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以2004年四報為例陳若齡, Chen, Jo-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殺事件的報導在近年引起重視,主要是因為不少國外研究發現,自殺報導可能引起模仿效應,它會為易受影響、有自殺傾向的個人,提供真實的生活模式。根據再現理論,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解釋自殺成因時,往往不可能反映真實,而當媒體所再現的是一幅扭曲的自殺圖像時,這些新聞報導不但無法幫助讀者真正瞭解自殺成因和防治方法,反而可能對某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們提供模仿的途徑。
因此本研究分別從「新聞報導特色」、「新聞處理方式」、「訊息傳遞類型」,探究國內四家主要報紙自殺事件的報導,旨在瞭解:一、報紙如何報導自殺新聞,呈現的內容為何?;二、報紙新聞如何再現自殺,建構了何種自殺「真實」?三、報紙報導自殺時,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發現,四報在新聞報導特色上有:一、選擇性報導自殺;二、強調特殊自殺類型;三、為自殺者貼上道德標籤;四、簡化且聳動的報導。在新聞處理方式上則顯示:一、討論及配合說明自殺問題的相關新聞不足;二、自殺新聞所在版面及位置過於顯著;三、近半數的自殺新聞都會搭配照片,呈現方式以特寫和中景為主,內容以「無自殺者現場」和「自殺現場之自殺者」較多。在資訊傳遞類型部分顯示:一、自殺防治資訊不足;二、缺乏對自殺問題的深度討論。另外比較四家報紙發現,以《蘋果日報》和另外三報差異較大,雖然傳遞不理想的自殺訊息比例較高,卻也比其他三報更常傳遞有助於防治自殺的訊息,但綜合來說《蘋果日報》的自殺頭條、照片數量和面積都較另外三報多出許多,且好採用特寫及自殺者在自殺現場的聳動照片。
本研究發現提醒新聞實務工作者,自殺新聞可以具有感染模仿效應,因此在新聞價值取捨間,應從道德層面去思考,減少不必要的自殺過程和手法描述,不要重複且持續報導自殺事件,也不要過度渲染美化名人自殺,要盡可能去反思既有報導方式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設法提供多元且有助減少類似自殺發生的資訊,不要將自殺事件視為一般社會新聞來報導,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
|
2 |
資優生自殺事件的媒體再現研究 / News Representations Study of Gifted or Talented Students' Suicides周榆鈞, Jou, Y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據報載,建國中學學生自殺事件頻繁,十一年內多達七件案例,震撼國內教育當局,也讓社會大眾開始重視資優生的心理輔導與壓力調適問題。自殺事件的報導在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又以被冠以「名校」光環的建國中學、台灣大學等校學生自殺事件受到矚目。
依據國外新聞學界對新聞價值的各種界定,資優生的自殺事件符合「顯著性(prominence)」以及「不尋常性(unusualness)」,自殺者的身分會成為媒體特別關注的焦點,國外研究也指出,影劇界或政治界的名人自殺容易造成模仿,新聞媒體的報導抉擇點也是出自於新聞價值的判斷與選擇。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媒體對資優教育及資優生的認知仍有待加強,通常只要是就讀明星學校或學業表現較佳的學生,就會被媒體冠上「資優生」的標籤。然而這些學生確實「資優」嗎?
本研究論文將藉由分析國內四大報對於「資優生」自殺事件的新聞,了解我國報紙媒體是否在「資優生」的正確認知上進行報導,探究媒體報導的正確比率;同時,也將分析報紙媒體如何報導「資優生」自殺事件,以及報紙媒體如何報導其自殺原因?而報導中有無汙名化、標籤化或刻板印象的敘述?本論文將使用內容分析法,針對國內四大報近十一年(2003-2014)內的新聞內容進行內容分析,分別從「新聞報導觀點」、「自殺原因」、「自殺者形象報導」以及「資優生形象報導」探究自殺事件的報導,深入研究自殺新聞文本並逐步回答研究問題,探討報紙新聞如何報導自殺事件及呈現方式,以及如何再現自殺事件。
|
Page generated in 0.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