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灣糖業公司組織之研究鄧憲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國營企業經營不善,常為人所詬病,因而有部份人士認為公營不如民營,甚至對國營事業加以根本的否定;其實持此種極端看法者,不免以偏概全。公營企業卓具績效者未嘗沒有,私營企業,經營不善,虧損累累者,亦所多是。因此,營運的良窳與公私經營方式似非有絕對的關係。
持自由放任經濟制度者,對公營事業嘗有反對的論調;但時勢所趨,目前世界各國對經濟的發展無不採取或多或少的干涉,而公營企業的成立,咸被認為是實現國家經濟目標,與促進經濟平等和正義的手段。由是觀之,公營企業是現代國家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和民營企業各有其岡位,亦各有其任務,二者不可偏廢。
有以上的認識,我們明智的做法,應該是群策群力,來改善公營企業的經營,而不是悲觀地、無原則地高喊:「公營開放民營,公營轉讓民營」。筆者本此信念,乃以我國國營事業的組織做為研究的方針。然我國國營事業機構甚多,彼此性質迥異,故先把研究的範圍縮小為「台糖組織之研究」。筆者之作此選擇,其原因是台糖和我家有數代的淵源,自日據時代,以迄目前,我家一向是台糖忠實的蔗農,我們取之於台糖,用之於台糖,對於台糖我們是寄予十分地厚愛和關切的。因此筆者在撰寫此論文的過程中,倍覺親切和有意義。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對組織的意義,理論趨勢及型態,國營事業的本質和管理做一般性的探討。第二章論述台糖董事會的地位和職權,並對加強台糖董事會的組織,酌抒淺見。第三章說明總公司的地位與組織。此章在收集資料上較感困難。第四章為大廠制的研究。對此章的研究,筆者是從事實際的調查和訪問。台糖目前有六個糖廠,分散於中南部。筆者選擇了虎尾、嘉義、新營、麻佳四個總廠作抽樣研究。為了研究便利起見,作者在南部住了八個月之久,在此期間筆者奔波往返於各總廠、各糖廠之間。研究係採訪問法,訪問之前,筆者必先就受訪者的職責,與有關方面的權責劃分,及其在組織中的地位,從書面資料上力永瞭解;而後,逐一與受訪者談話,交換意見,事後再詳加整理。如有疑惑,待下次訪問,加以澄清。但因受訪者工作均甚忙碌,訪問工作不時間斷,為此筆者常不辭辛勞在夜間登門造訪。第五章是結論。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只限於製糖工廠部份,至於其他副產單位,因囿於時間和精力,無法一併論及。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得感謝徐師立德不時加匡正和指導,並惠予蒐集資料之便,雷師飛龍諄諄的叮嚀,台糖各階層人士鼎力的支持,以及內人郭照枝在整日辛勞之餘,猶為我披衣送茶,並代為謄稿校對。謹在此致以最大的謝意。又由於筆者才疏學淺,資質魯鈍,加以資料短缺,疏漏謬誤,再所難免,企盼師長先進,賜予指正。
|
2 |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職訓練之研究馮永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年來經濟迅速的發展,我國正如同其他開發中的國家一樣,目前面臨著資金短絀,人口過剩,技術人力缺乏而又外流的現象。如何轉變此項過剩的人口,成為有用的人力,參加生產行列,以促進經濟的再發展,確為政府當前施政重要課題之一。
五十二年,嚴兼院長組閣,將人力資源開發,列為重要施政決策之一。其後在經合會下設立人力資源小組,分為教育、訓練、甄用、輔導、運用、分配、安定及改進人力統計八個小組,指定專家,搜集資料,分析研究,積極推動建立國家人力政策及計劃。
五十五年,政府公佈我國人力發展計劃,同年冬成立中央職業訓練委員會,建立全國職業訓練體制,推動職業訓練工作。
經濟部主管我國十個國營生產事業,員工六萬餘人,亦於五十六年成立人力發展委員會,負責推動各該事業人力延攬、訓練、用運、考核之改進工作,在訓練方面指導各事業完成長期及中程計劃,亦成立南北兩個訓練中心,展開訓練工作。
