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5
  • 102
  • 28
  • 3
  • 1
  • 1
  • Tagged with
  • 135
  • 135
  • 39
  • 36
  • 30
  • 26
  • 25
  • 23
  • 22
  • 21
  • 19
  • 19
  • 19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農業典範變遷之研究

李展其, Lee, Chan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農業整體發展,隨著農業政策目標更迭,已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政策執行結果,亦使得台灣農業面臨生產資源流失、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等困境。而近三十年來,面對農業的困境,開始促使全民與政府,重新思索農業對台灣的重要性,包括農民運動之興起、耕作方式之改變,以及永續農業的論述,皆可謂嘗試以不同觀點,解決農業困境。 基此,本研究以為許多政策與行動的抉擇,關鍵在於其所採取「價值觀」的判斷,如此與學者孔恩(Thomas S. Kuhn)論述的典範(paradigm)意涵相似。因此本研究藉以修改孔恩典範與典範變遷的概念,將典範變遷過程分為形成、深化、轉型、新典範等階段,並以此架構分析及詮釋台灣農業,自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至今之流變。因而,本研究對一連串農業政策、社會事件、學者觀點進行文獻分析,以歸納台灣農業典範變遷情狀;並輔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具有「友善耕作理念」者,作為與前述文獻印證,並且強化台灣朝向永續農業發展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農業整體發展,深受「依附」型態農業典範影響,政府對農業所採取的價值觀,為認定農業僅具「單一化」的生產功能,因此當農業產值偏低時,農業發展容易依附於非農部門與自由化貿易,缺乏「相對自主」發展機會。而農民運動與永續農業的出現,其實代表當前台灣農業典範正處於轉型階段,不僅反對農業長期囿於發展的困境,更積極改變耕作方式與銷售型態,著重農業的多功能性,逐漸地醞釀出農業典範的新型態。而由深度訪談之結果,得以歸納台灣農業正由民間自發,型塑一股以友善耕作理念為基礎,推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概念,並富含農業多功能性的新農業典範—「相對自主」型態。 於此,農業發展所涉及之面向,也由僅重視生產者、農村發展,擴大至與全體社會的公共利益相關。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台灣農業若欲走向永續發展,農業的多元功能與價值應被重新瞭解,並可藉由「教育」方式,讓農業多功能性扎根台灣;此外,政府應有責任提供多元化傳遞「理念」之管道,並制定長遠且具體的農業政策。如此,台灣農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政府、公民社會間的相互配合,乃為關鍵所在。
2

台灣農業共同經營之研究

張樂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農業共同經營之涵義及其與現代化之關係 1.本論文首先述明共同經營之涵義—共同經營乃係一種小農間互相組合的力量,採用共同作業方式,希望藉小所有而達到大經營之目的,其與合作農場相似者,為具有一定組織,公選職員,並以勞動合作為主,其所不同者,共同經營以某種作物為對象,旦土地仍各歸參加農民所有,產物不以農民之勞動量為比例而分配,且不需向政府機關申請登記。 2. 臺灣農業急需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之在本省農村,有許多阻礙因素,諸如農場面積過小,農村勞力外移,機械化成本偏高等,現代化就須將這些妨礙因素除去,共同經營正所以除去這些妨礙因素,而達成農業現代化目的者也。 二、臺灣農業共同經營之現狀及其績效 1.水稻共同栽培,在本省實施最早,面積也較廣,「水稻共同栽培研究班」是其最基本的組織,本論文在說明水稻共同栽培時即以水稻共同栽培班為基礎,先分析其組織情形,實施步驟,最後說明其績效。 2.甘蔗共同經營,亦係以甘蔗共同經營班為基礎,先說明共同作業之共同經營。再說明打破田埂之共同經營。 3.養豬及什作之共同經營,因統計資料尚欠充實,僅能就其實施概況及績效做一簡要分析。 三、問題之檢討及改進建議 1.人民經營觀念之培養問題:應利用九年國教及各種傳播工具培養農民共同經營的正確觀念,使其了解共同經營工作的性質,是可以減少成本,以圖謀增加農民收益的組織,而不是巧立名目爭取任何補助或剝奪農民權益的組織。 2. 各種工作人員的配合問題:成立共同經營班,應慎選各種工作人員(包括推廣員,改良場技術人員,組織幹部等),注意其熱心及工作能力,使其實際負起宣傳,技術改良,及班領導的責任。 3.共同作業及共同運銷問題:共同經營主要目的在於增加生產,改進農民生活,但往往農民生產量是增加了,然而因受中間商之剝削,實際利潤卻未必享受得到,今後除應加強共同作業外,更應加強共同運銷工作。 4. 在都巿近郊兼業嚴重地區,應以委託方式,輔導共同經營班員逐漸轉業。 5. 稅捐機關及地政機關應與共同經營班相配合,以達真正便民利民之目的。 6. 設置統一策劃機構,進行推廣事宜:本省辦理農業共同經營,所採名稱及推動機構均極複雜,為統一名目及集中事權計,政府似應考慮設一統一策劃機構進行推廣事宜。
3

