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荀子 , 340 B.C.245 B.C"" "subject:"荀子 , 340 B.C.1245 B.C""
1 |
荀子與先秦諸子之比較. / Xunzi yu xian Qin zhu zi zhi bi jiao.January 1968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leaves 393-411).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荀子之天人觀與老莊 / Chapter 一 --- 荀子之天道觀 / Chapter (一) --- 「天行有常」 --- p.24 / (此乃自然之天道觀。謂天行不會因人間之治亂、好惡、祈禱而有所改變,以此破除敬天、畏天、法天、求天等之迷信觀念) / Chapter (二) --- 「天人之分」與「參天地」 --- p.33 / (注重「人道」以「人道」與「天地之道」並列為三。以「人道」(人成)成全「天生」。有理想主義及人本主義精神) / Chapter (三) --- 「不求知天」 --- p.42 / (此乃一劃時代之號號,他認為無「天志」可知;不必求知天之「所以然」「天無可取法」,故無可求知) / Chapter (四) --- 「知天」 --- p.47 / (「人道」或「全天功」是以「請其天君」為始,目的在「知其所為」及「知其所不為」,要求知「能知」、「當知」的(如求知天之現象、規律等),不求知「不解知」、「不當知」的(如天之本體等)。「知天」與「不求知天」並不矛盾) / Chapter 二 --- 荀子之天人觀與老莊之比較 --- p.59 / (荀子在人文方面:承孔孟;輕超人文方面:反道家。荀子以「天行有常」反墨子之「天行無常」。天道觀受老莊影響但亦與老莊相異。) / Chapter 三 --- 結論 --- p.68 / (天道觀最後之意義是要以「人文」主宰「自然」) / Chapter 第二章 --- 荀子之性偽觀與孟子 / Chapter 一 --- 性偽之分析(附:論孟荀精神之各異) --- p.70 / Chapter (二) --- 性與偽之意義 --- p.71 / Chapter 甲 --- 荀子對『性』之解釋及其與孟子之比較 --- p.75 / Chapter (一) --- 性是否人人相同 --- p.83 / Chapter (二) --- 性與「情」之關係 --- p.85 / Chapter (三) --- 性與「欲」之關係 --- p.87 / Chapter (四) --- 性與「知」「能」之關係 --- p.88 / Chapter 乙 --- 荀子對『偽』之解釋 --- p.89 / Chapter 1 --- 「偽」涵「積習」與「知能」 --- p.89 / Chapter 2 --- 「偽」非人人相同 --- p.91 / Chapter 丙 --- 性與偽之關係 --- p.92 / (性中無偽、偽中有性。性可化而起偽) / Chapter 丁 --- 性與偽之善惡問題 --- p.93 / (性惡、偽善) / Chapter 二 --- 荀子性惡論之原理 --- p.96 / (「生當亂世」、「辨合符驗」、「上承孔子之禮」、「針對孟子」、「反對天人合一」、「性乃個體之小我」、「以被治完成能治之價值」、「天生人成」。) / Chapter 三 --- 荀子「性惡論証」之分析,及以孟子觀點作批評 --- p.101 / 第一論證:「順」性則惡 --- p.102 / 批評 --- p.109 / 第二論證:「逆」性則善 --- p.115 / 批評 --- p.118 / 第三論證:由人之「禮義」非出自「性」以證性惡 --- p.123 / 批評 --- p.126 / 第四論證:由人之要「創造禮義」以證性惡(欲善即性惡) --- p.130 / 批評 --- p.134 / 第五論證:由人之如「撒去禮義」則天下必亂,以以證性惡 --- p.136 / 批評 --- p.139 / 第六論證:由人之「可以為」善而「未必能」善,以證性惡 --- p.143 / 批評 --- p.146 / Chapter 四 --- 化性起偽之三大要素 --- p.150 / Chapter (一) --- 主觀要素:知(心之知)(附:荀子之「以意志論心」及「心與性」之比較) --- p.153 / Chapter (二) --- 客觀要素:禮 (附:「心」能創禮義之「善」之原因) --- p.162 / Chapter (三) --- 過程要素:積 (留在「化性起偽」節中討論) --- p.179 / Chapter 五 --- 化性起偽之方法及結果 --- p.168 / (此節論之項目為:「積」之意義及其在「化性起偽」中之作用;由心之「化性起偽」之方法及結果中可幫助了解「心與性」之意義及關係;「可以為善」義對孟荀之影響;「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論孟荀所注重之「善德」及「聖人」之異同P.168;「聖人」之境界P.179;由於「聖人」與「禮義」均是人類由「無」中依理想所創造,故荀子亦可稱「理想主義」者。) / Chapter 六 --- 荀子之「化性起偽」與孟子之「存養擴充」之比較 --- p.186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之禮義觀與墨子 / Chapter 一 --- 荀子及各家對墨子之批評及比較 --- p.193 / Chapter (一) --- 莊子、史記、漢書、淮南子、王充等各家、均以墨學之精神為「法夏黜周」、而與荀子之所評相契 --- p.193 / Chapter (二) --- 儒墨對「周文之敝」之態度各異 --- p.198 / Chapter (三) --- 以墨學之核心為「兼愛」之因 --- p.202 / Chapter 甲 --- 與先秦各家(孟子、莊子、尸子)所言相契 --- p.202 / Chapter 乙 --- 與墨學之其他各項要點相貫通 --- p.203 / Chapter 丙 --- 與荀子之所評相契 --- p.203 / Chapter 二 --- 兼愛之分析 --- p.203 / Chapter (一) --- 兼愛之意義 --- p.203 / Chapter 甲 --- 重普遍之愛(反對愛而不兼) / Chapter 乙 --- 重愛歸於利(反對愛而不利)̐ưج̐ưج尤以「公利」為重 / Chapter (二) --- 兼愛與仁愛之比較 / Chapter 甲 --- 兼愛與仁愛相契之說(兼愛與儒家之愛無本質上之異,未必涵「愛無差等」。)