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2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7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荀子與先秦諸子之比較. / Xunzi yu xian Qin zhu zi zhi bi jiao.

January 1968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leaves 393-411).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荀子之天人觀與老莊 / Chapter 一 --- 荀子之天道觀 / Chapter (一) --- 「天行有常」 --- p.24 / (此乃自然之天道觀。謂天行不會因人間之治亂、好惡、祈禱而有所改變,以此破除敬天、畏天、法天、求天等之迷信觀念) / Chapter (二) --- 「天人之分」與「參天地」 --- p.33 / (注重「人道」以「人道」與「天地之道」並列為三。以「人道」(人成)成全「天生」。有理想主義及人本主義精神) / Chapter (三) --- 「不求知天」 --- p.42 / (此乃一劃時代之號號,他認為無「天志」可知;不必求知天之「所以然」「天無可取法」,故無可求知) / Chapter (四) --- 「知天」 --- p.47 / (「人道」或「全天功」是以「請其天君」為始,目的在「知其所為」及「知其所不為」,要求知「能知」、「當知」的(如求知天之現象、規律等),不求知「不解知」、「不當知」的(如天之本體等)。「知天」與「不求知天」並不矛盾) / Chapter 二 --- 荀子之天人觀與老莊之比較 --- p.59 / (荀子在人文方面:承孔孟;輕超人文方面:反道家。荀子以「天行有常」反墨子之「天行無常」。天道觀受老莊影響但亦與老莊相異。) / Chapter 三 --- 結論 --- p.68 / (天道觀最後之意義是要以「人文」主宰「自然」) / Chapter 第二章 --- 荀子之性偽觀與孟子 / Chapter 一 --- 性偽之分析(附:論孟荀精神之各異) --- p.70 / Chapter (二) --- 性與偽之意義 --- p.71 / Chapter 甲 --- 荀子對『性』之解釋及其與孟子之比較 --- p.75 / Chapter (一) --- 性是否人人相同 --- p.83 / Chapter (二) --- 性與「情」之關係 --- p.85 / Chapter (三) --- 性與「欲」之關係 --- p.87 / Chapter (四) --- 性與「知」「能」之關係 --- p.88 / Chapter 乙 --- 荀子對『偽』之解釋 --- p.89 / Chapter 1 --- 「偽」涵「積習」與「知能」 --- p.89 / Chapter 2 --- 「偽」非人人相同 --- p.91 / Chapter 丙 --- 性與偽之關係 --- p.92 / (性中無偽、偽中有性。性可化而起偽) / Chapter 丁 --- 性與偽之善惡問題 --- p.93 / (性惡、偽善) / Chapter 二 --- 荀子性惡論之原理 --- p.96 / (「生當亂世」、「辨合符驗」、「上承孔子之禮」、「針對孟子」、「反對天人合一」、「性乃個體之小我」、「以被治完成能治之價值」、「天生人成」。) / Chapter 三 --- 荀子「性惡論証」之分析,及以孟子觀點作批評 --- p.101 / 第一論證:「順」性則惡 --- p.102 / 批評 --- p.109 / 第二論證:「逆」性則善 --- p.115 / 批評 --- p.118 / 第三論證:由人之「禮義」非出自「性」以證性惡 --- p.123 / 批評 --- p.126 / 第四論證:由人之要「創造禮義」以證性惡(欲善即性惡) --- p.130 / 批評 --- p.134 / 第五論證:由人之如「撒去禮義」則天下必亂,以以證性惡 --- p.136 / 批評 --- p.139 / 第六論證:由人之「可以為」善而「未必能」善,以證性惡 --- p.143 / 批評 --- p.146 / Chapter 四 --- 化性起偽之三大要素 --- p.150 / Chapter (一) --- 主觀要素:知(心之知)(附:荀子之「以意志論心」及「心與性」之比較) --- p.153 / Chapter (二) --- 客觀要素:禮   (附:「心」能創禮義之「善」之原因) --- p.162 / Chapter (三) --- 過程要素:積 (留在「化性起偽」節中討論) --- p.179 / Chapter 五 --- 化性起偽之方法及結果 --- p.168 / (此節論之項目為:「積」之意義及其在「化性起偽」中之作用;由心之「化性起偽」之方法及結果中可幫助了解「心與性」之意義及關係;「可以為善」義對孟荀之影響;「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論孟荀所注重之「善德」及「聖人」之異同P.168;「聖人」之境界P.179;由於「聖人」與「禮義」均是人類由「無」中依理想所創造,故荀子亦可稱「理想主義」者。) / Chapter 六 --- 荀子之「化性起偽」與孟子之「存養擴充」之比較 --- p.186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之禮義觀與墨子 / Chapter 一 --- 荀子及各家對墨子之批評及比較 --- p.193 / Chapter (一) --- 莊子、史記、漢書、淮南子、王充等各家、均以墨學之精神為「法夏黜周」、而與荀子之所評相契 --- p.193 / Chapter (二) --- 儒墨對「周文之敝」之態度各異 --- p.198 / Chapter (三) --- 以墨學之核心為「兼愛」之因 --- p.202 / Chapter 甲 --- 與先秦各家(孟子、莊子、尸子)所言相契 --- p.202 / Chapter 乙 --- 與墨學之其他各項要點相貫通 --- p.203 / Chapter 丙 --- 與荀子之所評相契 --- p.203 / Chapter 二 --- 兼愛之分析 --- p.203 / Chapter (一) --- 兼愛之意義 --- p.203 / Chapter 甲 --- 重普遍之愛(反對愛而不兼) / Chapter 乙 --- 重愛歸於利(反對愛而不利)̐ưج̐ưج尤以「公利」為重 / Chapter (二) --- 兼愛與仁愛之比較 / Chapter 甲 --- 兼愛與仁愛相契之說(兼愛與儒家之愛無本質上之異,未必涵「愛無差等」。)因「兼」、「別」與「公」、「私」之籌可相通) --- p.204 / Chapter 乙 --- 兼愛與仁愛相異之說 --- p.205 / Chapter (1) --- 儒家差等之愛(認「仁」與「孝」之義,而仁乃孝之擴充。此愛根於內在心性,從具體生活中由親及疏從以踐行,以忠恕之通,使人各私其所私,以成就「公」德。親切而易行。) / Chapter (2) --- 墨子之兼愛(無輕重、先後之分。非根於人之心性,因以人之性惡,而根於外在之天志。此乃其理智心依類辨物,對同類之物,以同類之「利」愛之,以成就「公」德。惟兼愛只成一抽象普遍而難行之概念,故倡「法天」以濟之。) / Chapter (三) --- 兼愛與仁愛所引申之問題(「義利之辨」;「動機(應然)與效果(實然)之辨;「君子、小人之辨」) --- p.213-214 / Chapter 三 --- 荀子評墨子「尚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與墨學之相符處(墨子之「僈差等」蓋源於「兼愛」。而「兼愛」又為可貫通其各項學說之核心。下文以墨學各項與「兼愛」有關之處,即為與荀子評其「僈差等」有關之處。) --- p.216 / Chapter (一) --- 兼愛 --- p.217 / Chapter (二) --- 非攻(兼論墨子不非守及不非誅伐無道) --- p.217 / Chapter (三) --- 天志(兼論「天志」為墨子所言之仁義之超越而外在之根源;並論其終不能成為「宗教」之理由) --- p.218 / Chapter (四) --- 明鬼(兼論儒家對鬼神之看法) --- p.220 / Chapter (五) --- 非命 --- p.221 / Chapter (六七八) --- 節用、節葬、非樂(兼略論墨子以「禮樂」為「天下之害」而「除」之及「蔽於用而不知文」之非) --- p.222 / Chapter (九) --- 尚同(兼比較儒家所主之「和」。