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原住民社區組織在地化-以「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為例 / Aborigin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localization - "Taiwan Indigenous Dmavu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章思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二一地震後,中台灣原住民部落地區遭到嚴重破壞,隸屬於中華至善社會福利服務協會(後改制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大安溪部落工作站開始於大安溪畔的泰雅族部落群進行生活重建工作,經過數年之後,工作站成立「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並且於民國98年元月開始,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則退出部落,交給在地組織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推展原住民社區工作。   本研究探討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成立的原因及脈絡、德瑪汶成立的過程以及遭遇之問題、工作站/德瑪汶與至善之間的關係如何轉變,以深入了解在地組織的成立與運作,且從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到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為少數的九二一災後重建開始,持續至今的組織,並成功促使外來團體退場,其經驗極具研究與參考價值,望透過本研究對本土的原住民社區工作做出貢獻。   據此,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自主自決以永續發展   成立在地組織,使部落的工作者更有能力,亦感覺到更有自信,有部落的主體,社區工作更加融合傳統文化與成長脈絡。成立在地組織達到能力建構並取得自主權,以面對文化衝突與維護部落主體。 二、部落工作者的培力   成立在地組織,帶給部落工作者改變,首先是決策參與機制的成長,增加參與決策,賦予工作者權力參加。其次是主體與責任感的增加,這是部落工作者的協會,工作者更有主體感並覺得有責任維持住協會的運作與做好傳承工作。 三、部落關係的改善   成立在地組織以解決身為外來團體,其正當性不足的問題,包含資源爭取及社區產業競爭等層面。且運用社區照顧與社區福利服務以改善與部落組織或個人之關係。
2

由社區組織推動農村再生計畫之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大進社區為例 / An Analysi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generation plan - A Case Study of Dajin

許曉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推動農村再生是「愛台十二項建設」施政主軸之一,目的是希望透過整合規劃的概念,10年編列2000億基金,執行農村再生計畫,協助農村打造全新風貌。依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9條第1項之規定,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主體為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並交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進行審核。然而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的想法,未必等同於社區居民的想法,加以社區組織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組織內部非營利的產權結構,將使組織在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面臨更嚴重的代理問題。 本文藉由案例的分析,得知社區組織在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時,是藉由自身產權結構的轉換,由非營利的產權結構轉換為合夥關係的組織,以避開因代理所產生的逆選擇及道德危機。然此舉雖減緩了代理問題,卻又面臨農村再生計畫的效益受到合夥關係的束縛,無法拓展到農漁村社區全體居民的課題。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以組織產權結構的角度切入,則必須增加社區居民的參與,讓社區居民藉由參與,完整農村再生計畫推動的產權結構,始可坐收所有權與控制權合一的好處,使農村再生計畫的推動不至於偏離社區居民的需求。
3