因「兼」、「別」與「公」、「私」之籌可相通) --- p.204 / Chapter 乙 --- 兼愛與仁愛相異之說 --- p.205 / Chapter (1) --- 儒家差等之愛(認「仁」與「孝」之義,而仁乃孝之擴充。此愛根於內在心性,從具體生活中由親及疏從以踐行,以忠恕之通,使人各私其所私,以成就「公」德。親切而易行。) / Chapter (2) --- 墨子之兼愛(無輕重、先後之分。非根於人之心性,因以人之性惡,而根於外在之天志。此乃其理智心依類辨物,對同類之物,以同類之「利」愛之,以成就「公」德。惟兼愛只成一抽象普遍而難行之概念,故倡「法天」以濟之。) / Chapter (三) --- 兼愛與仁愛所引申之問題(「義利之辨」;「動機(應然)與效果(實然)之辨;「君子、小人之辨」) --- p.213-214 / Chapter 三 --- 荀子評墨子「尚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與墨學之相符處(墨子之「僈差等」蓋源於「兼愛」。而「兼愛」又為可貫通其各項學說之核心。下文以墨學各項與「兼愛」有關之處,即為與荀子評其「僈差等」有關之處。) --- p.216 / Chapter (一) --- 兼愛 --- p.217 / Chapter (二) --- 非攻(兼論墨子不非守及不非誅伐無道) --- p.217 / Chapter (三) --- 天志(兼論「天志」為墨子所言之仁義之超越而外在之根源;並論其終不能成為「宗教」之理由) --- p.218 / Chapter (四) --- 明鬼(兼論儒家對鬼神之看法) --- p.220 / Chapter (五) --- 非命 --- p.221 / Chapter (六七八) --- 節用、節葬、非樂(兼略論墨子以「禮樂」為「天下之害」而「除」之及「蔽於用而不知文」之非) --- p.222 / Chapter (九) --- 尚同(兼比較儒家所主之「和」。並兼論墨子之「尚同」與其以人之「性惡」之關係 --- p.223 / Chapter (十) --- 尚賢(兼比較儒家之尊賢) --- p.225 / Chapter 四 --- 論荀子對墨子之項重要評語之互相關係,及荀子特重非墨子之「僈差等」之原因 --- p.226 / Chapter (一) --- 「尚功用」、「大儉約」̐ưج「蔽於用「有見於齊、無見於畸」̐ưج「不知文」̐ưج「僈差等」(源於「兼愛」)(前者荀子反對之意味「輕」,後者荀子反對之意味「重」) / Chapter (二) --- 荀子亦重「尚功用」及「大儉約」之證 --- p.228 / Chapter (三) --- 荀子特重反對墨子之「僈差等」,(因「僈差等」會流於「反人文」或「次人文」 --- p.230 / Chapter 五 --- 荀子反對墨子因「尚功用」而「僈差等」 --- p.230 / Chapter (一) --- 荀子與墨子之「●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之比較(荀子重「禮」而言「分」,墨子倡「兼愛」而「僈差等」) --- p.230 / Chapter 甲 --- 荀子重禮之起源(有用);墨子重禮之流弊(無用) --- p.231 / Chapter 乙 --- 、荀子論禮之範圍及功用 --- p.232 / Chapter 丙 --- 荀子言「分」與墨子言「僈差等」之心態之比較(墨子之心只能「知類」,荀子之心,則兼能「明統」。並兼略論荀子所論之「禮之三本」 --- p.235 / Chapter (二) --- 荀子所言之「分」之意義及功用(乃「群居和」及「正理平治」等之基) --- p.239 / Chapter 六 --- 荀子反對墨子因「大儉約」而「僈差等」 --- p.247 / Chapter (一) --- 荀子重喪率之禮及音樂與墨子但節葬、短喪與非樂 --- p.250 / Chapter (二) --- 荀子之「禮之三本」 --- p.254 / Chapter 七 --- 結論 --- p.256 / Chapter 第四章 --- 荀子之正名觀與各家(兼比較與名學有關之先秦諸子 / Chapter 一 --- 荀子制名之標準(以統類之智心制名) --- p.258 / Chapter (一) --- 「所為有名」 --- p.260 / Chapter (二) --- 「所緣以同異」 --- p.264 / Chapter (三) --- 「制名之樞要」 --- p.267 / Chapter 二 --- 荀子用名之標準(與墨辯及公孫龍子有異。此乃下文「破三惑」之主要標準) / Chapter (一) --- 間接表「實」(名實關係非一與一之對立關係而是錯綜關係。故謂:「名無『固宜』、『固實』 --- p.276 / Chapter (二) --- 直接表狀(以不「拂」制名之三標來成就『名之固善』) --- p.278 / Chapter 三 --- 荀子在名學上所受之影響 --- p.279 / Chapter (一) --- 先秦名學分二派:「重名派」、「輕名派」 / Chapter (二) --- 孔子對荀子之影響 / Chapter (三) --- 墨子對荀子之影響 --- p.282 / Chapter (四) --- 惠施對荀子之影響 --- p.286 / Chapter 四 --- 荀子在名學上所破之三惑:荀子通過破三惑,而對先秦三派名學加以批評。