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尋找理想的廣電新聞訪問者:論述角度之探析江靜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從論述角度著手,探索廣電新聞訪問者在理想上,應該如何進行訪問,實踐新聞機構(institution)塑形公眾之功能。
不同以往的實然面研究,本論文企圖透過理論討論,為廣電新聞訪問者建立應然面的標準。並且透過論述分析,將此應然面標準落實到實際的言談行動上,為訪問者提出可努力的理論方向,以及行動的可能性。同時開啟改變與討論的契機。
有鑑以往論述分析在廣電新聞訪問研究上,未能凸顯、討論廣電新聞訪問者之「新聞」機構特質。本論文從整理公眾概念開始,進一步討論廣電特性,進而對於廣電新聞訪問者應如何進行訪問,提出初探之理論模式。
本篇論文首先借鏡John Dewey及公眾新聞學理念,討論廣電新聞訪問者之新聞機構特質,即將閱聽人視為「公眾」。接著,針對廣電新聞訪問者之媒介特質,包括廣電、口語及文類等特性,提出兩項廣電新聞訪問者應以言談行動,實踐之理論主張——視閱聽人為有機公眾,以及視受訪者為溝通對象。
針對以上建立的兩項理論主張,本研究從論述分析角度出發,以個案研究法,探究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使用語言,實踐上述主張。個案分析方向有三:(一)訪問者如何運用公/私領域之談話資源,將訪問設定為與「公眾」有關之「公」事,並且形塑與受訪者之間的平等關係;(二)訪問者如何在言談設計上,連結訪問主題與閱聽人的關係,建構主動的有機公眾;(三)訪問者如何將受訪者定位成溝通對象,促使受訪者以言談行動,共同建構「公眾」,並引發閱聽人的涉入,作公眾溝通的示範表演,達成Dewey的民主教育理想。
|
2 |
新聞訪問之追問研究-以模糊及迴避回答為例翁維薇, Wong, We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面對受訪者模糊及迴避難題時,記者如何追問之問題解決過程。依「受訪者模糊及迴避的相關研究」得知,「模糊」意指消息來源、訊息內容、接收者與情境的不協調狀態組成,「迴避行為」則可定義為受訪者僅對一部份或是完全未對問題提供任何相關的資訊。而「記者的追問行為」,可定義為問答接續受到挑戰或阻礙時,為滿足問答情境的一致性與連貫性,並消除接收者製造的情境障礙,提問者根據情境各個因素修正宣稱,再次提出符合對話主題情境問題。至於「問題解決過程」,問題的定義就是初始狀態與目標狀態的衝突或差異,而問題解決可說是建立問題表徵後至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當情境不同且社會條件改變時,人們的問題解決目標就會跟著改變,且依個體所有之不同資源形成各式各樣的問題解決策略。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問問題工作中,記者面臨受訪者模糊及迴避難題時的追問之解決策略、目標設定、及問題表徵相關情境之感知」,而本研究之一對一的平面媒體新聞訪問,研究方法是採取個案研究法、言說分析、及深度訪談法三種方法,分別針對新聞訪問之字詞、命題、及提問者進行分析與探究。
資料分析發現,記者在表意目標部份,常將追問目標設定於確定事物及原因,而具體資訊、限定問題範圍、及引述受訪者先前回答,則是追問策略的三大特性。在人際目標部份,記者追問問題的目標設定多為與受訪者站在同一立場,主要運用策略則為不加稱謂以展現親近之社會關係。在文本目標部份,記者追問問題的目標設定之特性,即為與受訪者之前的回答有密切關連,運用策略大多接續先前的問答情境,或與受訪者之回答在命題、語意、及功能上連貫,以及以打斷或在受訪者停頓時進行追問。
在問題表徵情境部份,在社會情境方面,記者追問時對受訪者所處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團體多所感知,而採取的追問策略也會隨之強調所處的社會結構與所屬社會團體間的互動關係。在歷史情境方面,記者多以與受訪者過去之共識策略進行追問。在文化情境方面,記者會根據這些價值觀組織問題進行追問。最後,在概念與認知架構上,記者多運用理解與詮釋他人行為或事物組織追問問題。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分為幾個命題呈現:
一、記者追問之解決問題策略運用,與追問目標之設定有關。
二、記者追問之解決難題策略運用,與追問時之問題表徵情境感知有關。
三、記者的追問策略運用,與其修補行為有關。
四、記者的追問目標設定,與追問時之問題表徵情境感知有關。
五、記者的追問目標設定,與立即追問與否有關。
六、記者追問之問題表徵情境,與受訪者問答互動情境有關。
七、記者追問之問題表徵情境,與受訪者模糊及迴避回答前之問答對話有關。
八、記者追問之問題表徵情境,與受訪者模糊及迴避回答有關。
九、記者追問之問題表徵情境,與新聞情境有關。
十、記者的追問時,如能感知愈多的問題表徵情境,愈能解決受訪者模糊及迴避的難題。
因此,記者進行追問行為時,首先必先判定受訪者模糊及迴避之回答為何,經由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感知問題表徵相關情境,設定有關於表意、人際與文本之目標,進而採取可行的解決策略,順利由受訪者口中獲得所欲得的相關資訊。
|
3 |
施惠語言(patronizing speech)在新聞訪談中的運用 - 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蘇惠君, su, Hu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係延伸過去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模式,將老人研究中的「施惠語言」概念納入,探究記者在與年長消息來源互動時是否使用「施惠語言」,其主要形式為何?運用目的為何?與此種語言形式有關的「個人變項」及「情境變項」又是為何?
本研究以四個新聞訪問個案進行分析,個案之選擇兼顧記者性別與年齡差異,並以語域分析法分析「施惠語言」形式,其後輔以深度訪談法探究記者對消息來源的外表生理特質刻板印象、對彼此互動關係及互動目標等情境認知,以進一步分析記者的個人變項及情境感知變項與「施惠語言」之關聯性。
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施惠語言」是新聞訪問中常見的語言形式,包括「娃娃腔式談話」、「屈就或過份私密談話」、「命令或直接談話」及「膚淺或無關痛癢談話」等四類「施惠語言」主要形式均可在新聞訪問中出現,其中又以「屈就或過份私密談話」最被普遍運用。此外,記者的個人變項與新聞訪問的情境感知變項均會影響記者的「施惠語言」運用形式,亦即記者依據情境變化不斷調整語言形式以適應消息來源,使得一段新聞訪問中可能同時出現多種「施惠語言」形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