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積跬步致千里:中國大陸城市基層選舉的動員參與

陳奕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控制的放鬆,制度的調整與創新,種種改變無不成為中外學者對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引頸期盼的研究焦點。當中國大陸面對多種民主化路徑選擇下,「選舉」無疑是備受學者關注的一環。1998年起,「直接選舉」在城市基層社區的推動,成為中國大陸基層民主發展的一個新階段。而西方的現代化理論更將城市視為「民主發展的搖籃」,其高度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帶動公民社會之萌生與民眾政治參與的需求。因此,選舉在城市的發展為觀察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重要標的。 有鑑於「民主選舉」具有的政治賦權意義,社區居民委員會推動的直接選舉,雖仍存在國家主導的問題,但選舉機制的修改,讓選民能自由參與、自由選擇,以及開放候選人的推薦。因此,選民是否能在此機制之下,透過居委會選舉的參與,培育出更強的政治意識,或透過選舉議題激發社區公共意識的萌芽,發展抗衡國家的社會力量?本文經由2003、2006兩屆上海居委會選舉為研究案例,探討社區居民的選舉參與情況,以「政治功效意識」和「社區意識」作為分析選民選舉參與態度之架構。 研究結果發現,城市社區選舉參與程度愈高者,其政治功效意識與社區意識均得到提升,但低度參與的社區居民兩方面的效果則不顯著。顯示,基層社區國家動員下的選舉參與,有助於部分社區成員強化其政治功效意識,以及激發社區意識的我群觀念。而選舉作為中國大陸基層社會自主力量的訓練,將可能有助於培養城市居民具有更高的政治參與能力,以及可能產生的非預期政治改革後果。
2

社區政治: 社區組織的分裂、合作與分立

王貞元, Wang, Je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90年代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成功保存再利用後,北投的市民力量崛起、社區組織集結,社區組織開始在北投社區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最初為了推動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而成立的社區組織「八頭里仁協會」,隨著發展過程中兩次的組織分裂,另外兩個社區組織「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北投文化基金會」相繼成立,形成社區中三大社區組織鼎立的狀態,彼此之間呈現多元的動態關係,因此,北投社區組織間將如何運作與互動,其所具體實踐治理結構,即本文的最終核心目的。 本研究係以社區治理作為論述基礎,以社區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作為研究主體,觀察北投的社區治理,分析參與其中的社區組織「八頭里仁協會」、「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北投文化基金會」,並以特定的社區議題「新北投車站歸鄉」、「復育北投石」及「北投空中纜車興建」作為組織互動分析的操作媒介,在不同議題中,透過議題網絡的建構,運用網絡分析途徑探討參與其中的社區組織,藉以分析社區組織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三大社區組織間由於組織運作上的差異,及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組織分裂與議題合作的基礎,使得北投社區中已有一定程度相關的人力和資源,會基於經驗的傳承或議題的需求,形成治理上的分流,進一步形成「議題型」與「計畫型」社區組織的差異,建構出社區的雙元治理結構。 / In a newly emerging pluralistic democracy, how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teract? They tend to compete against each other for limited resource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ons in one issue, and need to cooperate to pursue common goals. Most importantly, they are in a repeated-game scenario in which they need to face each other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setting gives them important incentives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to avoid possible conflicts. By a case study in the Beitou area of Taipei, Taiwan,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ynamics between civil associations, specifically Peitou Li Zen, Beitou Ecology Cultural, and History Workshop, and Beitou Cultural Foundat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an equilibrium of dual-pole structure in grassroots level: associations would divide themselves by either “issue-oriented” or “project-oriented” automatically: the former is ideology-driven while the latter is resource-driven. Such identity-division avoids confrontation in fighting for resources in the meantime facilitates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them, and thus stabilize their relationship.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