此三派為: --- p.288 / Chapter (一) --- 以名亂名(重一名而廢他名,亦稱「離堅白派」):以墨家及宋鈃為代表 --- p.290 / Chapter (二) --- 以實亂名(重「實」一而忘「名」多。亦稱「合同異派」):以惠施及道家為代表(此派自「名理」觀之,則為「詭辯」;自「主理」觀之,則為「形而上學」) --- p.299 / Chapter (三) --- 以名亂實(重「名」多而忘「實」一。亦稱「離堅白派」):以公孫龍子為代表 --- p.312 / Chapter 五 --- 結論:荀子名學之超乎三家之處,是由於荀子非「詭辯」而為正宗「邏輯」。惟荀子名學之目標是超乎邏輯之外,以成就客觀之禮文,人文世界。 --- p.318 / Chapter 第五章 --- 荀子之政治觀與韓非 --- p.321 / Chapter 一 --- 人文與反人文 --- p.323 / Chapter 二 --- 禮治與法治 --- p.328 / Chapter 三 --- 尊君之比較 --- p.338 / Chapter 四 --- 君道之比較 --- p.349 / Chapter (一) --- 德與術 --- p.349 / Chapter (二) --- 群與獨 --- p.358 / Chapter 五 --- 人治(尚賢)與法治 --- p.364 / Chapter 六 --- 德治與法治 --- p.376 / Chapter 七 --- 正名與形名 --- p.384 / Chapter 八 --- 法後王與尚今 --- p.386
|
2 |
孟荀之哲學與其對先秦諸子之評論之比較. / Meng Xun zhi zhe xue yu qi dui xian Qin zhu zi zhi ping lun zhi bi jiao.January 1971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p. 1-3 (3d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孟荀之天人思想與其對墨莊之評論 --- p.10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盡心、知性則知天」與其評墨子之「兼愛」 --- p.10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之「天人分職」與其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 p.39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之天人思想與其評墨莊之歸趣 --- p.56 / Chapter 第三章 --- 孟荀之心性思想與孟子對告子之評論及荀子評諸子 --- p.72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由心言性與其對告子之評論 --- p.72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心性二分與其心之所止及其評諸子 --- p.103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之心性論與道德實踐之曲折 --- p.130 / Chapter 第四章 --- 孟荀之政治思想與其對諸子之評論 --- p.138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德治與其評諸子 --- p.138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禮治思想的分析 --- p.155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政治思想與其對諸子之評論之比較 --- p.190
|
3 |
荀子言禮之理論根據. / Xunzi yan li zhi li lun gen ju.January 1972 (has links)
書名據目次前.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Shu ming ju mu ci qian.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80-489).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一 --- 前 言 / Chapter 二 --- 從荀子的認知心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荀子之心是認知心 / Chapter (三) --- 荀子認知心的理論 / Chapter (甲) --- 肯定人類認知的感性作用 / Chapter (乙) --- 肯定心底作用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宰性 / Chapter (丙) --- 治心之道(虛壹而靜) / Chapter (丁) --- 認識的限制 / Chapter (戊) --- 知有所止 / Chapter (己) --- 知以行為最後目的 / Chapter (四) --- 荀子認知心在先秦諸子理論中所表現的突出處 / Chapter 三 --- 從荀子的統類觀念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類概念的物質及它在思維中的價值 / Chapter (三) --- 荀子之統類概念 / Chapter (四) --- 荀子言統類的效用 / Chapter (五) --- 荀子知統類概念的落實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與其禮論的關係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周代宗法制度的破壞、商人的興趣及郡縣 