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地區教育、職業地位取得之性別差異與變遷--女性主義觀點鍾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項次級研究(secondary study)係以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第三期第二次的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教育與職業地位取得之性別差異與變遷,透過女性主義觀點的檢視,體現近代台灣地區社會變遷的趨勢。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計有: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三期第二次問卷與Trieman的「國際職業聲望量表」,共計擇用有效樣本2198人進行分析,並利用迴歸分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MANCOVA)等統計分法,進行模式之檢證。主要發現如后:
一、 兩性的教育取得具有性別差異,惟其差距日趨降低;而教育總年數因隨時間變遷的漸次提增,為兩性在教育取得的共同趨勢。在同一人口年輪教育取得的性別差異比較中,男性較女性具有教育取得的優勢,尤其在1967年以前出生的人口群中更為顯著。然而在教育取得的變遷中,教育取得的愈佳化,是一無性別差異的共同趨勢,亦即兩性的教育取得均日趨提昇。
二、 兩性的職業地位取得具有性別差異,尤其在職業收入上更甚顯著。在同一人口年輪職業地位取得的性別差異比較中,男性較女性具有職業地位取得的優勢。尤其兩性職業收入的差異,在1967年以前出生的人口群中更是明顯。而職業聲望的性別差距,在1967年以後出生的女性人口群中,即便其職業收入與男性的差異已大幅減低,但因其從事的職業結構,反使其職業聲望居處劣勢。惟就女性職業地位取得的變遷而論,在時間的嬗變中,女性的職業聲望與收入均已大幅的提昇。
三、教育取得對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具有兩性的性別差異。在同一人口年輪的性別差異比較裡,男性的教育取得對其職業地位取得的影響甚於女性,故而在女性教育程度亦漸趨提昇之際,教育取得對女性職業地位取得的助益,相對於男性是較低的,故而教育水準的提昇,將會是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的必須,但其未必能成為社會地位晉升的最佳途徑。惟女性的教育取得,在社會變遷的氛圍裡,對其職業聲望的助益是較有利的,因教育的取得將有助於其在主流職業結構中從事較專業、職業聲望較高的工作。
|
2 |
原住民教育與職業成就的相關 / The correla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of Aborigines梁秋紅, Liang, Chiu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基於Blau和Duncan的社會地位取得模型,來探討原住民教育與職業的關係,除了原住民父親教育、父親職業、教育程度、初職和目前職業成就等五個獎項外,尚加上社會歧視、工作動機和工作認知等三個變項。
本研究的資料是來自謝高橋(民82)所做的「台灣地區山胞就業與失業問題之調查研究」,依本研究的主要幾項從此項調查中摘取相關資料作為分析基礎。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聯列表,單因子變異量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和多元迴歸分析等。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原住民家庭背景、社會歧視、工作動機,工作認知、教育程度及職業成就的分佈情形
(一)原住民的家庭出身以其父親的教有和職業為指標。可以看出隨著教育的普及,其父親的教有程度較雖較前略有提升,不識字的人數大幅減少.但大部分集中在國小階段;其父親的職業多半以從事農、漁業為主,但人數隨著時間漸漸減少,而體力工及非技術工卻呈現U字形的增加。
(二)原住民所感受的社會歧視,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減少。
(三)工作動機已漸漸由家庭需要轉為為求自己發展。
(四)工作認知逐漸降低,不易掌握市場就業資訊。
(五)原住民的教育程度略有提昇,但仍集中在低學歷階段。
(六)原住民所從事的工作多半位居整個台灣職業結構的下層,職業成就偏低。
二、將教育程度、初職及目前職業轉換成等距尺度,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原住民的教育程度、初職聲望及目前職業聲望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提升的趨勢,但是從平均數來看,在年輕一輩的原住民中(15-30歲間),教育平均程度為2.43,根據本研究的編碼方式,差不多相當於國中階段;初職平均聲望為32.06,差不多相當於受雇買賣人員;目前職業平均聲望為33.64,差不多相當於技藝及有關工作人員。由此可知,原住民教育程度,初職聲望及目前職業聲望雖較前提高,但是也是集中在低學歷、工業生產有關工作上。
三、原住民在教有取得的過程中,以父親教有的影響最大,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下降的趨勢。
四、原住民在取得初職地位的過程中,以教有程度的影響最大,但隨著杜會經濟的發展,而有下降的趨勢。
五、原住民在取得目前職業成就的過程中,以初職地位的影響最大,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下降的趨勢。
六、原住民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較能提高職業聲望,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有下降的趨勢。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若干建議以供政府有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