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陳若齡, Chen, Jo-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殺事件的報導在近年引起重視,主要是因為不少國外研究發現,自殺報導可能引起模仿效應,它會為易受影響、有自殺傾向的個人,提供真實的生活模式。根據再現理論,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解釋自殺成因時,往往不可能反映真實,而當媒體所再現的是一幅扭曲的自殺圖像時,這些新聞報導不但無法幫助讀者真正瞭解自殺成因和防治方法,反而可能對某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們提供模仿的途徑。
因此本研究分別從「新聞報導特色」、「新聞處理方式」、「訊息傳遞類型」,探究國內四家主要報紙自殺事件的報導,旨在瞭解:一、報紙如何報導自殺新聞,呈現的內容為何?;二、報紙新聞如何再現自殺,建構了何種自殺「真實」?三、報紙報導自殺時,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發現,四報在新聞報導特色上有:一、選擇性報導自殺;二、強調特殊自殺類型;三、為自殺者貼上道德標籤;四、簡化且聳動的報導。在新聞處理方式上則顯示:一、討論及配合說明自殺問題的相關新聞不足;二、自殺新聞所在版面及位置過於顯著;三、近半數的自殺新聞都會搭配照片,呈現方式以特寫和中景為主,內容以「無自殺者現場」和「自殺現場之自殺者」較多。在資訊傳遞類型部分顯示:一、自殺防治資訊不足;二、缺乏對自殺問題的深度討論。另外比較四家報紙發現,以《蘋果日報》和另外三報差異較大,雖然傳遞不理想的自殺訊息比例較高,卻也比其他三報更常傳遞有助於防治自殺的訊息,但綜合來說《蘋果日報》的自殺頭條、照片數量和面積都較另外三報多出許多,且好採用特寫及自殺者在自殺現場的聳動照片。
本研究發現提醒新聞實務工作者,自殺新聞可以具有感染模仿效應,因此在新聞價值取捨間,應從道德層面去思考,減少不必要的自殺過程和手法描述,不要重複且持續報導自殺事件,也不要過度渲染美化名人自殺,要盡可能去反思既有報導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設法提供多元且有助減少類似自殺發生的資訊,不要將自殺事件視為一般社會新聞來報導,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
|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