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相關多角化企業共享活動與控制方式之探討吳政達, Wu, Cheng-T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成長的壓力以及全球化趨勢成形,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事多角化擴張,由單一事業/產品跨足到多事業/產品領域,策略的層次也由事業單位策略(business strategy)提升到總體策略(corporate strategy)。國內探討多角化之研究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出現,然而,過去的文獻多半集中於探討各種不同多角化策略與績效間的關係,甚少討論多角化策略執行的議題(implementation),也就是多角化企業之總公司如何透過適當的組織機制,管理與旗下事業單位(business unit)之間的關係。整理過去討論多角化企業組織機制的文獻,本研究選擇總公司控制方式為主要的探討變數,包括了『事業單位自主權』與『績效評估方式』。
由於無相關多角化企業之事業單位間的相關程度極低,因此,大多數的研究都同意總公司應給予事業單位高度自主權與採客觀績效指標評估之,較無太多的討論空間;而相關多角化企業之事業單位相關程度高,單位間具有共享的價值活動達成規模/範疇經濟的效益,例如共享研發、製造、業務等活動,其管理之複雜度遠高於無相關多角化企業。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相關多角化與總公司控制方式之關係,以及此關係受到哪些權變因素之影響,使得不同企業採取的控制方式不同。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針對國內六家相關多角化企業之高階主管進行深入的訪談。研究結果發現,相關多角化與總公司控制方式之關係會受到六個權變因素之影響,本研究所歸納之命題分述如下:
(1) 在相關多角化企業中,當事業單位相關程度越高,則總公司給予事業單位的自主程度越低;反之,自主程度則越高。
(2) 事業單位規模:當事業單位規模越大,即使事業單位間相關程度高,各事業單位仍會採取設立專屬活動之方式,進而使得總公司給予事業單位較高之自主權,並採用客觀之評估方式。
(3) 產業環境不確定性:當產業環境變動劇烈,即使事業單位間之相關程度高,仍應給予事業單位較高之自主權,並採用客觀之評估方式。反之,產業環境穩定,即使事業單位之相關程度低,則仍『有可能』給予事業單位較低之自主權。
(4) 共享活動供需差距:共享活動之供給量越多,則事業單位間爭奪資源程度越低,即使事業單位相關程度高,總公司仍應給予事業單位較高之自主權,並採用客觀之評估方式。
(5) 共享資源型態:事業單位所共享之活動如屬於無形之資源,由於其協調與妥協成本低,即使事業單位相關程度高,總公司仍應給予事業單位較高之自主權,並採用客觀之評估方式。
(6) 事業單位之競爭策略:當事業單位差異化/低成本是源自於專屬活動時,即使事業單位相關程度高,總公司應給予較大之自主權與採取客觀方式評定事業單位之績效。反之,則還需視共享活動供需差距與資源型態採用適合的控制方式。
(7) 事業單位之策略性任務:當事業單位負有策略性任務時,即使事業部間的關聯性不高,總公司仍會給予事業單位較低之自主權與採主觀之績效評估方式。
(8) 文化控制:當事業單位間擁有共享互助的文化時,總公司可給予事業單位較高之自主權,降低其介入營運性決策的可能性與爭奪資源的衝突,增加決策之速度與彈性。
雖然過去多數的研究都同意相關多角化事業單位之自主權會低於無相關多角化,然而,由本研究之命題可知,在某些條件下,相關多角化企業之事業單位仍可享有高度之自主權。總公司應綜合考量這些可能的權變因素,權衡共享活動所帶來的效益與機會成本,採取適當的控制方式。
|
2 |
臺灣地區紡織業上市公司轉投資活動之研究 / Research for long-term investment--Empirical Study of Textile Industry in Taiwan蔡文怡, Tsai,We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鑒於轉投資收益占公司收益比重日形增加,且紡織業為一成熟期產業
,頻頻地從事於轉投資活動,遂引起本研究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的目
的是希望能對紡織業上市公司轉投資活動作一全面瞭解,並試圖找出會系
統化地影響轉投資活動的一些公司特質。 本研究結果發現公司屬於第
一類上市公司或第二類上市公司、公司屬於前兩百大企業集團或不屬於集
團、公司負債比率的高低、總經理持股比率的高低、公司近年來本業是否
曾虧損,都是會系統化影響公司轉投資活動的因子。 另外,從事轉投
資的動機方面最主要是因本業衰退,再者是希望能進入高報酬行業;而轉
投資又分三大類:垂直整合型、相關多角化型、非相關多角化型,從事這
三類型的轉投資其在實務上的考量因素都大致與理論所言符合;而在垂直
整合型轉投資與相關多角化型轉投資上,公司傾向於持有較高的股份。在
非相關多角化上,多數的公司都想跨入營建業、投資業、證券業、商銀、
創業投資業、資訊電子業等。至於選擇轉投資的對象時,首重被投資公司
的產品的市場可行性分析與投資的回收期間,而在事後的績效評估上,則
重投資報酬率與被投資公司的成長潛力;又當被投資公司獲利情形大好或
大壞時,或被投資公司的股票將要上市或上櫃時,投資公司都可能突然大
幅的增加或減少持股。
|
3 |
生存利基與範疇經濟之互動-以富邦金融集團相關多角化成長歷程為例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rvival Niche and Economic of Scope - A study of Growing Process of Fubon Financial Group on Related Diversification Case張情福, Chang, Chin 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將金融中心列為亞太營運六大中心之一,由此可知,金融服務業在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將逐漸增加,而且不論國內外,金融服務業皆有集團化的趨勢,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透過實務上的觀察,詳實記錄下金融服務業相關多角化的成長過程,藉以瞭解資源累積的循環過程及多角化成長歷程會遭遇的困難,希望能對集團的成長過程能有較細緻的解釋,並對金融服務業的未來成長提供一個參考。
本研究從哈佛大學企業史教授Chandler所著的“Scale and Scope”中的觀念出發,透過文獻的探討,加入交易成本及資源基礎的觀點,以核心資源為中心概念,觀察企業的成長歷程中核心資源的累積及移轉的狀況。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金融服務業可以人才招募及訓練、日常營運累積、高階人際網路及合作關係等方式累積資源,以達規模經濟。
二、根據核心資源的相似性,可將金融服務業區分為保險事業群、證券事業群及商業銀行等三群。
三、金融服務業間可移轉的資源具有兩種特質:高外溢效果及高交易成本。
四、資源外溢效果及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潛在範疇經濟利益大小,而組織協調能力及專業能力的高低,則決定企業所能實現潛在經濟利益的大小。
五、金融集團可以透過組織及管理設計,克服相關多角化的困難,實現範疇經濟。
觀察結果顯示核心資源的特性、組織協調能力及專業能力都會影響企業相關多角化所能實現範疇經濟的程度,值得有心進行相關多角化的企業作為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