都市計畫工業區培力機制與地方經濟發展之研究-以頂崁工業區與社后工業區為例

姚玫芳, Yao, Me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十年來,由於經濟全球化發展,使地方經濟發展議題的重要性逐漸提昇,地方主動行動對經濟展的重要性漸受重視,特別是地方市民社會、商業聯盟等在地方生根的相關草根性社區組織團體於地方經濟發展中參與角色之扮演。地方經濟發展之策略已偏離傳統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朝向整合社區企業與居民自發的參與各種地方經濟發展活動的趨勢。 都市計畫工業區劃設之主要目的是為了帶動經濟發展與提供就業機會,惟老舊工業區的存在不僅對環境產生負外部性,部分資金少、勞力密集之產業更因技術更新不易、缺乏競爭力因而面臨遷廠、關廠或倒閉的命運,使地方經濟發展呈現嚴重衰頹之現象,因此,本研究欲利用地方自主發展的組織網絡模式來推動工業區經濟復甦。 培力是本研究主要的理論基礎,其最近20年被廣泛的應用於社區事務之推動,例如1992年柯林頓政府推動的培力區政策與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基本上,這些政策在概念上都極為相似,試圖藉由社區培力組織的運作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地方事務、並透過專家的協助、專業技術的訓練、有效的促進社區發展,以消弭個人、家庭與社區的貧窮與痛苦。培力的層級本研究認同Wlison的觀點,社區經濟發展是由個人改變與社區建構所組成,即社區經濟發展事務之推動,如果沒有社區培力與個人培力是無法竟其功效的,而社區培力又必須以個人培力為基石;社區經濟發展在地方來說是外顯的,而培力則是內涵的,外顯的社區經濟發展表現於工作機會、投資額、所得和生產力的增加。Wilson所提出的社區經濟發展僅提及個人培力與社區培力兩個過程,然本研究認為,地方經濟之發展仍然必須奠基於個人培力、組織培力與社區培力三個過程,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提出推動工業區經濟發展之廠商培力、組織培力與工業區培力三階段。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兼採質化方法與量化方法。量化方法係透過問卷所獲得的資訊,去瞭解影響工業區廠商培力的因素,廠商培力以廠商參與能力感覺、廠商利益的期望、廠商對組織未來貢獻三個變數代表之,影響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在內的15項變數。本研究兼採線性、雙對數、逆半對數及半對數四種迴歸模式加以測試,並就共線性、自我相關與殘差分析分別對四個模式進行診斷,選擇一配適度最佳的模型。在各模式中,雙對數通過顯著水準檢測的變數最多,測試結果發現對廠商培力有顯著影響之變數有環境品質、志工意願、資金參與意願、專業知識輔導與產業公會協助等五個變數。質化的方法在於工業區培力機制之建構,以量化所得結果為基礎,參考相關文獻與研究設計工業區經濟發展組織形成與運行之機制與策略。 最後在機制建構上,本研究提出培力機制發展的三個步驟,歸結如下: 一、 第一階段:廠商培力 (一) 改善工業區環境品質 (二) 工業區危機意識之引發,建立廠商共同意識 (三) 人力資源調查,誘發性廠商動員;並鼓勵廠商參與,提高志工參與比率 (四) 提高廠商提供工業區經濟發展資金之意願 (五) 建立輔導傳統產業廠商專業知識之管道 (六) 加強產業公會之傳統產業廠商之協助 (七) 加強廠商間的聯繫 (八) 加強對工業區的瞭解與工業區資源探索 二、 第二階段:組織培力 (一) 瞭解工業區內產業發展網絡,形成經濟發展組織 (二) 專業知識團體協助,形成經濟發展組織 (三) 政府輔導推動並建立誘因與利基,鼓勵工業區廠商自發性配合與協助 (四) 組織成員學習領導能力 (五) 穩定經濟發展資金來源 (六) 組織決定經濟發展主題並行動 三、 第三階段:工業區培力 (一) 加強區內外組織間交流 (二) 建立工業區資訊流通網,出版工業區刊物
4

社區政治: 社區組織的分裂、合作與分立

王貞元, Wang, Je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90年代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成功保存再利用後,北投的市民力量崛起、社區組織集結,社區組織開始在北投社區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最初為了推動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而成立的社區組織「八頭里仁協會」,隨著發展過程中兩次的組織分裂,另外兩個社區組織「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北投文化基金會」相繼成立,形成社區中三大社區組織鼎立的狀態,彼此之間呈現多元的動態關係,因此,北投社區組織間將如何運作與互動,其所具體實踐治理結構,即本文的最終核心目的。 本研究係以社區治理作為論述基礎,以社區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作為研究主體,觀察北投的社區治理,分析參與其中的社區組織「八頭里仁協會」、「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北投文化基金會」,並以特定的社區議題「新北投車站歸鄉」、「復育北投石」及「北投空中纜車興建」作為組織互動分析的操作媒介,在不同議題中,透過議題網絡的建構,運用網絡分析途徑探討參與其中的社區組織,藉以分析社區組織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三大社區組織間由於組織運作上的差異,及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組織分裂與議題合作的基礎,使得北投社區中已有一定程度相關的人力和資源,會基於經驗的傳承或議題的需求,形成治理上的分流,進一步形成「議題型」與「計畫型」社區組織的差異,建構出社區的雙元治理結構。 / In a newly emerging pluralistic democracy, how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teract? They tend to compete against each other for limited resource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ons in one issue, and need to cooperate to pursue common goals. Most importantly, they are in a repeated-game scenario in which they need to face each other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setting gives them important incentives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to avoid possible conflicts. By a case study in the Beitou area of Taipei, Taiwan,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ynamics between civil associations, specifically Peitou Li Zen, Beitou Ecology Cultural, and History Workshop, and Beitou Cultural Foundat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an equilibrium of dual-pole structure in grassroots level: associations would divide themselves by either “issue-oriented” or “project-oriented” automatically: the former is ideology-driven while the latter is resource-driven. Such identity-division avoids confrontation in fighting for resources in the meantime facilitates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them, and thus stabilize their relationship.

Page generated in 0.02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