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學生的社會網絡網站使用行為與社會資本之關連性研究-以無名小站為例黃國庭, Huang, Kuo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90年代以來,哈佛政治學者Robert Putnam指出美國人民社會資本的低落,開啟近代對社會資本概念討論之風氣。隨著網路逐漸普及化,關於新媒體與社會資本之關連性探討文獻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本研究以網路相簿起家的「無名小站」為例,旨在探討我國大學生的社會網絡網站使用行為與其社會資本之間之關連性。
依據過去文獻,本研究將社會網絡網站的使用行為作為自變項,分為「涉入強度」、「互動功能近用程度」、「使用動機」及「使用類型」等四部分;依變項部分,本研究結合威斯康辛大學提出的「公民生活品質指標」(包含生命滿意、社會信任及參與行為)和密西根州立大學提出的「自我感知網絡」(包含跨越型、凝聚型和維持的社會資本),以完整評估受訪者的社會資本。
本研究以量化問卷收集資料,研究發現,無論「公民生活指標」與「自我感知網絡」,無名小站會員皆高於非無名小站會員。從使用行為檢視社會資本發現,無名小站「涉入強度」較高的使用者,並不保證其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互動功能近用程度」較高者,則可預測其有較高的生命滿意度、參與行為(包括政治、公民及社會參與)及自我感知網絡。由此可知,能預測使用者社會資本的關鍵並非無名小站的「涉入強度」,而是「互動功能近用行為」。此外,無名小站的「使用動機」及「連結建構傾向」,亦對部分的社會資本指標有預測力。
本研究透過無名小站的使用行為調查,對社會資本理論有三點回應:1.「時間取代論」不適用社會網絡網站、2.網路使用行為並不必然弱化人們的網絡強度、3.網路互動補強面對面互動,而非削弱。隨著無名小站互動功能日益增加,吾人可預期無名小站的「互動功能近用程度」對其使用者「社會資本」更具有預測力。
|
2 |
美麗人生:網路相簿社群的互動行為研究 / Beautiful lif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Web-Photo-Album-Community.龐惠潔, Pang,Hui-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相簿社群是本地新興的網路現象,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針對TaipeiLink和無名小站網路相簿社群進行觀察,旨在探究相簿社群內成員的使用行為、群內互動,以及「容貌」對社群權位分配的影響與效應。
研究發現,使用者最常於網路相簿中從事「觀看」與「發表」兩種行動。使用者透過發表影像╱文字訊息,在網路相簿中建構個人所欲呈現的形象,再經觀看彼此認識,並作為互動基礎。其中,男性關注相簿主的容貌與身材,渴望獲取感官性的愉悅滿足,女性則對圖片細節,諸如打扮、情境、身邊人物多所注意,還會透過觀看連結自身經驗,從中獲取想像式參與的愉悅。
其次,網路相簿社群因人數眾多、連結不均,內部呈現鬆散的互動關係。使用者因此會另覓管道發展出小型群體關係,形成社群內尚有次社群存在,以及次社群內部關係緊密、外部關係疏離的情景。 再者,相簿社群內尚存有權位差異;相簿主的容貌、技能、生活風格與互動意願,都是影響使用者在社群內所能據居位置差異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徵與使用者在實體世界持具的資本相關,因而呈現出「實體資本-->虛擬資本-->虛擬社群內的權位差異」間的轉換關係。權位差異終將助長群內(1)依附之風、(2)反權力行為,與(3)寒蟬效應的出現,最終會導致社群生態發生變化,成員參與行動出現轉變。
網路相簿的興起帶動新的互動方式興起,突顯了「容貌」和實體資本都將成為網路權力的來源。而這種憑藉影像相互認識的行為,雖賦使相簿主更多操控可能,但也使得觀看者可自由詮釋影像,甚至產生與相簿主悖逆的詮釋內容,進而演變為觀看者和相簿主對影像意義的爭奪,為網路相簿社群埋下不定的風險。
|
Page generated in 0.01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