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媒介策略角度探討消息來源之議題建構-以公視立法爭議為例 / Source's Media Strategy and Agenda-Building - Disputes on PTV Law

葉瓊瑜, Yeh, Chiu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將媒體視為一公開的場域概念下,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是誰有權力界定議題。研究問題為:(1)哪一消息來源為議題的主要界定者?(2)消息來源近用媒體的策略為何?研究議題以公共電視立法爭議過程為例。分析在此議題中,分別代表官方及民間立場的公共電視籌委會及民間籌備會在此一議題中的權力頃輒。   在研究方法上則採取內容分析法,收集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三家報紙自八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至八十四年一月十九日,所有有關公共電視立法爭議的報導。並以消息來源研究的兩種途徑:內部途徑及外部途徑來分析。在內部途徑方面,主要分析哪一消息來源有較多的機會近用媒體;在外部途徑方面,以處境較弱的民間籌備會為對象,細部比對其所發動的媒介策略,與報紙報導的情形,以區辨何種策略在近用媒體上較為有效。   研究結果發現:   代表官方消息來源的公共電視官方籌委會、監察委員、新聞局官員。立法委員等出現及發言次數都較多,與傳統消息來源近用媒體研究結果一致。但是在發言內容上,卻集中在公共電視建台以來的各式弊端上,可見官方消息來源在議題建構上,著重在各式弊端中澄清自已的角色,而非針對公共電視基本精神甚至法條來發言。   在媒介策略上,屬於弱勢的抗爭團體確實必須運用較多的媒介策略(包括傳送訊息的通道及訊息框架)來近用媒體,而不同的消息來源在媒介策略的運用上也有不同。   在細部比對公共電視民間籌備會所發動的媒介策略,與媒體報導情形後發現,以文字搭配行動的傳送訊息方式,近用媒體的機會最大,若只以行動的傳送訊息方式,也比只以文字方式來的好。   最後針對結果進行細部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2

兩岸財經報導的競局框架----以戒急用忍政策為例(1989-2003)

何曼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以來,兩岸財經政策新聞呈現政經衝突、安全與利益兩極化報導,報紙政治立場更加鮮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報紙於兩岸經貿政策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如何以輸贏、對立、攻防的競局框架來說故事。 本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採內容分析,就1989年到2003年間,分析國內三家報紙,在國統綱領通過、鄧小平南巡、戒急用忍政策宣佈、2000年總統大選,以及八吋晶圓政策宣佈等五個關鍵時刻,所呈現的524則新聞,本研究發現,當報導側重政策衝突性、議題進入關鍵性時刻,媒體採用混合及競局框架的比例偏高,尤其當媒體為發言人時,採用競局框架比例更高。其次,官方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媒體採用半競局的混合框架比例高於議題框架。 本研究第二部分,就七家媒體十一位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影響新聞框架的因素包括:官方的發言權爭取及配置,官方採競局框架策略發佈消息,新聞組織例行工作須服膺報社立場,報社為避免衝突所採取的媒介策略,記者路線、素養及報導策略等。這也是台灣媒體偏好半競局式半議題式之混合框架的主要原因。
3

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 / Mass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 Framing Approach

胡晉翔, Hu, Jing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二十年來,社會運動研究蓬勃發展,研究成果亦有可觀,但傳統社運研究忽略了意義建構研究的重要性。傳播研究雖然注重大眾傳播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報導,但多由霸權論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只是事件的次級界定者,複製當權者的意識型態,抗爭者的聲音很難在媒體上出現。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這種觀點近來飽受質疑,學者多稱其犯了媒介中心論的謬誤,忽略了社運團體主動建構意義的角色。本論文即由框架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是各種不同意識型態競爭的場域,社運團體主動參與新聞的生產;探討在權力關係不均衡的情況下,社運組織如何運用媒介策略,影響新聞內容的形成。   本論文以78至79年發生的「無住屋者運動」為例,分析中國時報、自立早報與中央日報的報導,配合與社運團體訪談的方式,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一、社會運動在報紙上所呈現的框架為何?   二、檢驗媒介中心論,社運團體在媒體上受到的處理是否一定比官方消息來源不利?   三、社運團體可能使用的媒介策略為何?   四、媒介策略與報紙框架的關聯性為何?   研究發現,「無住屋者運動」在報紙上呈現的框架以主要事件為主,藉由一連串反諷的抗爭事件,「無住屋者運動」建立起幽默風趣的抗爭風格。此外,媒介中心論並不適用於本研究案例,即報紙對「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新聞處理優於官方組織。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媒介策略是社運成功的最大原因,製造具新聞價值的抗爭行動、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並贏得記者的認同、發布易於改寫的新聞稿是最有效的媒介策略。由「無住屋者運動」的案例可看出,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因素並非影響新聞內容的唯一原因。社運團體如能妥善利用媒介策略,將能在媒體上呈現社運主張。

Page generated in 0.01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