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1
  • Tagged with
  • 4
  • 4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幕末期における『葉隠』の影響力 : 「諫言」の伝統を通して

賴, 鈺菁 03 1900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水」與大禹神話研究 / The research of "water" and Ta Yu's myth

蔡佩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為維繫、茁壯生命之根源,亦能帶來毀滅性災難,是世界各地創世神話中的神聖元素,不論是以農業為主要生計的中國社會,亦或是與航運密切關聯的臺灣早期社會,水皆具有再生與死亡之兩面性。在歷來大禹神話中,「水」為反覆出現的原型,相關事蹟多圍繞著水昇發,透過比較神話學的視野,檢視水與大禹神話之相關材料,可見水之象徵與大禹定位密切關聯,於不同文本上有其相異意涵。大禹神話並非僅止於文本上的記載,承傳千年之大禹神話,於今亦為活著的信仰,惟在時代背景之更替下,因著人們心靈之需求呈現不同面貌,然而,「水」始終為不變之核心。本文即以先秦兩漢傳世文獻為主要研究材料,探討水於大禹神話中的象徵意涵,進而梳理其中之神話類型,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嘉義縣笨港水仙宮為例,檢視臺灣當代大禹信仰實踐中,水與大禹關係之變化內涵。
3

宋儒春秋尊王思想研究

倪天蕙, Ni, Tia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宋儒孫復等八家春秋尊王之思想,計分一冊五章,約十三萬字。其旨 要略述如下: 序 第一章 宋儒春秋學之先導–唐代春秋學。本章主旨在說明唐人啖助、趙匡、陸淳三 家,釋經兼采三傳,開宋儒棄傳言經之風氣。 第二章 宋儒春秋尊王思想之形成 第一節 思想淵源–理學之興起與道統之承繼 第二節 政治背景–藩鎮割據與中央集權 本章分思想、政治兩方面探討宋儒春秋尊王思想之產生原因。 第三章 北宋春秋尊王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一節 兩宋春秋學概述 第二節 孫復及其春秋尊王發微 第三節 王皙及其春秋皇綱論 第四節 孫覺及其春秋經解 第五節 蕭楚及其春秋辨疑 本章旨在以人物為主,著述為輔,分別探討北宋春秋學家尊王行道之思想。 第四章 南宋春秋尊王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一節 胡安國及其春秋傳 第二節 高閌及其春秋集註 第三節 陳傳良及其春秋後傳 第四節 趙鵬飛及其春秋經筌 本章亦以人物為主,著述為輔,探討南宋春秋學家尊王攘夷之思想。 第五章 結論
4

台北艋舺青山宮廟會之組織及象徵

詹千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艋舺青山宮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及二十三日一連四天舉行靈安尊王聖誕祭典活動又稱「迎青山王祭」,在萬華地區是盛大的宗教活動,在民俗界享有「台北三大廟會」及「台北三大暗訪活動」之稱。青山宮主祀神靈安尊王是惠安先民自大陸福建惠安青山宮祖廟分靈過來的祖籍神,本文認為其在台北艋舺的建立,源於臺灣漢人傳統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即以神明為核心,透過廟宇的建立使其成為信仰中心的代表。此一宗教特色與宗教邏輯被百姓習以為常,內化並融於日常社會生活制度與風俗習慣當中,也就是說,「廟宇」是民間信仰之具象存在物,展現了信眾的宗教情感與宗教經驗,台北艋舺青山宮所展現的即是在此種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民間宗教型態。 本文認為此一具體象徵背後包含著「信仰靈驗性」及「凝聚地方社會的力量」二個核心,本研究即是從此種相關的概念出發,並在歷史脈絡的框架下,檢視艋舺地區青山宮的建立與發展。 本文指出,其信仰的靈驗性奠基於主神靈安尊王「驅逐瘟疫」的超凡與神聖經驗上。這樣的靈驗傳說經驗始自清咸豐年間穰除瘟疫,後有鎮壓當地蟾蜍精傳說故事,乃至於近年台灣發生SARS事件流行疾病疫情,至今仍被認為對地方有其影響力。透過青山王的傳說故事,其顯靈救難、禳除瘟疫等神聖事蹟幫助信徒度過重重難關,因此深受地方百姓崇拜與敬畏,成為一精神情感的寄託方式。除了傳說主神靈安尊王對驅逐瘟疫相當靈驗之外,也因靈安尊王的顯聖救難穿梭在不同歷史時間中彰顯其神力依然,此種靈驗經驗不限於信徒的親身經驗,也有信徒間彼此口耳相傳,甚至是過去耆老講述過去的靈驗事蹟,使得萬華百姓至今仍然相信靈安尊王能夠繼續護佑當地。 本研究認為,此種靈驗事蹟繼續流傳於當地社會,深受當地信徒推崇與景仰並深植於百姓心中,因此產生出信仰的凝聚力與認同感,表現於經由共同崇奉的信徒所組織而成的地方社會力量,即信徒組織,他們極富熱心並參與地方公共事務。這與臺灣早年的拓墾社會有關,當時先民渡海來台又面臨不同族群間利益上的衝突及社會治安上的問題,因此轉而尋由宗教上的歸屬感,並發展出以同祖籍及同地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教組織,也是地方上的社會組織,如艋舺青山宮的子弟團即具代表性。青山宮子弟團的組成,緣於過去農村社會同一社區內居民的集體遊藝活動,也擔負著維護地方上治安以達自治、自衛之效的社會功能,同時也與宗教活動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子弟團結合了地緣、社會與宗教功能的特性。 艋舺當地社會文化所孕育的子弟團是一種擁有共同地緣關係的民間宗教團體,具有濃厚的傳統鄉土文化色彩。他們是一群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組成的信仰組織,對該宗教信仰有強烈的認同與使命感,即使現在行政上以「里」作為劃分單位,他們實際上仍延續清朝保甲制度下所劃分出來的區域,保有「角頭」這樣的民間特色,並在每年青山宮舉辦迎「靈安尊王祭」時表露無遺。筆者發現角頭是民間廟會活動的要角之一,活動期間各角頭人馬集結、整夜不停歇的用炮陣擋駕,是主宰整場廟會的核心。筆者認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角頭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此種角色卻在官方文獻資料甚少提到,因此本研究冀望能夠初步一窺角頭在民間信仰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Page generated in 0.0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