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6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9
  • 8
  • 7
  • 6
  • 6
  • 5
  • 5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普明〈十牛圖頌〉之研究

林孟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本文研究的論題最主要是針對禪宗普明禪師〈十牛圖頌〉的思想為主,本文認為普明禪師之〈十牛圖頌〉不僅闡釋中國禪宗思想的理路,而且也結合「詩」、「圖」而成為特有的禪宗文化。由於普明禪師〈十牛圖頌〉並未在學術上引起廣大的共鳴,在中文文獻上也只有少數的文獻考證,因此,普明禪師之〈十牛圖頌〉在學術研究上是一個被忽視的思想環結。本文對於普明〈十牛圖頌〉的研究主要是策重在文獻和史料上的考證,其次是詮釋普明〈十牛圖頌〉文本中「圖」、「頌」、「和」的可能思想脈絡。本文希望透過普明〈十牛圖頌〉的研究能夠重新釐清普明〈十牛圖頌〉在中國禪宗史上所應有的角色和本來面目。
2

十三輩達賴喇嘛與中央關係之探討

陳素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宋代禪宗語錄被動式語法研究--以被字句、為字句為例

具熙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九輩班禪額爾德尼與中央政府關係之研究

吳雪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教合一制度下,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雖是西藏地方兩大宗教領袖,但達賴喇嘛一直是西藏的領導中心,且一般而言,班禪喇嘛不涉政治,而第九輩班禪喇嘛,卻因緣際會,在清末第十三輩達賴喇嘛二次出亡,清廷下令革除達賴喇嘛名號時,由第九輩班禪喇嘛暫攝達賴喇嘛職務,使第九輩班禪喇嘛乃扮演了制衡達賴喇嘛的重要角色;之後,更由於第九輩班禪喇嘛與第十三輩達賴喇嘛二者失和,九輩班禪喇嘛乃於民國十二年(1923)率屬下僧俗官員從藏北羌塘越唐古拉山輾轉到內地,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內地生活,且終其一生沒有再回到西藏,即使圓寂後,其靈櫬也歷經波折才得以回藏。   第九輩班禪喇嘛之離藏北上,在近代西藏歷史上是一重大事件,綜觀其一生,與中央政府實具有密切關係,對中藏關係的發展亦有其重要意義,本文即以此為探討重點。全文分五章,第一章除先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外,並對所使用的文獻加以介紹,同時釐清文中若干易混淆的名詞;第二章則從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分析班禪喇嘛在西藏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並從經濟、宗教及政治等各個觀點探討班禪喇嘛在西藏社會的地位;第三章由中藏間政教相互利用之沿革,剖析清末九輩班禪喇嘛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及辛亥革命後,在時代的變革中九輩班禪喇嘛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究有怎樣的發展及轉變,並述及外國勢力對九輩班禪喇嘛之拉攏;第四章則針對九輩班禪喇嘛在內地時期與中央政府之互動關係,九輩班禪喇嘛終其一生未能回到西藏之困難,及其間外國勢力介入之情形,與中央政府對此事所持之態度等,都在本章中予以分析探討;第五章結論,除對本研究主題作整體總評析外,並探究是否影響及日後中共對班禪喇嘛的態度,及其對西藏的政策。
5

唯心聖教的經典、教義與實踐-以《唯心聖教安心真經》為主 / Scriptures,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of Weixin shengjiao: On the Perfect Scripture for Calming the Mind

張馨方, Chang, Hsing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唯心聖教是近年來甚為活躍且可見度相當高的新宗教教團,其教義融合三教傳統,並以運用卜筮易經與風水堪輿為外界所認知,尤其是創教者混元禪師獨特的chrisma特質,擅於融合三教傳統並進行轉化與重新詮釋,是促使該教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的要因。本文藉著研究唯心聖教對三教經典的運用與詮釋,分析其教義上的側重與偏向,並經由其主要經典《唯心聖教安心真經》內容的解析,探討其卜筮信仰的「宗教性」,並定位唯心聖教的宗教性質。 「唯心三十經」是唯心聖教的主經系統,標示其法脈與道法來源以及教義內容,本文經由整理、分析「唯心三十經」之中的三教經典的運用方式與頻率,呈現其教義雖然多援用佛教義理,但都能在「道」與「易經」的主體之中進行重新詮釋;其次整理、分類與分析「唯心三十經」當中的教內天啟經典,綜合得出「用易」、安祖靈與渡怨靈、消災化劫與世界和平、禮拜與誦念經典、中華文化道統等是唯心聖教的核心精神與主要的宗教關懷。 在「唯心三十經」之中,《唯心聖教安心真經》為創立獨立教派的代表性經典,較為具體地闡述以「易經」為主的修行觀點,強調「易經」的神聖性、萬法唯心、重新定義「山醫命卜相」等五術的宗教地位,以及確認了主祀神王禪老祖的神聖地位。由此定義了易經卜筮信仰的宗教性之後,唯心聖教的「用易」、風水堪輿、誦經、天啟法會儀式與祭祖大典等宗教實踐,都因架構在「易經」的神聖觀點與邏輯之中而成為唯心聖教的宗教特色。 唯心聖教將漢人信仰中原本就存在的術數卜筮信仰與佛教義理、儒家人倫進行融合與重新詮釋,並朝向制度化宗教發展以構築一個全新的宗教型態,具有結合世間法與超世間法的、進行式中的特質。
6

