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 : 以1956、1966、1980及1990年四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為例 /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1956,1966,1980 and 1990 Census Data

許癸鎣, Xu, G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以1956年至1990年間四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為主,分析臺灣地區中四個族群(外省人、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及原住民)於1956年及1966年兩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中的居住隔離狀況。以及兩個族群(外省人及本省人)於1956年、1966年、1980年及1990年四次戶口普查報告中的居住隔離狀況。並以1990年戶口普查報告資料進行族群居住隔離因素探討。研究中使用 D指數及P*指數,作為居住隔離程度的指標。 結果發現原住民與其他三個族群的居住隔離程度顯著高於另外三個族群,印證「種族居住隔離效果」高於「族群居住隔離效果」。台灣地區族群居住隔離的區域差異十分明顯,南部地區的居住隔離程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而都市地區的隔離程度最低。三十五年來省籍族群居住隔離程度逐次降低,而區域性的差異則依然存在。族群居住隔離指標的使用的確可以表現出實際的族群居住隔離現象。「鄉鎮市區」與「村里」次級單位的使用在實際指數的形成上的確存在差異。 本文在省籍族群居住隔離因素的分析結果上,支持「同化理論」的觀點。也就是省籍族群間若是社經差異越小則省籍族群間的居住隔離將逐漸降低。而「眷村」等制度性因素亦是影響台灣地區族群居住隔離的重要因素,而此一因素為台灣地區所特有的現象。本文分為五章共使用26張表、20張圖以及兩個指標的計算方程式。

Page generated in 0.02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