商代農業卜辭研究

陳逸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殷墟甲骨文中的農業卜辭為研究對象,在分類卜辭內容的概念下,針對甲骨卜辭中出現的農業問題進行研究。本文首先將卜辭內容分為「農作物與農具」「卜辭中之田務」「卜辭中之種植、管理與收穫」「卜辭中之農災與祭祀」等四章分別討論,最後再以「商代農業概況」作一小結。本文用到一些月份與農事的關係,這是之前討論商代農業的古文字學者較少論及的部分,在「商代農業概況」中,也有嘗試利用此一概念將商代農業的時程作近一步討論。
4

農業多功能性下農地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農村社區為例 / A study of land-use strategies i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 Taking the rural community of Sinpu Town of Hsinchu County as an example

余錦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農業多功能性,為現今各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新典範,其核心概念是各種商品與非商品的聯合生產成果,並特別強調農業的非商品產出,如社會、文化、景觀、生態及環境等功能。在農業多功能性下,國內的農地利用,則面臨著國際農業經濟發展與競爭壓力,及國內地狹人稠、山多平原少等自然因素所產生之農地零細分散與小農經營型態問題。且近年在國內農地資源不足情形下,並有農業生產力衰退,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相繼發生,亟需檢視與分析農地利用政策之執行成果與現況,以改善符合農村與農民需求及符合農業的多功能性之農地利用策略。 農村社區層級是執行農業多功能性的一個必要之規模,因此本文從農村社區層級來檢視國內所呈現之多功能性現象。從個案農村地區農地利用現況及各階層民眾觀念之訪談結果上,所發現之特點或特色,依不同之面向分別為:一、在生產面上,重視農產品產銷制度;農地能集中化與規模化利用;珍惜農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農地;重視農產品之品質與食品安全;農地有轉作及輪作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益情形;及重視農業之生產知識與技術等。二、在生活與文化面上,能將農業與休閒、遊憩、觀光之結合;耕作農民老化與多有幫農之情形;定期舉辦農村產業文化活動等。三、在生態環境面上之特點則有,重視農地污染源之防治;重視有機農產品之推廣;重視農地的使用管制等。顯示農業多功能性理念在農村社會中亦能廣受地方菁英及民眾之支持及有所實踐。但同時也發現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國內目前所推行之「農地銀行」與「小地主大佃農」等農地利用政策,雖有助於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利用及改善農民生活,但在執行上尚未具顯著之成效。本研究之訪談結果亦發現,受訪者對此兩種政策多不甚瞭解。經解說與互動後,民眾亦提供了許多不同之意見。例如,目前租賃農地之方式,多僅以口頭上約定繳租之方式即成交,係由於過去所施行之三七五租佃制度仍讓農地所有權人擔心。及若無農地租賃書面契約,辦理農業貸款困難,影響農業之經營等之民眾意見。顯見國內政策仍有諸多改進的空間。此改進策略上,本研究所引介之日本「農地保有合理化事業制度」,受訪民眾多有認為,可擷取其優點提供作為國內農地利用策略調整之參考。
5

