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北市安康計劃執行力之研究葉素慧, YE, S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市安康計劃是台北市第一個有計劃、號有系統地,並結合民間力量來對貧窮挑戰
的一項福利措施,安康計劃是我國未來社會福利政策的基礎,因此對安康計劃的執行
情形和績效如何,是本文探討的目的。各章之探討要點如下:
結論。先說明本文題目的意義,然後提出所欲探討的問題,以及研究範圍,最後則為
本文的研究架構和分析方法。
第一章資源的投入度。執行計劃所需要的資源有那些,在實際上付出或投入多少的資
源。
第二章計劃的含蓋面。分析政策論證的模式,安康計劃的實施項目是否符合事實的需
要。
第三章標的團體的普及度。說明標的團體的認定,安康計劃的標的團體範圍,以及標
的團體的行為表徵。
第四章執行的貫徹力。分析執行機關在執行過程中如何管理、評估、適應環境等,所
遭遇的問題,並探討建立這些能力的途徑。
第五章非預期的結果。對標的團體和執行機關兩方面來探討。
結論。對前述五個變數加以檢討,以判斷安康計劃的執行成交,並非為政策變遷的依
據。
|
2 |
教育政策執行力初探─以一所國民中學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例邱雨星, Chiu,Yu-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了解教育政策之執行力此一主題,選取一所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地,透過訪談了解研究對象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表現,輔以文件、網頁訊息等資料,一方面企圖觀察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否已經啟動,以描繪出個案學校的課程發展輪廓:另一方面則在分析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成效之原因,目的在於為教育政策執行成效提供理論上的解釋。
經由分析訪談資料並驗證研究架構之後,本研究發現個案學校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表現在由上而下的行政規劃上,但尚缺乏由下而上的集思廣益機制,以致於個案學校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成效不彰。最後並對個案學校與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bility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e researcher chose a junior high school as the studying case. On one hand,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with several teachers active i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 telling how it work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erformance of SBCD of the school, aiming at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bility of educational policy" .
Having followed the research procedur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SBCD of the school was far from satisfying,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 "bottom-up group-think mechanism". Finally, this artical ended with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with the studying-case school and the follow-up resarch.
|
3 |
民進黨客家政策的政治果效 /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 Hakka policies under the DPP government曾棠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關注民進黨在執政時期,實施的客家政策,與政策產出系統與客家族群之間的連結關係。在理論層面,本研究援引T.B.Smith的「政策執行力模式」的架構,檢証民進黨政府客家政策,提出兩個論點:第一、民進黨客家政策的規劃概念,主要來自「客家文化運動」時提出的宣言,符合T.B.Smith在「政策執行力模式」架構強調政策產出的初始動機,來自於社會民眾對現狀不滿而引發的情緒張力;第二、民進黨政府在客家政策實行後,得到客家族群在選舉上的支持,說明「政策執行力模式」架構中,政策執行的結果會「回饋」至政策產出系統。透過深度訪談與選舉結果的分析,本研究發現民進黨客家政策展現四大政治果效:一、「顯化」客家族群認同與「深化」族群意識,使客家民眾對自我族群身分在認同強度上的改變。二、客家政策的實施,使民進黨逐漸獲得客家群眾的支持與認同。三、拉引客家族群中,原先政黨認同程度較低、政治冷漠的「隱性」游離份子,對於其政治參與行為有所提升。四、客家政策的實施,使客家族群的「文化意識」覺醒,訴求政府對少數族群文化的保存,提出制度性的保障。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