並兼論墨子之「尚同」與其以人之「性惡」之關係 --- p.223 / Chapter (十) --- 尚賢(兼比較儒家之尊賢) --- p.225 / Chapter 四 --- 論荀子對墨子之項重要評語之互相關係,及荀子特重非墨子之「僈差等」之原因 --- p.226 / Chapter (一) --- 「尚功用」、「大儉約」̐ưج「蔽於用「有見於齊、無見於畸」̐ưج「不知文」̐ưج「僈差等」(源於「兼愛」)(前者荀子反對之意味「輕」,後者荀子反對之意味「重」) / Chapter (二) --- 荀子亦重「尚功用」及「大儉約」之證 --- p.228 / Chapter (三) --- 荀子特重反對墨子之「僈差等」,(因「僈差等」會流於「反人文」或「次人文」 --- p.230 / Chapter 五 --- 荀子反對墨子因「尚功用」而「僈差等」 --- p.230 / Chapter (一) --- 荀子與墨子之「●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之比較(荀子重「禮」而言「分」,墨子倡「兼愛」而「僈差等」) --- p.230 / Chapter 甲 --- 荀子重禮之起源(有用);墨子重禮之流弊(無用) --- p.231 / Chapter 乙 --- 、荀子論禮之範圍及功用 --- p.232 / Chapter 丙 --- 荀子言「分」與墨子言「僈差等」之心態之比較(墨子之心只能「知類」,荀子之心,則兼能「明統」。並兼略論荀子所論之「禮之三本」 --- p.235 / Chapter (二) --- 荀子所言之「分」之意義及功用(乃「群居和」及「正理平治」等之基) --- p.239 / Chapter 六 --- 荀子反對墨子因「大儉約」而「僈差等」 --- p.247 / Chapter (一) --- 荀子重喪率之禮及音樂與墨子但節葬、短喪與非樂 --- p.250 / Chapter (二) --- 荀子之「禮之三本」 --- p.254 / Chapter 七 --- 結論 --- p.256 / Chapter 第四章 --- 荀子之正名觀與各家(兼比較與名學有關之先秦諸子 / Chapter 一 --- 荀子制名之標準(以統類之智心制名) --- p.258 / Chapter (一) --- 「所為有名」 --- p.260 / Chapter (二) --- 「所緣以同異」 --- p.264 / Chapter (三) --- 「制名之樞要」 --- p.267 / Chapter 二 --- 荀子用名之標準(與墨辯及公孫龍子有異。此乃下文「破三惑」之主要標準) / Chapter (一) --- 間接表「實」(名實關係非一與一之對立關係而是錯綜關係。故謂:「名無『固宜』、『固實』 --- p.276 / Chapter (二) --- 直接表狀(以不「拂」制名之三標來成就『名之固善』) --- p.278 / Chapter 三 --- 荀子在名學上所受之影響 --- p.279 / Chapter (一) --- 先秦名學分二派:「重名派」、「輕名派」 / Chapter (二) --- 孔子對荀子之影響 / Chapter (三) --- 墨子對荀子之影響 --- p.282 / Chapter (四) --- 惠施對荀子之影響 --- p.286 / Chapter 四 --- 荀子在名學上所破之三惑:荀子通過破三惑,而對先秦三派名學加以批評。此三派為: --- p.288 / Chapter (一) --- 以名亂名(重一名而廢他名,亦稱「離堅白派」):以墨家及宋鈃為代表 --- p.290 / Chapter (二) --- 以實亂名(重「實」一而忘「名」多。亦稱「合同異派」):以惠施及道家為代表(此派自「名理」觀之,則為「詭辯」;自「主理」觀之,則為「形而上學」) --- p.299 / Chapter (三) --- 以名亂實(重「名」多而忘「實」一。亦稱「離堅白派」):以公孫龍子為代表 --- p.312 / Chapter 五 --- 結論:荀子名學之超乎三家之處,是由於荀子非「詭辯」而為正宗「邏輯」。惟荀子名學之目標是超乎邏輯之外,以成就客觀之禮文,人文世界。 --- p.318 / Chapter 第五章 --- 荀子之政治觀與韓非 --- p.321 / Chapter 一 --- 人文與反人文 --- p.323 / Chapter 二 --- 禮治與法治 --- p.328 / Chapter 三 --- 尊君之比較 --- p.338 / Chapter 四 --- 君道之比較 --- p.349 / Chapter (一) --- 德與術 --- p.349 / Chapter (二) --- 群與獨 --- p.358 / Chapter 五 --- 人治(尚賢)與法治 --- p.364 / Chapter 六 --- 德治與法治 --- p.376 / Chapter 七 --- 正名與形名 --- p.384 / Chapter 八 --- 法後王與尚今 --- p.386
2

孟荀之哲學與其對先秦諸子之評論之比較. / Meng Xun zhi zhe xue yu qi dui xian Qin zhu zi zhi ping lun zhi bi jiao.