從資源永續觀點探討休閒農業與土地利用之關係

林琬菁, LIN ,WAN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世界各國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為解決農業結構僵 化、農村經濟凋敝,以及農民所得相對偏低問題,發展休閒農 業已逐漸形成一股潮流。鑑於目前全國僅12家休閒農場取得合 法資格,大多數休閒農場仍處屬於不合法經營,因此,本研究 旨在瞭解其合法比例偏低之原因,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首先 透過問題之陳述與分析以確立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其次蒐集 休閒農業相關文獻加以分析探討,確立研究架構,並以截至2004 年3月29日農委會同意准予籌設許可之126家休閒農場為研究對 象,透過休閒農業經營者之問卷調查及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之 深度訪談,主要研究發現:1、休閒農業經營者之教育程度,專 科以上學歷居多(44.5%),轉型休閒農業原因以自身興趣(61.1 %)比例最高。就職業別,42.6%的兼業農並非將休閒農業當 作副業經營,值得深究。2、休閒農業以北部及中部最為蓬勃發 展。3、休閒農場以山坡地保育區、特定農業區及一般農業區為 主要土地利用型態。4、休閒農場土地面積以3公頃以下(53.7 %)最多,農業經營體驗型休閒農場(72.2%)為主要經營型 態。5、休閒農場所面臨之土地問題,主要以受到公有道路與水 溝地目的分割,肇致無法擴大經營規模。6、61.1%的受訪者認 為位於非都市土地面積需達10公頃以上始准設置遊客休憩分區 顯不合理。7、休閒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為法令限制太多及申 請流程繁複。8、農業及生態體驗為休閒農場主要經營項目,但 經營住宿及餐飲比例有偏高趨勢。9、發展休閒農業有助農民增 加收益、環境改善及地方經濟轉型。10、發展休閒農業有助於 資源永續發展。11、超過50%受訪者認為資金籌措不易,需要 政府協助專案貸款或補貼。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為整體土地利 用效益之考量,建議非都市土地山坡地休閒農業區內之休閒農 場設置面積得酌於放寬,以發揮土地規模效益。2、休閒農業區 外之休閒農場設置面積仍應採較嚴格的限制。另外有關道路或 水路若能維持原有功能之維護(如要求出入道路之留設、原有 水路維護等)應可視為符合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第十條設置 休閒農場之土地應完整,並不得分散之規定。3、為解決目前休 閒農場土地合法性問題,有條件採就地合法,如屬程序違規, 則補辦相關程序;如為實質違規,仍應依法處置。4、建議將現 階段推行中之休閒農業涵蓋休閒農漁園區、休閒農業區與休閒 農場,建議加以整合,以有秩序的區域整體發展取代無規劃性 的點狀發展,同時避免資源分散,政府應積極輔導取代單純資 金之補助,並擬定整體性、系統性之休閒農業發展政策。5、建 立休閒農場稽核制度,並公布稽核成果,提供民眾選擇之參考。
6

戦間期ヨーロッパにおける有機農業運動の史的研究―土壌・家畜・身体をめぐって―

御手洗, 悠紀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4682号 / 農博第2565号 / 新制||農||1100(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R5||N5463(農学部図書室)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生物資源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足立 芳宏, 教授 秋津 元輝, 准教授 藤原 辰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台灣原住民地區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in indigenous community of Taiwan - a case study in Shi-Lei indigenous community, Jienshih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Taiwan

