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

張晶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司馬光的哲學在中國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由於其思想性格與日後宋明理學的主流不符,再加上其史學與政治成就過於顯赫的緣故,其意義與地位向來未受人重視。但若跳脫以程朱陸王理學為主流的研究觀點,以另一承自先秦、衍至明清的哲學理路來重新檢視司馬光的哲學,便可重新發現其在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的重大意義。此一哲學理路即是過去在哲學史上隱而未顯,在儒學陣營中與孟學並為兩大哲學思想典範的荀學理路。荀學在孟學取得獨尊地位後,其發展彷彿中斷,但明中葉後興起的一股以王廷相、吳廷翰、顧炎武、戴震為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自然氣本論」思潮,其所主張的「有限價值的本體觀」,極有可能與荀學一脈相承,證明荀學並未絕後。但由於荀學從先秦到明清之間的發展軌跡未明,這使得荀學與自然氣本論一脈相承的說法,尚欠缺有力的證明。司馬光哲學的發現,正可補足此一思想史上的空窗。 司馬光處於北宋中葉,時值學術史上漢學與宋學的典範轉移期,其在程朱理學尚未取得主流地位之前,以荀學的理路進入理學時代的氛圍中,建構起一荀學色彩濃厚的哲學。其一面表現了荀子哲學的特徵,另一面也同時表現出明清自然氣本論的初步雛型,這兩種哲學表現在司馬光哲學架構中的貫通,正是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理路相承的最佳證明。司馬光哲學亦表現出在宋學建構初期,各種哲學理路百花齊放的歷史真實景象,在學術史與哲學史上極富時代意義。 本論文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與司馬光的相關研究成果及其生平著作,第二章則論證司馬光的本體論與宇宙論。由其以氣建構的宇宙論中,確定其哲學本體為一潛藏宇宙發展之自然脈絡的氣,價值是在氣的開展中由潛藏之脈絡漸漸實現出來。因此其並非一價值先天神聖飽滿、周全遍在的理體,而是一素樸自然、價值待後天發展實現的「弱性」本體,這與自然氣本論相同。緣於此一弱性本體,其在天人關係感受到天人的雙重有限性,致使其表現出與荀子相同的「天人合中有分」的主張。 第三章論證司馬光的心性論,其人性論承自揚雄,主張性善惡混,強調人性先天即有等差,重視後天學習,此與荀子的性惡論實為異文同實,也暗示了漢代哲學與荀學的接近。司馬光對心的定義與荀子相近,雖然心並非一先天現在的完美價值理體,但透過心具有的感應、辨別價值、溝通權衡的能力,其即能在現實的摸索、團體的權衡與文化的積累中將道德價值實現出來。這樣的理論說明了荀學的道德並非無根,只是以另一種不同於孟學的方式來理解道德的來源。 第四章論證司馬光的工夫論,由於其價值來自於心之能力的正常發揮,以及個人在團體中的具體實踐權衡,所以其工夫論主要以「虛壹而靜」來進行「正心」的工夫,並且強調在團體(家、國)中的實踐,流露出極強的外王思想,此正與荀學性格相符。在個人身體的修養上,司馬光反對外於日用常事之修行工夫,因此對於佛道的工夫極為排斥,與當時使用靜坐工夫的二程等人理路不同。因此,司馬光所認同的工夫其實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聖人所制定並流傳下來的「禮」為修養與行為的準則,這一重「禮」的工夫特色,亦是荀學與自然氣本論共有的特徵。 第五章為結論,證明司馬光哲學為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的綰合關鍵,亦可由其哲學特色中分析出荀學的哲學典範,作為與孟學一系之儒學的參照。司馬光哲學一面證明了荀學在宋代以後的流衍方向,另一面也擴大了氣本論的研究對象與源流範圍。司馬光哲學作為荀學在宋代的發展,自然氣本論在宋代的先聲,其哲學背後所代表的學術意義,相當值得進一步探究。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