January 1971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p. 1-3 (3d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孟荀之天人思想與其對墨莊之評論 --- p.10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盡心、知性則知天」與其評墨子之「兼愛」 --- p.10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之「天人分職」與其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 p.39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之天人思想與其評墨莊之歸趣 --- p.56 / Chapter 第三章 --- 孟荀之心性思想與孟子對告子之評論及荀子評諸子 --- p.72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由心言性與其對告子之評論 --- p.72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心性二分與其心之所止及其評諸子 --- p.103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之心性論與道德實踐之曲折 --- p.130 / Chapter 第四章 --- 孟荀之政治思想與其對諸子之評論 --- p.138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德治與其評諸子 --- p.138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禮治思想的分析 --- p.155 / Chapter 第三節 --- 孟荀政治思想與其對諸子之評論之比較 --- p.190
3

荀子言禮之理論根據. / Xunzi yan li zhi li lun gen ju.

January 1972 (has links)
書名據目次前.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Shu ming ju mu ci qian.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80-489).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一 --- 前 言 / Chapter 二 --- 從荀子的認知心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荀子之心是認知心 / Chapter (三) --- 荀子認知心的理論 / Chapter (甲) --- 肯定人類認知的感性作用 / Chapter (乙) --- 肯定心底作用在認知過程中的主宰性 / Chapter (丙) --- 治心之道(虛壹而靜) / Chapter (丁) --- 認識的限制 / Chapter (戊) --- 知有所止 / Chapter (己) --- 知以行為最後目的 / Chapter (四) --- 荀子認知心在先秦諸子理論中所表現的突出處 / Chapter 三 --- 從荀子的統類觀念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類概念的物質及它在思維中的價值 / Chapter (三) --- 荀子之統類概念 / Chapter (四) --- 荀子言統類的效用 / Chapter (五) --- 荀子知統類概念的落實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與其禮論的關係 / Chapter (一) --- 緒 論 / Chapter (二) --- 周代宗法制度的破壞、商人的興趣及郡縣 制度的確立 / Chapter (三) --- 荀子的時代 / Chapter (四) --- 荀子活動的環境 / Chapter (五) --- 從荀子所處的時代及環境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五 --- 從荀子的天道觀及人性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甲) --- 從荀子的天道觀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所認識之天 / Chapter (二) --- 荀子論天人分際 / Chapter (三) --- 荀子天生人成之論與降禮的關係 / Chapter (乙) --- 從荀子的性惡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荀子的人性論 / Chapter (二) --- 「性」、「偽」之辨在荀學理論之重要性 / Chapter (三) --- 荀子「塗之人可以為禹」一命題與及「化性起偽」說的關係 / Chapter 六 --- 從荀子的名論去看他的禮論 / Chapter (一) --- 從名實的穩定性以見荀子正名的義蘊 / Chapter (二) --- 從荀子論正名的原因及效果,以見荀子所欲建立者為禮 / Chapter (三) --- 荀子論名之所以成立底因素 / Chapter (四) --- 荀子散名之論 / Chapter (五) --- 從散名之論歸結於儒家之禮 / Chapter 七 --- 結語 / Chapter 八 --- 注釋 / Chapter 九 --- 書目
4

荀子、莊子、孟子言「心」及「德」與「知」之關係之比較硏究. / Xunzi, Zhuangzi, Mengzi yan "xin" ji "de" yu "zhi" zhi guan xi zhi bi jiao yan jiu.