何欣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對多功能性定義為:具有多重產出的經濟活動,可以同時對社會的各種目標都有所貢獻,亦即多功能性觀念是以活動為導向,並將生產過程與其多重產出的特性相結合,強調農業生產之各種商品與非商品的聯合生產成果。這種農業多功能性是否也在台灣的原住民鄉農業經營逐漸生根,值得深入研析。 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由於族人多以務農為生,農業收入為其生計來源之一,故對仰賴農業的程度相對較高。然因其位處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在現行法令的規範下,限制族人從事農耕,造成部落人力外流與農業經濟衰敗,故如何提振高山農業的永續經營發展便成為令人關注的課題。另一方面,早期當地族人對於農業經營型態多採慣行農業之方式,長期不僅影響農地多功能之提供,也逐漸使當地族人之土地利用與土地倫理相悖離。故本文希冀透過檢視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之多功能農業的設計或推廣,或可促進部落農業發展,同時兼顧原住民部落的傳統文化與價值,凝聚部落的社區發展共識,實現永續農業發展的目標,以進一步彰顯農業多功能性之內涵。 本文擬先探討農業功能性之價值與內涵,並以石磊部落為研究個案,探討其從早期慣行農業、逐漸轉型為有機農業之耕作方式,藉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方法,探討其如何將部落農業發展與土地永續使用相結合,以及該部落農業於經濟、環境、社會等多功能價值,以期為其他部落農業發展提供可行的方向,並供政府研訂相關政策之參考。
8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地方青年の教育経験-1920~30年代農業学校・農業補習学校をめぐって-

小谷, 稔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5313号 / 農博第2579号 / 新制||農||110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生物資源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足立 芳宏, 教授 秋津 元輝, 教授 駒込 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

中國農業經濟政策之研究

細木英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十一大」於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北平召開,會議中修改了「黨章」,「新華社」公佈了「黨章」的全文。其「總綱」中揚言,在本世紀內,把中共「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早在一九七五年初,周恩來在「四屆人大」的「政治報告」中,所喊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在該大會中列入「黨章」。 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五日,中共在北平召開「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該會議通過一九七八年新憲法,該憲法序言強調:「我國人民在社會主義某個和社主議建設的新的發展時期的總任務,就是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大路線,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深入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註一) 同時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一個所謂「發展國民經濟年規劃綱要(草案)」,誇稱要在今後八年內新建和續建一二○個大型項目。(註二) 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等,需要龐大的資金,但中共經濟的基本方針,仍限於「自力更生」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農業的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底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註三) 農業是中國大陸整個社會經濟的命脈。(註四)大陸農業生產對其它經濟活動具有決定性之影響力量。 中共透露:「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以農業基礎,具體說來; (1)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需要農業提供必需的生活資料。不論辦工業、辦交通、辦教育、辦任何一項事業,都要以農業能夠提供多少商品、糧食為前題。 (2) 農業是工業的原料基地。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除了一部分是由工業本身供應以外,還有一部分是要靠農業供應的。特別是輕工業的原料,更是大部分要靠農業來提供。目前,我國輕工業的原料有百分之七十來自農業,重工業也需要某些農產品作為原料。如果農業不能提供日益增多的原料,工業的發展就要受到極大的影響。 (3) 農村是工業品的廣闊市場。我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農村市場是我國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生產越發展,農業提供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越多,農民的購買力也就越大。農民不僅對輕工業產品,而且對重工業產品的需要也會日益增長。 (4) 農業是工業和國民輕濟其他部門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需要增加新的勞動力。除了這些部門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把節省出來的勞動力用於新的需要以外,新增加的勞動力,一部分來自城市,一部分要來自農村。 (5) 農業是國家資金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農業除了通過農業稅向國家直接提供資金積累以外,還間接通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為國家提供資金積累。因此,發展農業對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擴大資金積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也有重要意義」(註五) 基於上述,可知中共國民經濟的成長,實賴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果農業發展不良,甚至衰退,那麼中共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就會動搖而無保障。由此充分證明農業對中共整個經濟的影響,至深且巨。質言之:農業經濟政策的成敗是整個大陸經濟成敗的關鍵。 因此筆者擇定以中共農業經濟政策之研究做為論文寫作的範圍。 中共在所謂建設祔主義社會過程中,對於農業改革的構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行社會改革,將個體生產改變為集體生產,實現農業機械化。一是進行技術改革,企圖將人力畜力和舊式農具操作,轉變為機器操作,實現農業機械化,進而實行農業現代化。關於農業集體化,經由農業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已大體完成,然而也正因為農業集體化的盲目的推行,消減土地私有和農有,造成農民生產情緒的低落,導致農業生產的衰退,從而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是當前大陸農業問題扔一個基本癥結。 本論文係研究中共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歷程。 欲了解每一特定政策之背景、原因、發展、結果,和影響;須從特定的時間、空間因素和其他主要支配條件中,找出彼此的內在聯繫,就必須使用系統研究法(system Approach);從選定的角度,把許多特定政策貫串起來,一方分析其縱的過程,一方剖視其橫的斷面,從歷史的長期演變中尋求真理,不失為了解史實的坦途,所以歷史研究法是必須採用的。在解釋個別現象時,為求深入本質起見,多採用比較法(Comparative method ),或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比較法用來比較兩件資料的差異,以究明其演變;內容分析法則以簡單的數量方法,解析資料中的重要概念或文句。質言之,本論文乃以系統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為縱貫,比較法及內容分析法為橫剖,目的在從時間上作長期的觀察,和窨上作周延的探討。 關於本文之內容方面,全文約三六萬字;在章節的安排上,除序言外,共分為六章二十四節。 第一章係中共之國家建設理論、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歷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地改運動等。第二章係農業經濟政策之基本構想與實態為主,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輔。第三章係初期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分析初期農業經濟政策之矛盾與其諸要素、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以及推行農村人民公社之理由。第四章係經濟調整時期之農業經濟政策,分析中共採用農業基礎論之理由、農村人民公社制度之調整以及中共提出農業現代化之理由。第五章係文化大革命後農業經濟政策,文革與經濟之關係、文革以來之農業經濟政策演變歷程。第六間係文化大革命後農業經濟政策、農業生產力量,以及農業經濟政策之困難問題為主,而以分析今後之展望,來作本論文的總結。 在本文研究及寫作的過程中,承蒙陳師森文先生全心指導,詳閱再三,屢予訓勉與教誨,使作者得以完成全文,在此致最深刻的感激。另者國研中心朱師文琳,張師均,尤其是李師天民對作者的垂詢教導及賜予作者之知識知慧,皆令作者感謝不忘。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調查局之資料室,經濟部匪情研究室,皆提供了作者許多方便,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得以在東亞研究所順利完成學業,係父母辛勤養育之恩所賜,如果本論文能有一點價值,作者將奉之父母,庶幾能報親恩於萬一。此外,東亞研究所三年,特別要感謝曹師伯一在生活上之關照,學識上之啟發。李師多年來予作者在精神上的鼓勵、安慰與特質上之支持皆令作者畢生愛戴,沒齒難忘,本論文之得以完成李師天民功不可沒,在此一併致謝。
10

