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2
  • 2
  • Tagged with
  • 5
  • 5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舞台芸術創造ネットワ-クのオ-プン化を意識した舞台芸術創造施設のあり方の研究

清水, 裕之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一般研究(C) 課題番号:06650682 研究代表者:清水 裕之 研究期間:1994-1995年度
2

泉鏡花の<逗子もの>における作品舞台と材源

西薗, 有加利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1870号 / 人博第899号 / 新制||人||215(附属図書館) / 2018||人博||899(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須田 千里, 准教授 佐野 宏, 准教授 長谷川 千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

寺山修司の演劇におけるマッチの灯りに関する考察

DIAZ, SANCHO IVAN 24 November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747号 / 文博第751号 / 新制||文||65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杉山 卓史, 教授 根立 研介, 教授 杉本 淑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

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 / The research of Yu-Chin Du performing arts career

張椀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旦角演員」為主體,採縱向式分期,不僅分列各時期主要歌仔戲活動,然在陳述、探究之下,亦可在各節之間比較同時期其他歌仔戲活動的交疊、互動關係。目的在於透過記錄、研究、探討杜玉琴歌仔戲生涯活動,反映歌仔戲於各期發展動態、交互性及其變遷的軌跡,並且探究杜玉琴之旦角藝術的表演特質。全書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與方法、文獻回顧。第二章介紹杜玉琴與歌仔戲的淵源,著重記錄、描述杜玉琴與歌仔戲的遇合及內臺戲班「復興社」對杜玉琴的影響。第三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起步與發展階段,討論其於電影歌仔戲時期與廣播歌仔戲時期的演藝活動,及從中學習、淬鍊的歌仔戲技藝。第四章書寫杜玉琴歌仔戲生涯開拓與高峰,梳理杜玉琴於電視歌仔戲以及舞臺歌仔戲的演出經歷,出入寫實與寫意的展演場域中,適應不同型態的演出場域,積累多元富變化的演藝技能。第五章則探究杜玉琴的旦角表演藝術,說明其旦角藝術的奠定與形塑、多元面相的旦角藝術及拿手戲舉隅與分析,以見其旦角表演藝術之內涵。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論文所梳理的內容,期以老藝人演藝生涯、生命史研究,填補歌仔戲發展史。
5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

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Page generated in 0.03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