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馬建忠馬氏文通之研究

張皓得, ZHANG,HAO-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馬氏文通》,其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馬建忠《馬氏文通》的語法理論,以及《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研究的影響。 本論文凡六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兩節。第一節略述筆者撰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二節略述《馬氏文通》以前的語法研究概況。 第二章為《馬氏文通》的概說,敘述《馬氏文通》的作者、撰述動機、體例和用例,并且分析馬氏所用的主要語法術語,以作為研究《馬氏文通》的基礎。 第三章論《馬氏文通》的詞法理論,分為實字和虛字兩節來探討《馬氏文通》對名字、代字、動字、靜字、象字、介字、連字、助字、歎字各詞類的界說、分類、用法及用例。 第四章論《馬氏文通》的句法理論。第五節以起詞、語詞、止詞、轉詞、加詞、司詞句子成分及頓、讀、句為研究對象,探討馬建忠的句法理論。第二節以主次、實次、偏次、正次、前次、同次和平比、差比、極比為研究對象,探討《馬氏文通》的「次」和「比」語法範疇論。 第五章論述「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研究的影響。主要陳述「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術語、詞類體系及分類、各詞類的小分類、句子分析、句子分類和語法範疇研究的影響。 第六章為結論。先將本論的內容扼要整理,再論《馬氏文通》在語法理論上的特色,探究《馬氏文通》中國語法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予以評價。
2

中華民國體制下的台灣民法學史──以戰後一代法學期刊為史料的考察(1949~1971)

孫健智, Sun, Kian 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戰後第一代法學期刊為史料,探討1949年至1971年這二十餘年間,民法學的發展與變遷,包括民法學的題材與論證,以及時代背景、司法實務、外國法等等因素的影響。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的民法學論文,宛如甚而即是教科書抽印本。法學者主觀的認知及其客觀的功能上,期刊論文的任務與教科書相同,均是交代基礎理論。1960年代中期,民法學論文在取材上有些微的轉變,民法學研究者從外國法繼受諸多議題,如公害、生物科技、醫療糾紛、產品責任。   民法學論著中,法律論證的總體取向,係探求法律文本的原意,即「民法諸條文構成什麼樣的秩序」。詮釋性議題多源自法條文字的語意性問題,哪些文字的語意有待探究,又受到外國法影響。   在方法論上,文義、邏輯,加上比較解釋,幾乎吞沒所有解釋要素。民法學研究者尚無方法論的自覺,對價值與原則的掌握與運用也相當有限。直到1960年代中後期,戰後第二代法學者開始明確指出應保護之利益,惟尚未在所舉案例中,具體衡量當事人的利益。   在國共內戰的時代背景下,法律人以「法秩序至上」的觀點看待世界,他們熱烈地談論政治議題,卻對社會議題冷漠。對於前者,法律人僅重申既存法秩序,但後者要求新秩序的創造,法律人無能為力。法律詮釋對秩序的渴求是此一背景的產物,這樣濃厚的政治意味,也使法學各部門受到的關注與其政治色彩成正比,民法學相對不受重視,甚而被邊緣化。 根據當代的標準,當時民法學界與民事審判實務之間,關連薄弱。回應實務見解本非期刊論文的主要題材,實務見解的引述亦多用於佐證,而非為檢討、批評而引用。當時法學界對司法實務的關切,本非檢衡量其適切性,而在提出法規操作的準則;此外,法學界缺乏溝通的平台,法學者缺乏溝通的意願與能力,加上保守的高等教育政策,使外於實務的法學社群既小且弱,難與實務界平行對話。民法學既已邊緣化,相較於刑事法,其取材更為單調。   比較法觀點在民法學中佔據支配地位,而此觀點之運用,是法律繼受工程的延續。在論著題材上,為求與外國法的架構對應,期刊論文多按體系切割題材;1960年代中後期,議題取向的論著亦是外國法影響的產物。在法律詮釋上,包括比較法解釋在內的比較法觀點,支配著民法學論文的議題與論證。   民法學研究者透過外國法認識本國法,藉由外國法鑑別本國法上的議題,從外國法借來議題,並利用外國法既有的成果,解決本國法各種疑難雜症。但比較法觀點的操作,仍藉助文義與邏輯,價值與理念則退居其次,甚或消失。方法論的貧乏使民法學研究者沒有充分認知本國法,間接致使比較法觀點的誤用。

Page generated in 0.36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