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3
  • 1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選言主義與錯覺 / Disjunctivism and Illusion

翟君剛, Chai ,Chun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選言主義在這個論文當中是指在知覺哲學當中的一個特定的理論。它最核心的主張是我們應該拒斥真實知覺與不真實知覺之間所分享的共同性,目的是為了防止懷疑論的攻擊。本篇論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辯護這種立場的一個版本。 在我討論選言主義之前,我會在第一章先勾勒知覺哲學的議題的大概。在第二章,我會批評三種不同的表徵主義作為解釋知覺經驗的現象特質的理論。在第三章,我會討論麥克•馬丁的選言主義。由於他的立場過於極端,他的理論反對所以共同性在真實知覺與不真實知覺之間,並且蘊含在幻覺情況下,我們是無法知覺到任何的現象特質的。在最後一章,我會說明並且辯護我的立場。我的立場是宣稱知覺經驗具有表徵內容,用來說明現象特質,並且堅守選言主義的立場,解釋真實經驗與不真實經驗的現象特質不是訴諸相同的說明。我的主張看似不太融貫,因為知覺經驗的現象特質若是可以由表徵內容全部解釋,那為什麼還需要外在世界的對象呢。我會在本篇論文中說明為什麼我的主張是融貫的。 / Disjunctivism, in this thesis, refers to a specific position in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The kernel of disjunctivism is that we should reject certain commonalities between veridical perception and non-veridical percep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elation between our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the world.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defend one version of this position. Before I discuss the disjunctivism, I articulate the problem of perception in Chapter I and criticize three versions of intentionalism in Chapter II. Then, in Chapter III, I reject Mike Martin’s extreme position of disjunctivism. I defend my only theory in the last chapter that consists in the disjunctivists’ main concern that perception is in a relation to the external world (in order to resist the skeptics) and the intentionalists’ insight that the phenomenal character of experience is wholly explained by the intentionality of experience. My thesis prima facie sounds not coherent. It is because if the phenomenal character of experience can be wholly explained by the intentionality, it is not necessary to take the external objects into account. I will articulate why and how my thesis is coherent in this essay.
2

財政幻覺 ─ 行為財政學的觀點 / Fiscal Illusion ─ A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Public Finance

陳皖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論是坊間或專業團體所發布的數據、圖表、民調等資料都可以發現,當台灣地方政府面臨債務餘額逐年增加的同時,地方民眾仍支持政府舉辦大型活動,此即為財政幻覺的具體表徵。本論文研究之動機,便是想探討民眾是否受到政府支出的誘惑,進而支持政府過度發行公債以達成政府過度支出的情形。 文獻回顧的部分,除了介紹財政幻覺基本經濟模型外,還有介紹財政幻覺實證研究結果。接續財政幻覺介紹之後,討論台灣地方政府自有財源不足但民眾仍支持開銷龐大項目的現象。此部分並引入目前台灣地方政府各種大型活動之預算以及活動支出概況數據表格,顯示出台灣地方政府的大型活動開銷金額支龐大。文獻回顧最後,介紹行為財政學與行為經濟學之應用,並利用行為財政學之模型作為此篇論文的理論模型。 經濟模型的部份,討論跨期模型時,把誘惑因素以及利他因素加入至模型中,並求解民眾在第一、二期受到利他與誘惑這兩者之間抗衡的結果。模型推論最後發現,就減少第一期舉債數量來看,單獨只有誘惑因素影響,沒有明顯之效果;但是只有利他因素的影響,效果比同時考慮誘惑、利他因素的結果還要有效。這表示利他因素對於抑制政府舉債數量有一定之影響力。 本論文最後提到研究之限制,為理論模型尚且未能充分反應台灣真實狀況,期許未來學術研究能夠引入台灣的數據資料,為台灣地方政府政策研究貢獻一份心力。 /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developments in recent Taiwan’s local public finance is to witness the growing size of debts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among constituency of those governments. To coin the term of fiscal illusion, most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tak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axation system as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 Empirical studies are also surveyed in the thesis to compare to the phenomena in Taiwan. We use the stylized facts of Taiwan’s local spending to justify the use of a behavioral public finance model. Specifically, we develop a simple dynamic model incorporating bequest, debt financing, payroll tax with an unique temptation effect to address fiscal illusion.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equest motive dominates the temptation effect in curbing debt financing.
3

