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析

宋吉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城市(地區)行銷從學術領域盱衡,是新近公共行政領域研討的新趨勢;從都市發展的角度觀察,也儼然成為都市競爭與發展的行動方針。 城市行銷可以藉由發展地方特色帶動地方經濟成長,進而立足世界。 例如,高雄市包裝城市光廊、愛河行船,前任市長謝長廷於1998年就任時更提出「海洋首都」的願景,並在此願景下推動一列的行銷活動;此外,我國首善之區台北市在馬英九市長的期許下也計畫打造「台北科技走廊」(Taipei Technology Corridor,TTC),並積極向國際行銷台北、赴海外招商,期使台北市成為亞太企業運籌中心(logistic center)。 城市行銷吸取行銷學中的產品競爭與消費者服務的精髓;強調城市發展需要產品形象包裝,更要透過學習行銷---主動積極的行事、周詳的策略謀定與對生存競爭的高度敏感性,方能使城市生命力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潮流中壯大發光。 然而,在城市行銷的理念下,這些地方政府是否善用城市行銷基礎架構訂定策略目標、擬定行銷計畫、有效執行並控制評估計畫?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地區(城市)行銷」這個名詞於1980年代首次出現在歐洲都市的文獻中。在地區行銷概念下,包括四項行銷活動:第一、為地區樹立強而有吸引力地位與形象;第二、為現有和潛在的商品與消費者提供具吸引力的優惠;第三、以有效、可行的方法配送地區產品和服務;第四、確保潛在使用者完全了解該地獨特的長處,並以推廣地區吸引點和利益。 地區行銷在歐美國家發展的情形,歸納認為應該從十九世紀末的簡單促銷時期開始,而後進入地方促銷工作發展時期,再從地方促銷進入到城市行銷概念發展,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簡單的促銷時期;第二、地方促銷工作發展時期;第三、地方促銷到城市行銷概念發展。 地區行銷概念興起的原因乃由於中央政府資源不足,對地方事務反應不夠等因素,造成了地方開始自力籌措財源、擬訂地方發展策略等,形成一地方自治時代來臨,各地方政府莫不尋求各種方法以求發展地方,俾在當時資源爭取的競爭中獲勝,行銷的原理遂被運用。產生的原因包括:第一、產業環境的變化;第二、都市生活環境的變化;第三、都市經濟環境的變化;第四、傳統都市計畫之不足;第五、地方自主性的提高等。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到要素價格均等化概念的影響,而為免除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宿命之路,就是提升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到底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非貿易財」。因為非貿易財是無法移動的,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這就是非貿易財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決定因素的道理所在。城市(地區)行銷的目的在於招商引資,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城市的競爭力就非常重要。而在全球化之下,城市競爭力受到價格要素均等化的影響,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城市(地區)為求在競爭中勝出,則必須找出城市(地區)不可取代性的資源(或要素),只有將不可取代性資源(或要素)做好,則各種可移動的資源,如資金、技術、高級人才等就會被吸引到這個地方來。 更重要的是,為吸引投資者到地區(或城市)來,地區(或城市)經營者必須找出該地區(或城市)的非貿易財(不可替代性要素)。而在不可替代性資源中有三項要素,是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但過去在地區行銷中一直被忽略(或未被突顯),那就是政府效能(effectiveness)、地區環境(environments of region)與高素質人力資源(high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基於文獻的分析與歸納,吾人將地區行銷的核心要素,歸納為策略決定與經濟決定等兩大類因素,同時在兩大類之下區分為地區行銷的十項核心要素: 第一、地區行銷策略性要素:指的不可移動性的資源(或要素),包括政策、政府效能、地區環境、夥伴、行銷組織與高素質人力資源。 第二、地區行銷經濟性因素:指的是可移動性及其他地區亦可權變應用的資源(或要素),包括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等四項。 並且在本文第二章中以所建構的行銷要素組合分析檢證宜蘭國際童玩節、美國、亞洲主要國家城市行銷成功的經驗,並加以評析。 本文論述主軸除探討地區行銷理論外,並輔以目前產值已超越我國以往被認為是高科技代名詞之新竹科學園區,另一個正逐漸興起中且被前台北市長馬英九譽為「台北市的金雞母」之「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析;此外,本文題目雖在探討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策略,惟本文在文獻檢閱後,發現行銷概念的演進已進到整體的行銷管理體系,而非單一個別要素的論述,因此單一行銷要素已無法說明行銷過程的全貌,而且在第二章第三節「公部門行銷」中歸納多位學者所提之規劃模式後得到驗證,基本架構仍延伸自Kotler 教授的行銷管理過程。爰此,全文論述仍針對行銷管理的四項主要功能─行銷情境分析、行銷規劃、行銷執行與行銷控制等為架構進行。 最後,基於總體行銷研究架構及地區行銷的層次模式等文獻之歸納,以及研究主體─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與內湖科技園區發展之需要,本文首先、論述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其次、對內湖科技園區進行行銷情境分析,並歸納出其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以及提出相對應的策略選擇;再者、對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進行事實分析,並以歸納得出之地區行銷層次模式(包括上層次的之行銷目標,及操作層次之行銷要素等)對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策略與執行現況進行檢證;最後、基於行銷稽核是行銷控制階段的主要工具。爰此,復以行銷稽核為主要論述,並分別以行銷環境、行銷策略、行銷組織、行銷功能、行銷生產力、行銷資訊系統等六大面向來總體稽核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管理過程。
2

