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後殖民與民族主義的觀點

黃寬裕, Huang, Ku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 研究目的 本文以「後殖民與民族主義: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構成」為題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探討「後殖民主義」理論及其與中國大陸教育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反思與批判,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教育學方法論的研究領域;二、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民族主義的不同類型,並探討中國大陸以國家中心為主的民族認同教育的特性及其歷史文化背景;三、審視並反思在「後殖民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不同形式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性質、任務與內涵;四、闡述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意涵、特性,並說明這種與資訊化、全球化時代相配合的愛國主義教育,其實質乃是公民教育的真諦;五、歸納研究發現,並重構合理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一方面先建立現代意義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再朝轉化成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教育方向努力,以作為今後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轉型或實踐工作的參考,而這種合宜的公民教育亦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 貳 研究架構 本文以後殖民論述途徑為主要架構,兼採歷史詮釋分析途徑、全球化論述途徑和意識型態批判途徑,冀能超越中共把民族主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困境。本文的論述內容,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主體結構大致上分成下列三部份: 其一,理論與背景部份:第二章,適用於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後殖民理論。第一節則從後殖民主義與建構當代中國的公民國家教育的關係作為分析起點,承續上一章的一般性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文獻之探討,試圖超越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兩種對立的愛國主義教育,且能在全球化時代建構現代中國具有後殖民思維的公民教育;第二節則探討後殖民主義論述及其與中共建政五十多年教育發展間的關係內涵,特別是在第三節中將其對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期能藉此以進一步擴充中國大陸教育方法論的研究領域。第三章,民族主義類型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背景。分析在後殖民批判向度下中國與西方民族主義的兩大類型,並探討現代中國民族認同的建構基礎與其歷史合理性,以及中國大陸從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時期到鄧後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二,理論的印證部份:第四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基礎的民族主義,包括第一節以階級民族主義為主軸的愛國主義教育,第二節以國家民族主義為依托的愛國主義教育,與第三節以文化民族主義為憑藉的愛國主義教育。這就是說,我們從中共官方文件、出版刊物與相關專書中,考察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內容,可分三大塊,即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同時,筆者審視、反思在後殖民主義論述的概念架構下,並輔以意識型態批判途徑與全球化論述途徑,探討中國大陸階級民族主義、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三種不同型態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之意涵、性質與任務。基本上,中共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一方面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之中,被資本主義全球化所納編,但另一方面又強調要防止來自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和平演變」。而其用來作為抵擋西方文化價值觀滲透的基礎乃是國家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已較甚少標榜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了。 其三,展望與結論部份:第五章,筆者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現今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與反思,並至盼中共當局能順符中國大陸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以及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潮流,用公民教育的概念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的概念。最後,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亦即,筆者嘗試提出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與精神,作為中國大陸欲與世界接軌時必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轉型之參考。 參 研究發現 一、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特點 ※ 階級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堅持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型態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強調階級鬥爭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即為加強國際反帝、反霸和反「和平演變」的教育。 ※ 國家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五)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文化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 (六)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七)愛國主義教育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歷史與傳統文化。 (八)愛國主義教育要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旗幟。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難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擺脫階級民族主義的束縛。 (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正視國家民族主義的侷限。 (三)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迎向後民族主義的挑戰。 肆 展望 一、後殖民主義對中國大陸教育研究的啟示 (一)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重建主體性教育。 (二)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喚醒人文精神教育。 (三)後殖民主義教育即為形塑公民社會教育。 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轉型 (一)全球化時代宜用公民教育來代替愛國主義教育。 (二)建立制度化的民主公共領域讓傳統民族主義轉化為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 (三)面對全球化應有後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思維和作為。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