「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 / The Meditation Education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劉美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禪法鼓宗」的創辦人聖嚴法師,以宏揚及復興漢傳禪佛教為使命與責任,為中國禪宗兩大法脈臨濟宗與曹洞宗之傳承者,將中國禪法傳播至美洲、歐洲、亞洲及世界各地,被譽為當代重要之國際級中國禪師。 其所教導之禪修體系及方法,因應現代人的需要已不同於傳統禪修方法。主要呈現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於禪堂正式教導之禪修方法有所轉變,如話頭禪與默照禪兩種禪法合流傳授、分階段及分次第以達頓悟之禪修體系;另一方面以適應現代人容易接受之語言、文字及方法轉化傳統之禪修方法,將之生活化,成為可以利益世人之方法與教導,如「心靈環保」、「心五四」及「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取「新」與「心」之諧音) 聖嚴法師晚年因未能見到漢傳禪佛教之快速復興,為期勉僧俗四眾弟子宏揚漢傳禪佛教,以之利益世間大眾。因此,以其畢生所學及所教授之禪佛教,整理出明確之淵源、內容、方法與實踐,於2005年正式創立「中華禪法鼓宗」。這在禪宗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實具研究探討之價值。 本論文以「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為主軸,探討其所創設禪修教育體系之歷史背景、禪修教育方法演進、禪修方法內容、組織體系、推廣活動、及因應現代社會之禪修教育方式轉變等相關問題。主要之研究方法為文獻蒐集與探討分析,並進行人物之訪談與田野調查。 研究結論為聖嚴法師會通「話頭禪」與「默照禪」,建立「頓中開漸」的禪修方法,將禪修過程與層次開出次第,將古代禪法靈活運用、現代化詮釋,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內容及方法豐富、完整而全面,並呼應現代社會需要。目前法鼓山的禪修推廣組織健全,禪修活動課程分次第架構完整,致力將佛法、禪法實用化,讓現代人能得到佛法及禪法的利益。另檢視法鼓宗之立宗要件具足,有其歷史必然性,在聖嚴法師禪師捨報後,仍可理解「中華禪法鼓宗」的運作原則與其歷史重要性。 /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 the founder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had committed himself to transmit and promote the revival of Chan Buddhism as his life’s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By inheriting both mainstream Chan lineages, the Caodong and Linji lineages, he redefined the Chinese Chan meditation and introduced it to the Americans, Europe, and Asians, as the first Chinese Chan master in the western world. Hi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respond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This thesis will investigate his way of incorporating and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Chan into a systematic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followers.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e official teachings in his meditation hall, including how he integrated two methods of Huatou and Silent Illumination in terms of dividing the courses of Chan practice into sequential stages. Moreover, he simplified and assimilated traditional Chan language into more friendly modern vocabularies in spreading his meditation method to modern-day people and provided it in more adaptable way. Consequently, he proposed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to internalize Chan practice into daily life. These campaigns include Spiritual Engagement (literally,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the New May Fourth Movement (here, “New” is pronounced as “mind” in Mandarin in signifying the Spiritual Renaissance ), and the New Six Ethics enlarging the Five Confucius Ethics from socio-family relation 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Master Sheng Yen had completed his medit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his very late days, leaving relatively uncertainty and creativity to his disciples. This explains the reason for him to initiate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in 2005. To put the responsibility on his monastic and lay followers of spreading Chinese Chan Buddhism to benefit people in the world, Master Sheng Yen integrated his lifelo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an Buddhism experiences into a new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origin, contents,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That Master Sheng Yen founded his lineage and referred it as Chinese Chan Buddhism has enlarged the scale of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of Chan.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in terms of its meditation education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meditation within a modern society. In spite of historical analysis, I will also conduct
7

百丈懷海禪師研究

蔡琪惠, CAI,QI-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祥,建立禪宗叢林制度者是百丈懷海。本論文計七萬字,其研究方法是針對文獻資料的分析整理,達到彰顯神師人格風範的研究目的。全文分作六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其次是說明禪的語義及其起源。 第二章中國禪宗之開展。在達摩來華之前,禪法在中國就出現過一段光輝的歷史。本章先概述早期禪法之演變,再說明禪宗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之禪風。不作長篇繁瑣的史料考證,而以呈現禪者人格風範及禪法的研究為主。 第三章禪師生平考述。分時代背景及生平考述兩節。第一節以百丈懷海所依止之洪州宗為主軸,其他宗派為支線,為當時散布在國全各地的禪宗支派,作全面性整體性的說明。第二節則是從早年事跡、從師學法、禪法弘化、當世之地位、生卒年代等五個部分,說明百丈懷海禪師的一生。 第四章禪師法要。百丈懷海的禪法,具見於語錄及公案。本章擬分四節,從繼承馬祖之禪法、大乘頓悟法門、不重經教的教學主張、勞動即禪行的宗風,論述百丈禪法的主旨,并突顯其禪法平實樸實的一面。 第五章叢林制度之建立。百丈懷海於禪有所得,折衷小乘律典及大乘菩薩戒經,別立禪居,建立禪宗僧團規範,行普請法集體勞動,形成制度化之經濟組織,集眾公議,樹立僧團自清的典範。以上是本章所論述之內容。 第六章對后世之影響。禪法的弘傳與叢林制度之建立,是百丈懷海畢生努力之目標,本章即是這兩個觀點出發,來探討他對后世之影響。 禪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於禪宗文獻的了解,常因人而祑,本論文的銓釋角度只是眾多角度當中的一種,大部分仍不免流於文字禪。或許能呈現少許的研究成果,建立某種程度的正知正見,可供以后的學者的參考。
8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