January 1972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Cover title.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 413-415).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章 --- 莊子之部 --- p.12 / Chapter 一 --- 莊子問題的開始´ؤ´ؤ導論 --- p.13 / Chapter 1 --- 「吾喪我」與「天籟」 --- p.13 / Chapter 2 --- 世界在「吾喪我」境界中之純現象化 --- p.17 / Chapter 3 --- 「我」在此境界中之泯滅 --- p.20 / Chapter 4 --- 對物界之「我」之悲嘆 --- p.22 / Chapter 二 --- 莊子對物界之種種戮破 --- p.26 / Chapter 1 --- 莊子所見之呈現界之逝流 --- p.26 / Chapter 2 --- 物界之有待相 --- p.28 / Chapter 3 --- 「彼、此」,「是、非」之相對 --- p.32 / Chapter 4 --- 語言之不足 --- p.37 / Chapter 5 --- 對「知」之否定 --- p.45 / Chapter 6 --- 迷失之根源´ؤ´ؤ人之成心 --- p.51 / Chapter 7 --- 「德」不可為 --- p.57 / Chapter 8 --- 莊子之齊「物」與齊「物論」 --- p.62 / Chapter 三 --- 莊子所悟見之智慧 --- p.66 / Chapter 1 --- 無用之用 --- p.67 / Chapter 2 --- 無知之知 --- p.70 / Chapter 3 --- 「不形」之德 --- p.75 / Chapter 4 --- 一純無的超越主體´ؤ´ؤ靈台心 --- p.79 / Chapter 5 --- 由靈台心所照見之「道」 --- p.85 / Chapter 四 --- 莊子之「遊」 --- p.91 / Chapter 五 --- 莊學之推廣於人 --- p.98 / 第一章註釋 --- p.105 / Chapter 第二章 --- 孟子之部 --- p.107 / Chapter 一 --- 孟子之「好辯」與時代使命感´ؤ´ؤ導言 --- p.108 / Chapter 二 --- 孟子所面對的德行問題 --- p.116 / Chapter 1 --- 孟子對縱橫家的態度 --- p.116 / Chapter 2 --- 孟子對諸侯的態度 --- p.119 / Chapter 3 --- 孟子對楊朱墨翟的批評 --- p.126 / Chapter 4 --- 孟子對智巧之徒的厭惡 --- p.133 / Chapter 三 --- 孟子與告關於德行問題之爭辯´ؤ´ؤ告子章分析 --- p.145 / Chapter (一) --- 告子言性及仁內義外的含義 --- p.145 / Chapter 1 --- 仁義內在的吊詭 --- p.145 / Chapter 2 --- 告子的性说 --- p.147 / Chapter 3 --- 告子之「仁內義外」說 --- p.157 / Chapter (二) --- 孟子對告子義外說之指點及其含義 --- p.170 / Chapter 1 --- 孟子對告子之性說之指點 --- p.171 / Chapter 2 --- 孟子對告子義外之說之指點 --- p.194 / Chapter 四 --- 從理論觀點對孟子之學問之闡析´ؤ´ؤ孟子思路之探索 --- p.209 / Chapter (一) --- 孟子對告子之指點之所顯示 --- p.210 / Chapter (二)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性」 --- p.218 / Chapter (三)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心」 --- p.221 / Chapter (四) --- 孟子如何由德的問題而言「知」 --- p.249 / Chapter (五) --- 孟子理想中的德行世界 --- p.271 / 第二章註釋 --- p.295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之部 --- p.297 / Chapter 一 --- 導論 --- p.298 / Chapter 二 --- 對荀子學問之思路的試探 --- p.308 / Chapter 三 --- 荀子所言之「知」 --- p.319 / Chapter 1 --- 感性之知 --- p.320 / Chapter 2 --- 統類之知 --- p.325 / Chapter 3 --- 「知道」之知 --- p.331 / Chapter 四 --- 荀子所言之德 --- p.336 / Chapter 1 --- 「誠」之「至德」及「天德」 --- p.337 / Chapter 2 --- 「德操」之德 --- p.342 / Chapter 3 --- 「積德」之德 --- p.344 / Chapter 五 --- 荀子之言「心」 --- p.349 / Chapter 甲 --- 人心原有之各種能力 --- p.349 / Chapter 1 --- 心之徵知能力 --- p.350 / Chapter 2 --- 心之思慮能力 --- p.350 / Chapter 3 --- 心之知「道」的能力 --- p.350 / Chapter 4 --- 心之自主能力 --- p.351 / Chapter 乙 --- 心之諸能力之可喪失性 --- p.352 / Chapter 丙 --- 聖人之心(道心或統類心) --- p.353 / Chapter 六 --- 荀子學問的架構 --- p.363 / Chapter 1 --- 天、人二分 --- p.364 / Chapter 2 --- 性、偽二分 --- p.367 / Chapter 3 --- 心、道對立 --- p.368 / 第三章註釋 --- p.371 / Chapter 第四章 --- 三家所論之比較 --- p.376 / Chapter 一 --- 本文在比論時所採之態度´ؤ´ؤ導論 --- p.377 / Chapter 二 --- 三家之學之出發點之比較 --- p.380 / Chapter 三 --- 三家之學之基本觀念之比較 --- p.384 / Chapter 四 --- 三家論「心」之比較 --- p.388 / Chapter 五 --- 三家論「知」之比較 --- p.395 / Chapter 六 --- 三家論「德」之比較 --- p.402 / Chapter 七 --- 三家所嚮往之境界之比較 --- p.406 / 第四章註釋 --- p.412 / 參考書目錄 --- p.413
5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Xunzi and the other works of pre-Han philosophers / 荀子與先秦典籍關係重探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 / Xunzi yu xian Qin dian ji guan xi chong tan