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 /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林君頻, Lin,Chun-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能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加快成果轉化,縮短生產週期。而國家科學研究主要來自於大學,正因如此的情況,使的企業與大學之間的互動合作關係越來越重要。 也是大學不再只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科技的研發與創新也越來越被凸顯,所以。大學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能否把提高技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是衡量一所大學辦的如何的重要指標之一。 大學除了保持基礎研究的基本水準之外,還需要考量優先及實用的領域研究,以配合國家競爭力發展,及新科技的迅速發展。需要考量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新技術將大學所研究成果,及時的化為實用性的產品與技術。大學若能和產業互惠互利,使得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相互協調發展。提高知識訊息的開創、轉化、傳播和應用,將能帶動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1、中國大陸在產學合作進行過程中,政策的影響為何?政策應如何施行(輔助)何種措施,以提升產學合作互動?2、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主要的功用與功能為何?又該輔助何種措施提高教授與企業的交流互動?3、中國大陸大學在產學合作中,智慧財產權與成果是如何規定與分配?4、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內含校辦企業、科技園)與中國大陸的大學之間關係為何?又是如何互動的?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與質性化研究法,實際深度訪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三所大學,透過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執行的人員、學校的研發處,配合相關次級資料蒐集與整理。瞭解實際運作過程中,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 中國大陸政策的頒佈與資金補助,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效果顯著,每年的國家的重大計劃研究方向對於學校研究亦有影響。大學產學合作除了受中央政府政策影響之外,各地區的省市政府補助與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 中國大陸大學在老師績效評量上,以論文創新與論文數量為主要評判標準,目前對於產學合作成效只保持支持態度,但未加入績效考核之中。大學對於校內教師的就成果與技術發展,直接影響產學合作推動力,因為瞭解校內教師的成果與技術,在企業推廣中是很重要的關鍵。 三、 中國大陸大學制訂各校科技政策,以中央發佈的國家科技政策及省市政府制訂的科技政策為指標與引導,進而達到相同依歸的目的。大學的產學合作的成效,也會受到大學本身的背景影響,因為校內的學院種類會影響與企業相關的程度。 四、 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主要是幫教師建立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替教授找產業化的出入、替企業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並且參與簽訂合同、申請國家與地方政府基金等項目。 五、 產學合作中,成果分配的多寡與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直接影響產學合作的效益,老師參與動機受成果分配影響,所以中國大陸大學一般都會給予老師很大的使用權利金空間,提高老師參與產學合作動機。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攸關學校與企業互動的動機,為使學校能有效使用研究技術,凡是屬於學校職務發明,智慧財產權皆歸屬學校。 六、 校辦企業改制後由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負責管理,而大學不再直接管理校辦企業,也不為企業的直接股東,但大學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為校辦企業的股東,以這樣的管理方式免除大學承擔企業風險,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中的高層大多由大學派人擔任。
3

權力與協作規劃:灣寶永續社區及公民環境主義的觀察與反思 / Power and collaborative planning : WanBao sustainable communy and civic environmentalism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吳貞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透過縣政府提出後龍科技園區土地開發案的規劃過程中,首先,企圖從規劃典範的不同思考範疇背後的規劃價值進行對話,縣政府與民眾之間價值立場的不同,並詮釋不同規劃選擇價值的發展脈絡,進一步分析縣政府與灣寶社區之資訊與權力的關係,提出現今規劃制度和實際狀況可能面臨瓶頸和課題。其次,從民間社會的角度和立場,「為真實而規劃」的規劃價值核心,重視保留公眾決定「開放的討論」、問題與議題「框架」的界定,而不全然由規劃者(開發單位)決定議程與議題。因此透過協作規劃操作、慢城治理,以及公民環境論的架構之下,重新審思灣寶社區規劃趨向農村永續社區發展的可能。最後,在行動研究的動態過程中,依據研究者的行動研究結果和協作規劃的模式,提供灣寶永續社區的可行途徑,俾利提供永續社區發展其規劃的實踐和方向,總整所述:(一)、縣府在不同權力的展現方式與資訊誤導的面向,構成不同的障礙與限制,突顯在規劃過程的參與者不僅因錯誤資訊被誤導、溝通扭曲的現象,甚至受到政治力量的操縱,這個部分尚須要有嚴謹的監督機制應對和公民積極參與規劃方案,在溝通過程避免官僚術語並協助民眾解析規劃的重要課題,以及鼓勵公眾參與規劃方案進行評估和辯論,使規劃過程更民主和公開。(二)、「灣寶可以的未來」透過公民環境論之「參與者過程」、「社區規劃」、「環境教育」、「生態產業」、「環境正義」、「場域」等六個構面來引導灣寶社區的規劃藍圖和想像,有別於由上而下和技術主義為中心,以有限的權力下放,並強調公民有資訊和詢問政策的權利,顯現由下而上的協作規劃方式賦於社區多元治理模式,並結合慢城治理探索灣寶社區的多元性價值,提適合農村發展的另類社區治理模式,符合現今快速變遷社會和環境的挑戰。(三)、規劃是一種「動態、政治、空間、社會改革」的過程,在規劃教育過程應重視和重新認識整體真實社會的發展,將多元價值納入規劃的評估和考量,並尊重和學習認同在地的真實聲音,透過協作的合作模式一起思考規劃未來社區的藍圖。

Page generated in 0.02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