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漢學」與《漢書》學——以顏《注》的匡正與訂補為中心 / Han Learning and Han-Shu Study in Qing Dynasty:A Rearch on the Criticism of Yan Shi-Gu's Commentary on Han-Shu陸駿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書》作為專門之學,自東漢至隋均有注解,至唐顏師古為之作注,諸家之解釋盡歸於一,顏《注》之地位自此歷久不衰。清代「漢學」大興,清惠棟以來,諸儒均不滿意顏《注》,遂相繼而起,匡正與訂補之,重新注釋成《漢書補注》一百卷。本文欲以此脈絡作為清代《漢書》學之切入點,觀察清儒在「漢學」思潮影響下,如何解決《漢書》的詮釋問題,並回應《漢書》學史。
清代《漢書》學之核心,厥在於「匡正顏《注》」,以訓詁作為解釋《漢書》之基礎,依循舊注之說,廣採先秦兩漢群書中之古訓加以疏通證明,利用完整的史學研究方法,注重《漢書》典章制度、史事探佚方面的考察,從訓詁及於制度,突破顏《注》之限制而超越之。從研究歷程上而言,何焯、陳景雲、齊召南等人校訂《漢書》板本,惠棟促成轉向,乾嘉諸儒如錢大昕、錢大昭、沈欽韓等推進研究,周壽昌、王先謙等補充、整理前人之說,總結一代《漢書》之學,次序井然,脈絡連貫。
清儒重新注釋《漢書》之脈絡非僅突破顏《注》,更在板本、校勘、訓詁、制度等各方面對《漢書》進行全面的整理、檢討與總結,以回應《漢書》學史,亦開啟民國以來漢史的研究。要言之,清人治《漢書》學,是在「漢學」思潮的學術背景下,對《漢書》進行的考索與整理。同時,與清儒撰述諸經新疏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漢學」解釋典範由經學擴展至史學的歷史過程。
|
2 |
惠棟易學研究陳伯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清代學術發展,乾嘉時期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學風,高舉漢學旗幟,對理學進行批判與揚棄,打破宋明以後理學的思想箝制,營造拔宋纛而立漢幟的局面,形成「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燦然中天之盛況,走向對傳統學術的全面整理和總結。
漢代尊尚象數易學,歷經學術演變與時空因素,典籍散佚,漢《易》衰竭,千百年來,難成明白清晰的脈絡,今日能見漢代易學的詳略輪廓,必因清代樸學家窮其精力對漢《易》的宗崇與推闡之有功。當中,惠棟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惠棟在清代學術史上並沒有相對得到較多正面的青睞。
惠棟「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即在詁詮經典上,以「尊尚古學」為志。力圖重返漢《易》的本來面目,採集自漢魏諸家《易》說,使學者「疏其源而導其流」,窺見漢儒解《易》之門徑,以荀爽、虞翻等《易》論為主,融會其說,推闡古義,一字一句,具有淵源,故「不可謂非一代之儒者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長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臧庸難其「好用古字,頓改前人面目,以致疑惑來者,亦非小失」。王引譏諷其「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陳澧《東塾讀書記》指陳其「自伸其說,卒之乖舛疊見,豈能掩盡天下之目哉」。梁啟超稱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功罪參半」,尤其罪在致使「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反思惠氏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此等迥異的褒貶,耐人尋味,疏理真象,躍躍欲試,為研究之重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認識惠棟易學思想內容,董理其易學所表現的主要特質,特別從象數與義理兩大方面進行陳述。二、藉由惠棟對漢《易》之考索,探述漢魏諸家之思想內涵,認識漢魏易學家主張的關係。掌握惠氏對漢代《易》家易學所持的觀點,作為探尋漢人理解《易經》的本然特性,以及疏理漢代易學源流的重要參考。三、評述惠棟易學對漢代易學的復原價值。四、釐清有清一代易學的發展,惠棟易學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清代易學史上的定位。五、檢討惠棟治《易》的通盤得失,期能獲得客觀之允評。
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內容: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主要針對孟喜、京房、虞翻、荀爽、鄭玄諸家之述評。
二、惠氏述《易》之主要特:(一)文字訓詁之法。(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三)《易緯》的重要地位。(四)經文之改易。(五)之卦訓義之法。(六)卦爻象釋義之法。(七)互體取象之法。(八)爻位述義之法。(九)半象、兩象易、反象、旁通、震巽特變等其它象數主張。
三、探討惠棟的義理觀,主要內涵包括:(一)宇宙觀、(二)《中庸》與《易》理融攝。(三)《易》與禮、史會通。(四)其它如有無的概念、虛、「道」與「理」的概念、日月為易等等。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
六、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立於惠棟立場的正面評價。在主客觀的因素下,這某些學術必然被冠以主觀上價值低廉的標籤。在這種情形下,在強勢的主流價值之壓迫下,那些被視之末流者,很快就流失殆盡,那些原本可以多元豐富的文化內容,將在一波波的新的價值取代下,「傳統」漸漸渺茫,歷史的軌跡漸漸模糊;從文化發展與傳統承繼的角度看,這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從一個人治學的普遍性看待,一個人治學處事,終有未竟全功,亦有瑕陋不當之處,不能強求臻於完美。平心待之,用心體會,從惠棟的角色觀照惠棟,會得到較真實的惠棟易學。
七、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
關鍵字:惠棟、乾嘉、象數易學、易漢學、周易述
|
3 |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張秋香, Chang, Chiu S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儒學發展到清代,可謂綜整前代,蓄積甚廣,但從學術史的角度而言,清代學術較少被關注其儒學發展的流變。清代學者頗具歷史意識,以及學術定位的觀點,於此江藩《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明顯表現出清儒思考本身學術定位的問題,嘗試建構清代儒學的學術架構尤為顯著,本文即以此為方向,在清代學術中,了解漢學與宋學雙軌並行,完成清代學術的歷史定位,建構出清代儒學完整的系譜架構,展現出清代儒學學術更為全面具體之脈絡思惟。本文論述的主軸,以江藩撰著《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二書為中心,以學術史觀點,循著學術流變的線索,切入清代學者宗主漢學與宋學的背景,以釐清其中二者之內涵,藉以提供理解清代經學發展的環節,有系統地建立起清代儒學系譜。再者以清儒本身的學術觀察為軸線,藉由系譜觀點,了解清儒傳承世系之關係,凸顯每一位經師之地位,及其師承與影響,最後呈現清代儒學學術之具體脈絡,展現清代學術之歷史定位。
|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