January 2011 (has links)
林麗玲. / "2011年8月". / "2011 nian 8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78-281). /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n Liling. / Chapter 第一章 --- 前言 --- p.頁1 / Chapter 第二章 --- 《苟子》與先秦典籍之關係述略及研究方法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諸子述略 --- p.頁2 / Chapter 二、 --- 《荀子》與先秦文獻之關係述略 --- p.頁5 / Chapter 三、 --- 研究方法一從詞彙角度研究古代文獻 --- p.頁11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墨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墨子》之研究回顧 --- p.頁15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舉隅 --- p.頁17 / Chapter 三、 --- 《荀子》詮釋《墨子》詞彙舉隅 --- p.頁23 / Chapter 四、 --- 《荀子》沿用《墨子》詞彙並論《墨子》相關論說新證 --- p.頁30 / Chapter 五、 --- 《荀子》評論《墨子》所述事例新證 --- p.頁45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47 / Chapter 第四章 --- 《荀子》、《孟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孟子》之研究回顧 --- p.頁48 / Chapter 二、 --- 《荀子》沿用《孟子》詞彙舉隅 --- p.頁51 / Chapter 三、 --- 《苟子》誇釋《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0 / Chapter 四、 --- 《荀子》評論《孟子》詞彙舉隅 --- p.頁6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77 / Chapter 第五章 --- 《苟子》與《老》、《莊》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評論《老》、《莊》之研究回顧 --- p.頁78 / Chapter 二、 --- 《荀子》採《老》、《莊》詞彙舉隅 --- p.頁82 / Chapter 三、 --- 《荀子》採《老》、《莊》詞彙而駁其論說舉隅 --- p.頁98 / Chapter 四、 --- 《荀子》論《老》、《莊》詞彙舉隅 --- p.頁108 / Chapter 五、 --- 《老子》河上公注採《苟子》詞彙舉隅 --- p.頁112 / Chapter 六、 --- 結論 --- p.頁117 / Chapter 第六章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韓非子》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19 / Chapter 二、 --- 《韓非子》沿用《苟子》相關詞彙闡明學說 --- p.頁121 / Chapter 三、 --- 《韓非子》沿用《荀子》詞彙並賦予新義 --- p.頁131 / Chapter 四、 --- 《韓非子》學說有違《荀子》義理 --- p.頁142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57 / Chapter 第七章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重探 / Chapter 一、 --- 《荀子》、《呂氏春秋》二書關係研究回顧 --- p.頁159 / Chapter 二、 --- 《呂氏春秋》沿用《荀子》詞彙舉隅 --- p.頁161 / Chapter 三、 --- 《呂覽》用《荀》詞並賦予新義 --- p.頁176 / Chapter 四、 --- 《呂覽》採用《荀》詞以闡述他義 --- p.頁178 / Chapter 五、 --- 結論 --- p.頁188 / Chapter 第八章 --- 總結 --- p.頁190 / Chapter 附錄一、 --- 《荀子》、《墨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195 / Chapter 附錄二、 --- 《荀子》、《孟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09 / Chapter 附錄三、 --- 《荀子》、《老子》、《莊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25 / Chapter 附錄四、 --- 《荀子》、《韓非子》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42 / Chapter 附錄五、 --- 《荀子》、《呂氏春秋》相合詞彙附表 --- p.頁265 / 參考書目 --- p.頁278
6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敎學目標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 Cong Xunzi ren xing lun tan tao xian xing Xianggang zhong xue Zhongguo yu wen ke de jiao xue mu biao =: A study of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current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light of Hsün-tz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January 1994 (has links)