遊客對農業旅遊認知與滿意度研究─以台北市農會舉辦之農業旅遊為例

邱紀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休閒農業是目前農業推廣的工作重點與發展方向,休閒農業之推廣能否順利見效,除有賴政府政策導引和整合推動、強化農民組織外,更需要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共識。 本研究從需求面切入,依據認知理論及滿意度理論等相關文獻探討,建立遊客特性、認知與滿意度等變項間之架構,進而以參與台北市農會主辦之農業旅遊之遊客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瞭解遊客對農業旅遊應有意涵及特性之認知程度及體驗後的滿意程度,並分析認知與滿意度之關係,據此提出政策建議,作為政府部門與經營單位推動農業旅遊策略之參考。 經由實證分析結果顯示: 遊客對農業旅遊意涵及特性之認知可區分為「提供農業知性」及「提振社經效益」二項因素,其中以「提供農業知性」認知程度最高,大體而言,遊客對農業旅遊已有普遍性之認知,且體驗後整體滿意度偏向滿意,值得吾等全力推廣。由於不同屬性的遊客對於農業旅遊意涵及特性的認知程度與體驗後滿意度會有所差異,經營者可進行市場區隔,提供相關服務。此外,遊客對農業旅遊認知與整體滿意度是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故推測認知程度對滿意度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亦即當認知績效愈高時,滿意度將愈高,針對此項結果,可根據認知發展理論,透過教育方面的鼓勵及推動,讓遊客更能夠真正意識、肯定、認同農業旅遊,進而提高其體驗後滿意度。

Page generated in 0.37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