在職訓練為職業訓練中重要的一環,而人才的訓練為政府及各公私營企業的共同責任。台糖公司是經濟部所屬事業之一,辦理在職訓練,有二十二年的歷史,經驗豐富,頗多可供錯鏡之處。筆者曾服務經濟部人事部門,由於職務上的關係,對該公司有關在職訓練方面之資料,時有涉獵,經予整理補充,亦自成系統。乃不揣譾陋,撰為此文,俾供參考。唯筆者學淺識溥,文中疏漏謬誤之處必多,恭請師長指正。
本文計分五章,首章略述台糖訓練工作之規模,以窺其訓練工作全貌,並說明在職訓練之一般意義與功能。次章討論該公司在職訓練組織與設施;第三章為在職訓練之程序,第四章在職訓練之種類與內容,第五章結論中介紹其成果並檢討其得失。
本文之撰寫,荷承 張師彝鼎,悉心指導,獲益良多,銘感五內。又經濟部人事處,周處長起祥徐幫辦立德涂專門委員義祥及台糖人事處梁處長步雲組訓組王組長國華熱必指教,解答疑難,並承經濟部人事處及台糖公司諸位先生,提供資料致使本文順利完成,感激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
3 |
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黃修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重點在探討臺灣糖業的變遷,以及蔗農在這些變遷中的處境與行動。重點特別放在二十世紀前後的階段,也就是清末開港後到日治時糖業改良政策的初期,直到克服1912年大風暴的影響,確立糖業發展的形態為止。
在開港之前,本文的研究發現,政府的角色大多在限制性的角色,使得運輸成本日漸高昂,而荷蘭時期和明鄭時期就有的對日本國際貿易也變為轉口貿易,這均使得砂糖業的整個交易成本上升,不利於產業發展。在開港之後,雖然依賴外國船隻使得運輸成本下降,傳統戎克船的砂糖貿易量估計也降到十萬擔左右。而個別商人重新的建立了對日本的砂糖貿易,成為此時擴大市場最重要的行動。不過開港後糖業在1880年之前雖有成長,但之後的衰退使得整個時期並沒有明顯的進步。分析其原因,則認為基本上產業風險的分配極不適當,獲利最佳的糖商風險最小,而獲利不佳的蔗農和糖□則承擔所有風險。這種情況下使得糖商沒有技術革新的需要,而生產者因為沒有資源並且缺乏技術知識的傳播管道而難以進行革新。雖然在此時期政府加強了控制力量,但似乎只是形成產業的負擔,並沒有辦法做到重新分配產業風險,以促使獲得最大利益者需要進行技術革新並且控制風險。分析當時的生產狀況,本文的結論是舊式糖□難以獲利,而蔗農大都只是兼差種植甘蔗的農夫。
日治之後,臺灣總督府推行促進投資政策並且實施原料採取區制度,促使商業資本投入生產,並且使得砂糖製造和甘蔗種植者比以往更合理的分配風險。因此在糖業改良的初期,新式糖廠的原料區內,吸引了比其它區域內更多的田園投入甘蔗的生產,使得初期糖業有了迅速的成長。改良糖□雖然在初期大量的設立,但在前三年的進展不佳,也很少真正能向分蜜糖的技術推進。雖然在1909年起在生產量和製糖率方面有些改善,但仍然難以抵抗1912年大風暴的試驗,新式製糖會社成為主導臺灣糖業的要角。不過當時甘蔗的種植技術不僅在推廣時期由官方負責,在改良政策立下基礎後,仍由官方主導,這個方式並不利於技術創新,使得和瓜哇的製糖成本的差距反而被拉開。雖然如此,蔗農的生產能力有明顯的提昇,專業的蔗農群體逐的形成,在原料區制度的凝聚下,蔗農們的共同意識也產生出來,這成為下一階段糖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4 |
一九〇〇‐三〇年代台湾農業の社会史―濁水渓北岸地域の事例を中心に―都留, 俊太郎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496号 / 文博第801号 / 新制||文||67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現代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永原 陽子, 教授 小野沢 透, 准教授 塩出 浩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Page generated in 0.03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