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朝鮮與臺灣之自治運動比較

韓恩素, Han, Eun So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與朝鮮都是日本的殖民地,也同樣受到大正民主和民族自決的影響,1920年代都出現自治運動。臺灣與朝鮮之自治運動都以「臺灣議會」和「朝鮮議會」為目標,進行自治運動,都是要求殖民地部分自治權的運動。然而,自治運動的實況,在兩地卻顯現出不同的面向:在臺灣,自治運動代表日治時期的政治運動;在朝鮮,自治運動因受其他運動勢力的妨害及敵對的社會輿論,無法順利地進行,其力量相當微弱。 兩地自治運動顯現的差異中,本研究著重於兩地自治運動所關聯的日本人士方面的對比,比較後發現:與臺灣自治運動所關聯的日本人士都是民本主義政黨人士或殖民政策學者;與朝鮮自治運動所關聯的日本人士則都是朝鮮總督府方面的人士。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説明爲何兩地自治運動在日本人士方面的關係上顯現出的差異。為此,本文檢討兩地總督府當局對於自治運動的態度差異:臺灣總督府一向將自治運動看做「獨立」或「分離」的運動,堅持壓抑的態度;相反的,朝鮮總督府則將「朝鮮自治」作爲懷柔朝鮮民族運動勢力的手段。如此,殖民統治當局有此相反態度的結果,臺灣自治運動顯出,與日本母國及中央政府「連接」的面向,朝鮮自治運動則與朝鮮總督府有「連接」的面向。 此外,本研究也還注意到兩地自治運動的内在差異:譬如在「啓蒙」或「政治」運動出現和運動分化時期兩方面,臺灣比朝鮮有較延遲的情況等。
2

內蒙古百靈廟自治運動之研究

胡木鵬, HU, MU-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廿二年間,內蒙古王公、札薩克等盟旗長官,在內蒙古百靈廟(亦稱貝勒廟)召 開會議,商討自治問題,決議秉承 總理「扶植弱小民施,使之自決自治」之遺訓, 採行「高度自治」,除軍事、外交等權由中央統屬外,另立整個統一的內蒙自治政府 ,統轄所有盟旗政務,並取消蒙邊各省。除將會議情形發出通電外,並呈文中央請求 准許自治。經中央特派內政部長黃紹竑巡視內蒙,瞭解此事件背景與實情,俾供中央 處理之參據。迨民國廿三年春,第三九七次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蒙古地方自治辦法原 則八項」,同年四月廿三日,「內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於百靈廟成立,並設指 導長官公署,負責指導地方自治與協調省縣與盟旗之紛爭。 百靈廟蒙政會時期,實為內蒙地方自治發展之關鍵階段。百靈廟自治運動,在內蒙自 治運動史上實非創舉,然此次自治運動產生的背景與結果,對內蒙地方自治的發展, 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是以百靈廟自治運動,引發個人深入探討研究之興趣。何以內 蒙王公要求自治如此之殷,其歷史背景如何?其發展經過如何?中央及察綏當局所持 之態度與政策如何?蒙政會究竟扮演何種角色,為何成立甫滿二年即告瓦解?皆為本 文所欲探討的重點。 本論文採傳統歷史研究途徑為經,兼採歸納、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為緯,期能從 各種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作深入而周詳之研究,期能有一完整的認識,俾供作中央制 訂蒙古地方自治相關政策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