制度的確立 / Chapter (三) --- 荀子的時代 / Chapter (四) --- 荀子活動的環境 / Chapter (五) --- 從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五 --- 從荀子的天道觀及人性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甲) --- 從荀子的天道觀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所認識之天 / Chapter (二) --- 荀子論天人分際 / Chapter (三) --- 荀子天生人成之論與降禮的關係 / Chapter (乙) --- 從荀子的性惡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的人性論 / Chapter (二) --- 「性」、「偽」之辨在荀學理論之重要性 / Chapter (三) --- 荀子「塗之人可以為禹」一命題與及「化性起偽」說的關係 / Chapter 六 --- 從荀子的名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從名實的穩定性以見荀子正名的義蘊 / Chapter (二) --- 從荀子論正名的原因及效果,以見荀子所欲建立者為禮 / Chapter (三) --- 荀子論名之所以成立底因素 / Chapter (四) --- 荀子散名之論 / Chapter (五) --- 從散名之論歸結於儒家之禮 / Chapter 七 --- 結語 / Chapter 八 --- 注釋 / Chapter 九 --- 書目
|
4 |
荀子、莊子、孟子言「心」及「德」與「知」之關係之比較硏究. / Xunzi, Zhuangzi, Mengzi yan "xin" ji "de" yu "zhi" zhi guan xi zhi bi jiao yan jiu.January 1972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Cover title.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13-415).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莊子之部 --- p.12 / Chapter 一 --- 莊子問題的開始´ؤ´ؤ導論 --- p.13 / Chapter 1 --- 「吾喪我」與「天籟」 --- p.13 / Chapter 2 --- 世界在「吾喪我」境界中之純現象化 --- p.17 / Chapter 3 --- 「我」在此境界中之泯滅 --- p.20 / Chapter 4 --- 對物界之「我」之悲嘆 --- p.22 / Chapter 二 --- 莊子對物界之種種戮破 --- p.26 / Chapter 1 --- 莊子所見之呈現界之逝流 --- p.26 / Chapter 2 --- 物界之有待相 --- p.28 / Chapter 3 --- 「彼、此」,「是、非」之相對 --- p.32 / Chapter 4 --- 語言之不足 --- p.37 / Chapter 5 --- 對「知」之否定 --- p.45 / Chapter 6 --- 迷失之根源´ؤ´ؤ人之成心 --- p.51 / Chapter 7 --- 「德」不可為 --- p.57 / Chapter 8 --- 莊子之齊「物」與齊「物論」 --- p.62 / Chapter 三 --- 莊子所悟見之智慧 --- p.66 / Chapter 1 --- 無用之用 --- p.67 / Chapter 2 --- 無知之知 --- p.70 / Chapter 3 --- 「不形」之德 --- p.75 / Chapter 4 --- 一純無的超越主體´ؤ´ؤ靈台心 --- p.79 / Chapter 5 --- 由靈台心所照見之「道」 --- p.85 / Chapter 四 --- 莊子之「遊」 --- p.91 / Chapter 五 --- 莊學之推廣於人 --- p.98 / 第一章註釋 --- p.105 / Chapter 第二章 --- 孟子之部 --- p.107 / Chapter 一 --- 孟子之「好辯」與時代使命感´ؤ´ؤ導言 --- p.108 / Chapter 二 --- 孟子所面對的德行問題 --- p.116 / Chapter 1 --- 孟子對縱橫家的態度 --- p.116 / Chapter 2 --- 孟子對諸侯的態度 --- p.119 / Chapter 3 --- 孟子對楊朱墨翟的批評 --- p.126 / Chapter 4 --- 孟子對智巧之徒的厭惡 --- p.133 / Chapter 三 --- 孟子與告關於德行問題之爭辯´ؤ´ؤ告子章分析 --- p.145 / Chapter (一) --- 告子言性及仁內義外的含義 --- p.145 / Chapter 1 --- 仁義內在的吊詭 --- p.145 / Chapter 2 --- 告子的性说 --- p.147 / Chapter 3 --- 告子之「仁內義外」說 --- p.157 / Chapter (二) --- 孟子對告子義外說之指點及其含義 --- p.170 / Chapter 1 --- 孟子對告子之性說之指點 --- p.171 / Chapter 2 --- 孟子對告子義外之說之指點 --- p.194 / Chapter 四 --- 從理論觀點對孟子之學問之闡析´ؤ´ؤ孟子思路之探索 --- p.209 / Chapter (一) --- 孟子對告子之指點之所顯示 --- p.210 / Chapter (二)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性」 --- p.218 / Chapter (三)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心」 --- p.221 / Chapter (四)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知」 --- p.249 / Chapter (五) --- 孟子理想中的德行世界 --- p.271 / 第二章註釋 --- p.295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之部 --- p.297 / Chapter 一 --- 導論 --- p.298 / Chapter 二 --- 對荀子學問之思路的試探 --- p.308 / Chapter 三 --- 荀子所言之「知」 --- p.319 / Chapter 1 --- 感性之知 --- p.320 / Chapter 2 --- 統類之知 --- p.325 / Chapter 3 --- 「知道」之知 --- p.331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言之德 --- p.336 / Chapter 1 --- 「誠」之「至德」及「天德」 --- p.337 / Chapter 2 --- 「德操」之德 --- p.342 / Chapter 3 --- 「積德」之德 --- p.344 / Chapter 五 --- 荀子之言「心」 --- p.349 / Chapter 甲 --- 人心原有之各種能力 --- p.349 / Chapter 1 --- 心之徵知能力 --- p.350 / Chapter 2 --- 心之思慮能力 --- p.350 / Chapter 3 --- 心之知「道」的能力 --- p.350 / Chapter 4 --- 心之自主能力 --- p.351 / Chapter 乙 --- 心之諸能力之可喪失性 --- p.352 / Chapter 丙 --- 聖人之心(道心或統類心) --- p.353 / Chapter 六 --- 荀子學問的架構 --- p.363 / Chapter 1 --- 天、人二分 --- p.364 / Chapter 2 --- 性、偽二分 --- p.367 / Chapter 3 --- 心、道對立 --- p.368 / 第三章註釋 --- p.371 / Chapter 第四章 --- 三家所論之比較 --- p.376 / Chapter 一 --- 本文在比論時所採之態度´ؤ´ؤ導論 --- p.377 / Chapter 二 --- 三家之學之出發點之比較 --- p.380 / Chapter 三 --- 三家之學之基本觀念之比較 --- p.384 / Chapter 四 --- 三家論「心」之比較 --- p.388 / Chapter 五 --- 三家論「知」之比較 --- p.395 / Chapter 六 --- 三家論「德」之比較 --- p.402 / Chapter 七 --- 三家所嚮往之境界之比較 --- p.406 / 第四章註釋 --- p.412 / 參考書目錄 --- p.413
|
5 |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Xunzi and the other works of pre-Han philosophers /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January 2011 (has links)
林麗玲. / "2011年8月". / "2011 nian 8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78-281). /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n Liling. / Chapter 第一章 --- 前言 --- p.頁1 / Chapter 第二章 --- 《苟子》與先秦典籍之關係述略及研究方法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諸子述略 --- p.頁2 / Chapter 二、 --- 《荀子》與先秦文獻之關係述略 --- p.頁5 / Chapter 三、 --- 研究方法一從詞彙角度研究古代文獻 --- p.頁11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墨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墨子》之研究回顧 --- p.頁15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舉隅 --- p.頁17 / Chapter 三、 --- 《荀子》詮釋《墨子》詞彙舉隅 --- p.頁23 / Chapter 四、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並論《墨子》相關論說新證 --- p.頁30 / Chapter 五、 --- 《荀子》評論《墨子》所述事例新證 --- p.頁45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47 / Chapter 第四章 --- 《荀子》、《孟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孟子》之研究回顧 --- p.頁48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孟子》詞彙舉隅 --- p.