蔡榮婷, CAI, RONG-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範圍、使用方法及研究過程。第二章探討「景 德傳燈錄」之撰述者、成書年代、取材、體製、內容大要、板本等外圍問題。第三、 四章為本論文之重心,探討禪師啟悟弟子的方法-第三章以符號和語言為範圍;第四 章以動作和默為範圍-說明老師因弟子程度之不同,而運用各種方法:(1)反詰的 、暗示的、意在言外的、無義味的語(2)溫和或激烈的動作(3)沈默等導引弟子 悟入自性。方法雖不等於「道」自身,卻具有幫助弟子悟入自性、提昇生命的層次等 作用。第五章為結論,說明禪師啟悟弟子的方法的特色。
9

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之研究

張寶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面臨我國加入WTO,國內經貿市場門戶洞開,外國產業大舉競銷國內,商場上競爭愈形激烈,新次級文化嚴重衝擊職場與家庭,在工作上,各種壓力讓人不堪負荷,社會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遷,隨處可見偏差次文化,影響社會秩序,總讓人有股動盪不安的感覺,我們沒辦法改變外界紛擾,充滿競爭、壓力的環境,要能適存於現代社會,唯有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唯有從內心著手,因為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安住,自然就不會遭煩惱干擾,更不會被萬花筒般的世間萬象所纏縛,透過參與禪修活動,修這念心,享受心歇下來的清涼自在,得到最究竟快樂,讓每個人有效解決心靈空虛問題,同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事事用心、處處作主。 茲以禪修具有多重之功能,謹就其在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等三大面向予以探討、分析,以期了解其實益,至研究對象的選取透過立意抽樣,採問卷調查法,分別抽樣調查財政部及所屬機關(構)員工,共發出700份問卷,回收650份,扣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計614份,有效回收率為87.71%,研究資料之統計分析,係採SPSS套裝軟體,而所用之統計方法,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因素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雪費多重比較檢定等。 本研究發現敘述如下: 一、個人特質不同,在社會和諧認知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單純正直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達到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均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二、個人特質不同,在職場關係四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上司關係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均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2.婚姻不同,在工作態度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上司關係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3.年齡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上司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三、個人特質不同,在家人關係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另外,本研究除了了解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外,並就個人學佛薰修重點及機關單位舉辦禪修活動提出諸多建議,同時陳述今後研究課題,作為後續研究相關領域的參考。
10

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性研究

歐陽宜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末五代,趙州從諗禪師(ad.778-897)的禪問答如「吃茶去」、「庭前柏樹子」、「趙州石橋」等公案,每為當時及後世傳唱;而其中「狗子無佛性」(一稱「無」字公案或「趙州無」)公案,尤為宋代禪林及當代日本、歐美參學之樞紐。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ad.1870.1966)特加推崇,他言必稱趙州、舉例必提「趙州無」,可見趙州公案語言超越時空的價值。 本論文以趙州「無」字公案為起點,由相關公案漸層推論趙州公案語言的整體模稜性。其研究方法以系統功能語法的分析為主,就趙州及相關禪師的語錄作同時的分析及歷史的考察:前者包括語篇(teXt/discourse,指話語和篇章結構) 中的主述位推移、問答結構、銜接方式與修辭策略等語言現象;後者則由歷代公案轉相詮釋的角度著手,對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特質進行輔助觀察。而以上二者均統攝於「語篇功能」的系統分析之下;希望經由形式結構的系統化分析,體現其會話現場的真實感;並建構古代白話典籍中,動態語言研究的重要據點。 在趙州公案語言的問答模式分析中,除了呈現了形式上語篇結構的啣接關係,也藉由重要公案的比較與詮釋,一擁禪宗公案中答非所問的用心與遊戲三昧的機智;嘗試在禪問答的溝通模式申,開啟另一重對話與參照的契機。 附錄七篇為對趙州相關語錄及後世重要評唱的點校與評述。一方面意在提供論文引述的完整依據,一方面也試圖由趙州公案的原型與變貌中,客觀呈現禪問答循環傳釋的文化網路。其中附錄一的各則公案,在校注外,也作了語篇功能的逐一分析;嘗試在建構趟州公案語言的形式網絡時,也能延伸至內涵層面,以對模稜的公案語言,進行更周延的解讀。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