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訴訟促進義務與逾時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失權—以第一審訴訟程序為中心 / Prozessförderungspflicht und Präklusion bei verspätetem Vorbringen

顏銀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民事訴訟法於2000年修正時,仿效各國立法例,就事證之提出改採「適時提出主義」,於第196條增訂「適當時期」一語,課予當事人協力迅速進行訴訟之義務(訴訟促進義務)。除課予當事人訴訟促進義務,並於違反時規範失權效果。失權之效果則為攻擊防禦方法之駁回。本論文之內容主要在探討我國失權制度之適用,範圍則限縮在第一審訴訟程序,因此規範在第二審程序之民事訴訟法第444條之1、第447條不在討論之列。討論方式除從學理上探討外,並且評析實務迄今之裁判。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論。論文之第二章,從歷史上發展逐一介紹事證提出之各立法例—法定順序主義、自由順序主義及適時提出主義,並且說明各主義之優劣。除此,介紹德國、日本及我國在民事訴訟法上訴訟促進義務之內涵及失權效果,蓋我國訴訟促進義務及失權制度之架構,大多參考德日法例,因此有一併介紹之必要,亦有助於本論文第四、五章失權制度之探討。 論文第三章,則針對我國法制,探討訴訟促進義務與失權制度之關係,在此闡述訴訟促進義務之法理依據、類型、失權制度之沿革、機能等,並且說明失權制裁之正當依據—法院先行義務之履行。我國訴訟促進義務可以區分為兩類,其一為「一般訴訟促進義務」,其二為「特別訴訟促進義務」。一般訴訟促進義務僅指一種,即當事人應於適當時期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係抽象地宣示當事人有適時提出之義務,違反者規範在民事訴訟法第196條第2項。在爭點整理程序下,特別訴訟促進義務則有兩種,其一為當事人應於準備程序提出攻擊防禦方法,其二為當事人應於法定或裁定期間內提出書狀或就特定事項或所用證據方法予以表明,特別訴訟促進義務之違反則規範在同法第276條、第268條之2。第196條第2項規定,乃違反一般訴訟促進義務之一般失權規定,要求較高之主觀責任要件(重大過失),且由法院裁量是否駁回。第276條、第268條之2規定,則為特別失權規定,要求較低之主觀責任要件(輕過失),前者為強制失權之規定,後者則為裁量失權。 論文第四章,探討「一般訴訟促進義務」。逐一探討其適用範圍、構成要件(「攻擊防禦方法」、「適當時期」、「訴訟延滯」、「意圖延滯訴訟或重大過失」等)。事證之提出倘依法律規定劃分為當事人之責任,則有失權規定之適用可能,反之,在公益性甚高的案件類型,事證之提出應屬法院依職權探知,無失權規定之是適用。違反「一般訴訟促進義務」時,駁回之對象乃「攻擊防禦方法」。民事訴訟法第276條規範,未於準備程序主張之事項,不得主張之,所謂「事項」之範圍應與「攻擊防禦方法」相同。就逾法定或裁定期間之失權,其中逾時提出摘要書狀者,則較難準用第276條規定課予失權制裁,惟仍得於全辯論意旨斟酌之。就逾時提出要件之掌握,法院闡明義務具有關鍵性之地位,有助於具體化適當時期,使當事人行為規範明確。就訴訟延滯之認定,應採取絕對說之立場,無庸區分不同案件類型而有不同之判斷標準。蓋絕對說之檢視標準較為簡單,且契合失權制度之目的,適合我國實務之操作適用。本章除從學理上探討外,並且歸納實務案例予以分析檢討,以釐清實務界對失權要件之掌握情形。 論文第五章,探討「特別訴訟促進義務」。此部分就訴訟延滯之認定,仍採取絕對說,惟排除延滯輕微之情形,若延滯屬於輕微,則不生失權效果。就特別訴訟促進義務之違反,降低責任要件,均改以輕過失為駁回要件,且由當事人釋明其有何不可歸責之事由。「顯失公平」條款,係準備程序失權效、逾法定或裁定期間失權效(民事訴訟法第268之2第2項準用第276條)之例外條款,係在失權要件該當後,最末始應考量,適用上應嚴格解釋。失權要件之存否,當事人不負有主張責任及舉證責任,亦即失權要件事實是否存在真偽不明時,應傾向於准許提出。特別失權規定之主觀不可歸責之事由,明定由當事人釋明之,釋明尚不至於有陷於真偽不明之情形,至於特別失權規定之其他失權要件,當事人仍不負有主張責任及舉證責任。
2

論民事訴訟法第一審失權制度暨其合憲性控制 / The Preclusion Effect in the First Instance of Civil Procedure and its Constitutional Control

廖泉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於結構安排上,首章係為緒論,內容涵蓋有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架構;而於第二章將探討限制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之法理基礎及所涉基本權干預;第三章則對於事證提出及失權規定立法例之加以介紹;第四章則首就我國民事訴訟法一般訴訟促進義務下之失權制度,為要件及效力之介紹,再以其為基礎下,探討特別訴訟促進義務、特殊訴訟促進義務之失權規定要件、效力介紹及異同比較,並對於具法律重要性之實務見解予以評析;第五章則除探討民事訴訟第一審程序失權規定與其他同法程序制度之價值調和問題,復將對民事訴訟法第196條、第268條之2及第276條規定為合憲性控制之操作;第六章則為本論文綜整及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