頁51 / Chapter 三、 --- 《苟子》誇釋《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0 / Chapter 四、 --- 《荀子》評論《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77 / Chapter 第五章 --- 《苟子》與《老》、《莊》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老》、《莊》之研究回顧 --- p.頁78 / Chapter 二、 --- 《荀子》採《老》、《莊》詞彙舉隅 --- p.頁82 / Chapter 三、 --- 《荀子》採《老》、《莊》詞彙而駁其論說舉隅 --- p.頁98 / Chapter 四、 --- 《荀子》論《老》、《莊》詞彙舉隅 --- p.頁108 / Chapter 五、 --- 《老子》河上公注採《苟子》詞彙舉隅 --- p.頁112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117 / Chapter 第六章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19 / Chapter 二、 --- 《韓非子》沿用《苟子》相關詞彙闡明學說 --- p.頁121 / Chapter 三、 --- 《韓非子》沿用《荀子》詞彙並賦予新義 --- p.頁131 / Chapter 四、 --- 《韓非子》學說有違《荀子》義理 --- p.頁142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57 / Chapter 第七章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59 / Chapter 二、 --- 《呂氏春秋》沿用《荀子》詞彙舉隅 --- p.頁161 / Chapter 三、 --- 《呂覽》用《荀》詞並賦予新義 --- p.頁176 / Chapter 四、 --- 《呂覽》採用《荀》詞以闡述他義 --- p.頁17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88 / Chapter 第八章 --- 總結 --- p.頁190 / Chapter 附錄一、 --- 《荀子》、《墨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195 / Chapter 附錄二、 --- 《荀子》、《孟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09 / Chapter 附錄三、 --- 《荀子》、《老子》、《莊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25 / Chapter 附錄四、 --- 《荀子》、《韓非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42 / Chapter 附錄五、 --- 《荀子》、《呂氏春秋》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65 / 參考書目 --- p.頁278
|
6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敎學目標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Cong Xunzi ren xing lun tan tao xian xing Xianggang zhong xue Zhongguo yu wen ke de jiao xue mu biao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January 1994 (has links)
鄭慕冰.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敎育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156-158 / Zheng Mubing. / 目次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背景及動機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方法及參攷文獻 --- p.5 / 註釋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荀子的人性論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天論 --- p.11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性惡論 --- p.16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化性論 --- p.31 / Chapter 第四節 --- 人所以爲人的價值 :凑有辨與能群 --- p.40 / 註釋 --- p.44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的教育觀 --- p.47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知識論與名辨說 --- p.48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教育論 --- p.67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語文觀 --- p.81 / 註釋 --- p.92 / Chapter 第四章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96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語文科的沿變 --- p.96 / Chapter 