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福樂智慧》中所反映的十一世紀維吾爾社會文化 / The eleventh century social culture of uigur reflected in kutadgu bilig

周麗珠, Chou, Li 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民族的特性,是其文學創作最迷人且最具永恆性的價值所在。《福樂智慧》便是這樣一部文學巨著,藉由對其語言修辭的探討及文體內容的分析,可勾勒出當時(十一世紀前後)維吾爾社會文化的大概形貌,所以文學性是本篇論文首先所要陳述的。《福》書中不僅承繼其本族文學的精華,亦接受了波斯、伊斯蘭文學的薰陶,並結合詩的語言及戲劇的形式,開創了其族詩劇體裁的先河。而《福》書所反映的時代,正是維吾爾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起了重大變化的關鍵時代,因此,本文試從文學、政治、經濟、社會等相關層面來探討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 就政治方面而言,除了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結構及吏治由盛轉衰的變化外,亦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百姓的心聲。經濟上則從單純的游牧經濟,進入從事農、牧、商、手工業等多種混合經濟的社會,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巨大變化,對維吾爾人的文化、歷史發展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在社會生活方面,除了對當時的社會禮俗有所描繪外,對天文學的知識亦著墨不少;而改宗伊斯蘭教對其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原先多元、自由的宗教信仰,到伊斯蘭教勢力的擴張,後更進而成為一元化的伊斯蘭社會,其社會文化是迥異於以往的。雖然如此,但在十一世紀,伊斯蘭教雖已佔優勢,然而其族原先所信奉過的信仰遺跡,尚未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福》書中仍餘緒蕩漾。 《福》書中除了反映出當時合成式的社會文化外,作者玉素甫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及時代巨變的時候,其致力於「本土化」的努力,在書中亦表露無遺,而這應是本於一個知識份子的民族良知,在努力與妥協的涵化過程中,也展現了維吾爾社會文化的蛻變痕跡。
2

《突厥語大辭典》中詩歌與諺語之研究-探討十一世紀突厥人的社會文化 / A Study on the Poems and Proverbs of "Divanu Lugat-it-Turk"

顏瑞宏, YEN, Rui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九世紀中葉,突厥人在中亞建立了喀喇汗王朝,此時中國與阿拉伯的勢力對中亞已不構成威脅,而波斯的薩曼王朝也逐漸沒落,使得突厥人崛起並掌控了中亞。   相對於政治上的強勢,突厥人在文化上是處於弱勢的。許多語言和風俗都受到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影響而改變,所幸Kashgari Mahmut編寫了《突厥語大辭典》,保留了許多的突厥語和風俗習慣,因此這部書也就成為研究當時突厥人的語言和社會文化的重要典籍。   其中的詩歌和諺語是作者用來解釋字詞時所舉的例子,這些詩歌是傳統的突厥詩歌,諺語則是民族生活的智慧結晶,這兩者所記錄的當時突厥人的社會文化與思想是目前研究這個課題的第一手史料,可見其重要性。   本文對詩歌和諺語做了翻譯和分類,並且分析其中的涵意,再從分析所得的訊息來描繪出十一世紀突厥人的社會文化。

Page generated in 0.01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