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

林美周, Im, M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桃花扇》是作者孔尚任經歷十餘年三易其稿而成的心血結晶。它一問世就獲得當時劇壇很高的聲譽,與洪昇的《長生殿》一起稱為「南洪北孔」,成為清代傳奇的壓卷之作。而它只在康熙年間一度盛演,從清代至民初,不管全本戲或折子戲都很少演出,出現似乎被舞台界冷落的現象。然而在當代戲曲「改編」《桃花扇》的機率增多,各地方劇種乃至話劇、電影、電視取材移植,其改編劇作多達十幾篇。 再次喚醒觀眾對《桃花扇》戲劇性價值和魅力的認知。而無論是崑曲作品還是其他地方戲劇種,許多改編本之內容,隨著作者對主題意識的解讀與對人物形象的型塑,開展了許多嶄新架構劇作的空間。因此本論文從這些改編本的比較和分析中,看到在不同時代裡,運用不同形式,具有不同思想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再創作。故筆者擬對《桃花扇》在當代戲曲中的改編發展略加探討,以展現「經典作品的再創作」的意義和其靈活性。 至於本論文研究的範圍,僅限於當代戲曲的改編,選擇從1949年至今,在各劇種戲曲作品和電視、電影等戲曲影視作品對《桃花扇》的改編本為主要探討對象,而現代戲劇/話劇形式排除不談。並且把當代戲曲《桃花扇》改編本,按照其載體,分類為三大系統:崑劇改編作品(有4種不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包括京劇、越劇、湘劇、楚劇、桂劇、黃梅戲、粵劇、閩劇,共有12種版本)、影視作品(黃梅戲電視劇、歌仔戲電視劇有2種), 總共18種改編本。而先分類研究討論,從而在一本多作的現象中,力求析探不同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改編現象。 在第一章,首先回顧歷來《桃花扇》劇壇演出的情況。而按照其演出情況的趨向和戲曲史上的意義,再分清代、現代、當代三個時期。從該劇在舞臺上的搬演情況切入,探討每個時期《桃花扇》在舞台上的不同地位,要釐清其背後的原因。從中論辯《桃花扇》的演出之所以變得沉寂,是受政治上的原因,絕非《桃花扇》缺少戲劇元素,難以搬上舞台。 從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其載體分類,分別考察當代崑劇界改編本、其他劇種改編本、影視戲曲改編本的情況。而每一章,先簡單了解各劇種的特點,然後對每一作品進行研究,針對各作品的簡單概述、主題意旨、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藝術成就等方面,略加介紹與討論。 第五章作為前三章個別分析的結果和總結,重新歸納《桃花扇》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原著的改編重點:主題意旨、人物形象、情節結構,再分析改編本對原著重新解釋和再創作的傾向。而在主題意旨方面,本文就參考梁燕女士的歸類模式,分入道型、 圓道型、 載道型, 加以發展研究。就情節結構而論,當代改編本都要面對將原著龐大的內容,整理縮短為三四個小時內演完的難題,並且取捨原著結構上的「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雙線結構,而出現不同面貌:只選擇侯李愛情線、保留雙線結構、增加新編情節。而隨著觀念的開放,當代戲曲開始重視人物的複雜面,因此改編本描寫香君時,有的依循原著傳統;有的強化其政治思維;有的發掘自我意識、強調自主抉擇;有的甚至改變其出身背景。而塑造侯朝宗形象,其改編度更大,有的忠實歷史,描寫他晚節不忠;有的試圖恢復原著的原貌,選擇入道;有的則彰顯其知識份子風骨;有的試圖深掘其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而因各地方戲的民間特色和文藝的政治性標準的影響,歌頌勞動人民的樸實、純淨、愛國思想的作品頗多。也為了豐富內容或劇情的需要,有些改編本創造新的人物。   最後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繼而探究當代戲曲改編本對傳奇《桃花扇》的影響:崑劇改編作品藉其整本戲的演出,能夠搶救文化遺產的意義、其他改編本為古典劇作如何找出合理的解釋而強化古典原著、發揮現代劇場藝術和影視載體的優勢進而更突顯其戲曲藝術等意義,以此對改編本的意圖和再創作給予肯定。並提出困境與檢討,以省視所論述成果與未來展望。
2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

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