第二節 --- 中國語文的定義 --- p.98 / Chapter 第三節 --- 語文的特性 --- p.107 / Chapter 第四節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12 / 註釋 --- p.115 / Chapter 第五章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19 / Chapter 第一節 --- 從荀子人性論看今 日香港中學的教育目的 --- p.119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荀子人性論擬設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23 / Chapter 第三節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 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31 / Chapter 第四節 --- 說荀子人性論探討 現行中學中國語文科 精讀教材(中四、中五) 的教學重點 --- p.142 / 註釋 --- p.152 / 參考書目 --- p.156
|
7 |
《荀子》楊倞注研究. / 荀子楊倞注研究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January 2006 (has links)
蘇澤民. / "2006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21-126). / "2006 nian 12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u Zem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1-126).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範圍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關於荀卿之生平及其著述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關於楊倞及其《荀子注》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楊倞《注》的體例 --- p.8 / Chapter 第一節 --- 襲用前代注釋典籍之材料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闡釋義理 --- p.11 / Chapter 第三節 --- 輯錄別本異文 --- p.13 / Chapter 第四節 --- 引錄佚說 --- p.14 / Chapter 第三章 --- 楊倞《注》徵引《莊子》考論 --- p.16 / Chapter 第一節 --- 唐代莊學盛行與楊倞引用《莊子》作注之關係 --- p.17 / Chapter 第二節 --- 楊倞用《莊子》注《荀子》述例 --- p.19 / Chapter 一、 --- 名物訓詁 --- p.19 / Chapter 二、 --- 闡釋義理 --- p.24 / Chapter 三、 --- 對《荀子》內容作出補充 --- p.29 / Chapter 第三節 --- 楊倞用《莊子》作注所見《莊子》與《荀子》 在用語及思想上之關係 --- p.32 / Chapter 一、 --- 《荀子》部分用語受《莊子》影響 --- p.33 / Chapter 二、 --- 莊子與荀、孟思想之異同 --- p.3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楊倞以「仁義禮智信」注思孟五行辨 --- p.49 / Chapter 第一節 --- 思孟五行諸家解說槪述 --- p.51 / Chapter 第二節 --- 《¯‘ة書´Ø洪範》「五行」、「五事」與思孟五行之關係 --- p.54 / Chapter 第三節 --- 《周易´Ø乾文言》與《太玄´Ø玄數》 所見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1 / Chapter 第四節 --- 從《中庸》看思孟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75 / Chapter 第五章 --- 楊倞對儒家統緒承傳問題之立場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楊倞引韓愈著述看其對韓愈統緒觀之認同 --- p.79 / Chapter 第二節 --- 引錄揚雄著述,標明其與荀卿之關係 --- p.86 / Chapter 第六章 --- 楊倞改易《荀子》篇章次第析論 --- p.91 / Chapter 第一節 --- 改易〈賦篇 > 及〈成相〉次第 --- p.92 / Chapter 第二節 --- 將性質相同的篇章置於一類 --- p.95 / Chapter 第三節 --- 始〈勸學〉而終〈堯問〉 --- p.96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98 / 附錄 / 附錄一楊倞《注》徵引各種篇籍數量表 --- p.101 / 附錄二 楊倞《注》徵引《莊子》表 --- p.104 / 附錄三 楊倞《注》徵引韓愈著述表 --- p.115 / 附錄四 楊倞《注》徵引揚雄著述表 --- p.117 / 附錄五 《太玄´Ø玄數》五方配五行、四時、五常示意圖 --- p.120 / 附錄六參考書目 --- p.121
|
Page generated in 0.03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