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漁話本小說硏究. / Li Yu hua ben xiao shuo yan jiu.January 1994 (has links)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211-221 / 梁家榮. / 引言 --- p.1 / Chapter 第一章: --- 李漁生平述要與考辨 --- p.6 / Chapter (一). --- 家世 --- p.8 / Chapter (二). --- 名字別號 --- p.13 / Chapter (三). --- 生平槪要 --- p.18 / Chapter (四). --- 李漁其人的評價 --- p.29 / 注釋 --- p.31 / Chapter 第二章: --- 小說版本眞僞及流傳問題 --- p.46 / Chapter (一). --- 無聲戲 --- p.46 / Chapter (二). --- 十二樓 --- p.57 / Chapter (三). --- 合錦回文傳 --- p.62 / Chapter (四). --- 肉蒲團 --- p.64 / Chapter (五). --- 小結 --- p.72 / 注釋 --- p.75 / Chapter 第三章: --- 題材與主題 --- p.88 / Chapter (一). --- 題材上的特色 --- p.90 / Chapter (二). --- 各篇主題之分析 --- p.97 / Chapter (三). --- 主題具有「社會反論」的特點 --- p.103 / Chapter (四). --- 題材與主題的關係和得失 --- p.112 / 注釋 --- p.114 / Chapter 第四章: --- 人物 --- p.120 / Chapter (一). --- 喜劇化 --- p.121 / Chapter (二). --- 類型化 --- p.128 / Chapter (三). --- 自我寄托化 --- p.134 / Chapter (四). --- 世俗化 --- p.140 / Chapter (五). --- 小結 --- p.144 / 注釋 --- p.146 / Chapter 第五章: --- 情節結構 --- p.151 / Chapter (一). --- 設置情節的手法 --- p.151 / Chapter (二). --- 各篇結構的分析 --- p.158 / Chapter (三). --- 結構的特色和優劣 --- p.172 / 注釋 --- p.174 / Chapter 第六章: --- 敘事藝術 --- p.176 / Chapter (一). --- 敘事輕 --- p.177 / Chapter (二). --- 敘事語言 --- p.188 / Chapter (三). --- 敘事觀點 --- p.194 / Chapter (四). --- 小結 --- p.198 / 注釋 --- p.200 / 結論 --- p.207 / 徵引書目 --- p.211 / 附錄:(一)李漁小說版本敘錄 --- p.222 / Chapter (二) --- 《無聲戲》、《連城璧》各本回目一覽表 --- p.227 / Chapter (三) --- 《十二樓》回目表 --- p.228 / Chapter (四) --- 李漁小說硏究資料索引(1911-1994.3) --- p.229
|
2 |
風月與風教:李漁與袁枚小說之研究 / The study of Li Yu and Yuan Mei's novel陳靖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漁與袁枚有其性格上的相似處,二家的園林之好、口體之奉、山水之樂、美色之貪、交游之廣、作品之多等,頗為相近。李漁與袁枚之小說針對同一主題觀念,可以找出相同的故事情節,二家的作品有其思想上的共通性,然而兩人卻無影響的關係。
儘管其人格與小說思想底蘊有其重疊性,不可否認的是,如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像的兩個人,且因著作家選擇文類所建構的語境不同,二家亦有所差異,本論文透過李漁與袁枚小說之文本細讀,考察李漁與袁枚小說中的異同。
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回顧前人之研究。第二節談李漁與袁枚的歷史形象、文學評價、社會聲譽,論李漁與袁枚的道德、文學、人品,考察文如其人之落差。第三節說明論文研究的範圍為李漁小說《連城璧》、《十二樓》,與袁枚小說《子不語》全書二十四卷及續卷十卷。
第二章從官吏與友倫談李漁與袁枚小說中男性形象之異同,辨証風教與風月的關係。雖然李漁不曾為官,袁枚則在壯年辭官,但二家小說中均有許多篇幅在談他們對官場的體會認識。而李漁與袁枚都是交游廣闊的文人,二家小說中的友倫關係與傳統儒家概念有其繼承與創新。
第三章探析李漁與袁枚小說中的情愛世界,從二家小說中脂香粉膩、偎紅依綠的風流韻事,來剖析原欲、貞節、改嫁、妒妻悍婦、子嗣家業、男風現象等情欲書寫,映現風月與風教的關係。
第四章談李漁與袁枚小說借助宿命因果的觀念和做法,與神鬼的力量,表達其對家庭倫理、社會規範的勸懲教化,而希冀透過小說流傳以維持世道之心,正是李漁與袁枚小說所折射出的風教。
第五章結論,李漁與袁枚在小說創作中展現出不同流俗的用心思考,在風月與風教中有其世俗性,具有正情之外的閒情,表現出一種自甘油滑的生活態度,正統文人視之為左道邪說,然其世俗性正是城市知識分子的一種文化符號。
|
3 |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
Page generated in 0.01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