品牌關係:顧客價值與品牌愛慕 / Brand relationship: customer value and brand love

沈經洪, Shen, Ching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分別從理性層面與感性層面探討品牌愛慕對品牌關係的影響,前者由品牌愛慕與顧客滿意在顧客品牌關係架構中扮演的角色切入,探討如何藉由功能、體驗與象徵價值增進品牌愛慕與顧客滿意,以及品牌愛慕與顧客滿意對依賴與行為忠誠的相對影響。後者探討人際關係中的正向幻覺(情人眼裡出西施)現象是否也會出現在品牌關係,藉由驗證品牌愛慕者對品牌評價的理想化,說明品牌愛慕的感性影響機制。 研究一透過質化研究發掘維繫品牌關係的關鍵,兩階段研究共訪談27位受訪者,分析結果發現要讓消費者忠於品牌,光靠顧客滿意是不夠的,還要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愛慕,方能維繫品牌關係。研究二藉由量化研究驗證品牌愛慕與品牌關係的關聯性,藉由調查法蒐集北、中、南三所大學共130位學生對誠品書店的消費經驗,實證結果顯示:(1)品牌愛慕是功能與象徵價值對依賴與行為忠誠的完全中介變數,顧客滿意則是體驗價值對行為忠誠的完全中介變數。(2)品牌愛慕取代顧客滿意成為影響依賴與行為忠誠的主要變數。(3)功能與象徵價值對品牌愛慕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體驗價值則對顧客滿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研究三以實驗法操弄品牌愛慕與行銷刺激,探究其對智慧型手機品牌評價的影響,以大學生為受測對象,得到315份完整樣本,研究發現:(1)過去研究認為正向幻覺僅存在於人際關係中,本研究發現正向幻覺可適用於顧客品牌關係。(2)相較於低品牌愛慕者,高品牌愛慕者對品牌的評價存在理想化的現象。(3)高品牌愛慕者會放大正向事件的認知重要性與頻率,並淡化負向事件的頻率。最後,參考研究結論提出品牌管理的研究與管理意涵及未來研究方向。
4

舊股東參與現金增資之可能策略分析

石美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提出舊股東參與現金增資的可能操作策略,並探討策略的優劣性、操作時機及績效衡量。針對此策略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進而提出策略的最佳操作時機。以期望在不同指標下,建議舊股東採行策略以獲得最佳報酬。 提出現金增資證期會核准日至新股上市日舊股東投資六種可能操作策略,檢定是否優於大盤。期間從民國82至88年,樣本數有465個。其實證結果說明如下: 一、即參與現金增資除權並且認購新股者,其持有期間報酬率優於大盤報酬率。此與原先預期結果相符合,表示公司發行現金增資,投資人不論採行策略一、策略四,及策略五,購買股票,並參加除權、認購新股,統計檢定在顯著水準10%持有期間報酬率具有優於大盤的報酬率。 二、舊股東參與現金增資採行策略一、四和五的持有期間報酬率統計檢定具有優於大盤的報酬率,顯示台灣股市不符合半強式效率,可以用特定策略獲得超常報酬。 三、加入綜合現金增資宣告因素可以解釋對持有期間報酬率的影響,股票股利率與現金增資持有期間報酬率有負相關,即發行現金增資不搭配股票股利的發放,可以獲得較高的持有期間報酬率。權值與持有期間報酬率呈正相關、認股價格與持有期間報酬率呈負相關,符合稀釋效果假說及財富幻覺假說。每股營業額作為財務比率指標,對持有期間報酬率有顯著正相關。公司規模與持有期間報酬率呈負向關係,即現金增資具有規模效果。不同投資策略會影響持有期間報酬率,以參與現金增資卻不認購新股的策略為最差。β值對現金增資有顯著影響,β>2,風險係數較高,卻不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率。與之前預期β值愈大,風險愈大,應獲得較高的報酬率的結果不一致。多頭時期比空頭時期現金增資持有期間報酬率為高,與之前預期相符合,意謂著投資人多頭時期參與現金增資可比空頭時期獲得較高的異常報酬率。不同產業別會顯著影響持有期間報酬率。電子類顯著優於其他類,而金融類顯著劣於其他類。董監事持股申報轉讓會顯著影響現金增資持有期間報酬率,有申報轉讓比無申報轉讓的持有報酬率顯著為高,表示董監事具有內部資訊,轉讓持股代表股價被高估。即董監事持股申報轉讓可以作為持有期間報酬率的指標。以權益市價淨值比作為成長機會的代理變數,統計結果高成長機會不顯著異於低成長機會的報酬率。高負債比較低負債比報酬率為差,與預期方向相同,但統計上檢定不顯著,無法證實財富重分配假說。 四、將投資策略與其他類別因素交互作用對現金增資持有期間報酬率有顯著影響,包括β類別、多空頭類別,和產業別,並以此因素作為投資策略的指標,檢驗應採行的投資策略以獲得最佳報酬。 五、將投資策略與其他二種類別因素交互作用對現金增資持有期間報酬率有顯著影響,二種類別因素交互作用包括β和產業類別、多空頭和產業類別、多空頭和董監事申報轉讓類別,以及多空頭和負債比類別,檢驗應採行的投資策略以獲得最佳報酬。 綜合上述結論,我們提出各種投資策略及適合時機供投資者參考,以期獲得最佳報酬。

Page generated in 0.02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