•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流亡的思想家:漢娜‧鄂蘭─猶太問題與及政治思想的萌生

黃怡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漢娜‧鄂蘭,二十世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及極權主義闡釋的奠定者,其政治思想產生的脈絡。作為海德格的學生,若非納粹政權的崛起,鄂蘭的一生將在學院的平靜生活中度過;故而,在她轉向政治領域的過程,外在政治環境轉變的衝擊與其內在猶太認同的產生,對其政治思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本篇論文將以德國威瑪共和時期到納粹興起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為背景,分析鄂蘭在不同時期對於猶太問題的思考重心,為其政治思想產生的脈絡提供進一步的詮釋。
2

威瑪共和時期德意志猶太人的身份與認同 / The identity and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German Jews during the Weimar period

黃霈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的主要對象「德意志猶太人」,指的並非住在德國的猶太人,而是精神上認同德意志的猶太人,這些猶太人經歷生存的考驗,在他鄉生根之後,努力「同化自己」,使其融入德國社會並獲得認同。 研究的時代背景為十九世紀到威瑪共和時期的柏林。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政治的巨大變革,以及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改變,柏林呈現一個新舊交雜的景象。另一方面,「威瑪文化」被視為現代主義的典範,同時也是各種學術與藝術領域上的一個高峰,在多方面都表現出極具活力的面貌。除了美術、音樂、電影等領域的現代主義、表現主義作品,大都會的發展與大眾生活亦符合「現代」意義,而共和首都柏林即為威瑪文化的中心。 文章先鋪陳威瑪共和文化,接著陳述柏林城市的發展,其中包含猶太人遷居的經過。在經濟與社會地位逐漸獲得提升後,猶太人開始追求文化與精神上的卓越以及身份的認同。然而經過共和的失敗與種種累積已久的因素,「德意志猶太人」的自我認同終究不被承認,對其而言這是很大的矛盾與衝突。種族主義與繼之而起的納粹政權,更將猶太人驅逐消滅,包括他們建立的文化與成就。然而即使幻滅,在「德意志猶太人」生活與創造的歷史中,我們仍能看見他們如何為德意志社會帶來豐富的內涵與文化。
3

論納博科夫小說的跨藝術互文性(以《喬布的歸來》與《國王,皇后,傑克》為例) / Интерарт интертекстуальность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В. Набокова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Возвращение Чорба» и «Король Дама Валет» )

張翰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德國威瑪共和(Weimarer Republik, 1918-1933)為時代框架,從「跨藝術互文性」(interart intertextuality)觀點出發,探討納博科夫(В. Набоков, 1899-1977)如何將繪畫、音樂與電影元素置入文本,進而發展小說中有如電影般的視聽意象。 第一章以宏觀角度探討威瑪文化的跨藝術性,從中討論1920年代「俄羅斯柏林」(русский Берлин)與納博科夫的關聯性;第二章從繪畫、舞台及電影角度看待納氏文字中的畫面建構;第三章分析首部短篇小說集《喬布的歸來》(Возвращение Чорба, 1929)的視聽表現;第四章運用電影語言剖析長篇小說《國王,皇后,傑克》(Король Дама Валет, 1928)蘊含的電影畫面意象;結論從時代環境與納博科夫的書寫風格歸結出作家的「跨藝術」詩學。

Page generated in 0.02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