鄭慕冰.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敎育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156-158 / Zheng Mubing. / 目次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背景及動機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方法及參攷文獻 --- p.5 / 註釋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荀子的人性論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天論 --- p.11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性惡論 --- p.16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化性論 --- p.31 / Chapter 第四節 --- 人所以爲人的價值 :凑有辨與能群 --- p.40 / 註釋 --- p.44 / Chapter 第三章 --- 荀子的教育觀 --- p.47 / Chapter 第一節 --- 荀子的知識論與名辨說 --- p.48 / Chapter 第二節 --- 荀子的教育論 --- p.67 / Chapter 第三節 --- 荀子的語文觀 --- p.81 / 註釋 --- p.92 / Chapter 第四章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96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語文科的沿變 --- p.96 / Chapter 第二節 --- 中國語文的定義 --- p.98 / Chapter 第三節 --- 語文的特性 --- p.107 / Chapter 第四節 --- 現行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12 / 註釋 --- p.115 / Chapter 第五章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香港中學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19 / Chapter 第一節 --- 從荀子人性論看今 日香港中學的教育目的 --- p.119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荀子人性論擬設 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 --- p.123 / Chapter 第三節 --- 從荀子人性論探討現行 中學中國語文科的 教學目標 --- p.131 / Chapter 第四節 --- 說荀子人性論探討 現行中學中國語文科 精讀教材(中四、中五) 的教學重點 --- p.142 / 註釋 --- p.152 / 參考書目 --- p.156
7

《荀子》楊倞注研究. / 荀子楊倞注研究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 Xunzi Yang Liang zhu yan jiu

January 2006 (has links)
蘇澤民. / "2006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21-126). / "2006 nian 12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u Zem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1-126).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範圍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關於荀卿之生平及其著述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關於楊倞及其《荀子注》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楊倞《注》的體例 --- p.8 / Chapter 第一節 --- 襲用前代注釋典籍之材料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闡釋義理 --- p.11 / Chapter 第三節 --- 輯錄別本異文 --- p.13 / Chapter 第四節 --- 引錄佚說 --- p.14 / Chapter 第三章 --- 楊倞《注》徵引《莊子》考論 --- p.16 / Chapter 第一節 --- 唐代莊學盛行與楊倞引用《莊子》作注之關係 --- p.17 / Chapter 第二節 --- 楊倞用《莊子》注《荀子》述例 --- p.19 / Chapter 一、 --- 名物訓詁 --- p.19 / Chapter 二、 --- 闡釋義理 --- p.24 / Chapter 三、 --- 對《荀子》內容作出補充 --- p.29 / Chapter 第三節 --- 楊倞用《莊子》作注所見《莊子》與《荀子》 在用語及思想上之關係 --- p.32 / Chapter 一、 --- 《荀子》部分用語受《莊子》影響 --- p.33 / Chapter 二、 --- 莊子與荀、孟思想之異同 --- p.3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楊倞以「仁義禮智信」注思孟五行辨 --- p.49 / Chapter 第一節 --- 思孟五行諸家解說槪述 --- p.51 / Chapter 第二節 --- 《¯‘ة書´Ø洪範》「五行」、「五事」與思孟五行之關係 --- p.54 / Chapter 第三節 --- 《周易´Ø乾文言》與《太玄´Ø玄數》 所見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1 / Chapter 第四節 --- 從《中庸》看思孟五行與五常之關係 --- p.6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75 / Chapter 第五章 --- 楊倞對儒家統緒承傳問題之立場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楊倞引韓愈著述看其對韓愈統緒觀之認同 --- p.79 / Chapter 第二節 --- 引錄揚雄著述,標明其與荀卿之關係 --- p.86 / Chapter 第六章 --- 楊倞改易《荀子》篇章次第析論 --- p.91 / Chapter 第一節 --- 改易〈賦篇 > 及〈成相〉次第 --- p.92 / Chapter 第二節 --- 將性質相同的篇章置於一類 --- p.95 / Chapter 第三節 --- 始〈勸學〉而終〈堯問〉 --- p.96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98 / 附錄 / 附錄一楊倞《注》徵引各種篇籍數量表 --- p.101 / 附錄二 楊倞《注》徵引《莊子》表 --- p.104 / 附錄三 楊倞《注》徵引韓愈著述表 --- p.115 / 附錄四 楊倞《注》徵引揚雄著述表 --- p.117 / 附錄五 《太玄´Ø玄數》五方配五行、四時、五常示意圖 --- p.120 / 附錄六參考書目 --- p.121

Page generated in 0.05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