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

陳若齡, Chen, Jo-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殺事件的報導在近年引起重視,主要是因為不少國外研究發現,自殺報導可能引起模仿效應,它會為易受影響、有自殺傾向的個人,提供真實的生活模式。根據再現理論,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解釋自殺成因時,往往不可能反映真實,而當媒體所再現的是一幅扭曲的自殺圖像時,這些新聞報導不但無法幫助讀者真正瞭解自殺成因和防治方法,反而可能對某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們提供模仿的途徑。 因此本研究分別從「新聞報導特色」、「新聞處理方式」、「訊息傳遞類型」,探究國內四家主要報紙自殺事件的報導,旨在瞭解:一、報紙如何報導自殺新聞,呈現的內容為何?;二、報紙新聞如何再現自殺,建構了何種自殺「真實」?三、報紙報導自殺時,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發現,四報在新聞報導特色上有:一、選擇性報導自殺;二、強調特殊自殺類型;三、為自殺者貼上道德標籤;四、簡化且聳動的報導。在新聞處理方式上則顯示:一、討論及配合說明自殺問題的相關新聞不足;二、自殺新聞所在版面及位置過於顯著;三、近半數的自殺新聞都會搭配照片,呈現方式以特寫和中景為主,內容以「無自殺者現場」和「自殺現場之自殺者」較多。在資訊傳遞類型部分顯示:一、自殺防治資訊不足;二、缺乏對自殺問題的深度討論。另外比較四家報紙發現,以《蘋果日報》和另外三報差異較大,雖然傳遞不理想的自殺訊息比例較高,卻也比其他三報更常傳遞有助於防治自殺的訊息,但綜合來說《蘋果日報》的自殺頭條、照片數量和面積都較另外三報多出許多,且好採用特寫及自殺者在自殺現場的聳動照片。 本研究發現提醒新聞實務工作者,自殺新聞可以具有感染模仿效應,因此在新聞價值取捨間,應從道德層面去思考,減少不必要的自殺過程和手法描述,不要重複且持續報導自殺事件,也不要過度渲染美化名人自殺,要盡可能去反思既有報導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設法提供多元且有助減少類似自殺發生的資訊,不要將自殺事件視為一般社會新聞來報導,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