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1
  • Tagged with
  • 6
  • 6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碧巖集>>的語言風格研究--以構詞法為中心

歐陽宜璋, OU-YANG, YI-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成書於北宋末之禪林瑰寶《碧巖集》(一稱《碧巖集》),由臨濟宗將圓悟克勤評唱 。其書融禪門教學模式與表現體裁、禪門要旨於一爐,被尊為「宗門第一書」。 是書之研究目的,乃在於透過語言形式之觀察,探索《碧巖集》之風格特質。而研究 文獻《碧巖集》,由於世傳元刊張明遠本多有錯簡,筆者乃重加點校,以為論文寫作 之資(見附錄)。 是書之研究方法,乃自結構語言學的棋向構詞分析著手,復擴展至縱向的聯想關係, 層層深入語意、修辭、文體、宗風等內涵之研究。而內涵意象之探索,又植基於構詞 之結構關係。是書之研究內容與成果,首先乃由詞彙的共時、歷時研究中,觀察《碧 巖集》中,近古漢語文白過渡階段之風格特質。其次,經由同義、近義組及反義、對 比組之詞義分析,發現《碧巖集》之常用語意組,多為極具近古白話特質的俗詞或俚 諺,適可印證上述文白交融之風格現象。在修辭風格方面,重心乃在《碧巖集》中常 見之排比對偶、隱喻象徵、示現倒反;而文體風格方面,乃就《碧巖集》之公案、示 眾、著語、評唱文體,進行不同語境下,不同詞彙、語法風格之探索。並了解其與歷 來禪典及禪門教學模式之傳承關係。而「宗風特質」之研究,乃偏重於是書中,禪師 的言語設施所反映之風格特質。 「花落碧巖、陽坡如繡」。希藉由《碧巖集》語言形式特質之分析,呈顯近古禪錄之 語言現象與禪家教學法中應答之機鋒與表現體裁,並藉《碧巖集》版本之點校,聊為 拋磚引玉及後續研究之資。
2

論唐宋時期詞體婉約本色的建構

林怡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以婉約為本色」是詞學界長久以來的普遍共識,其以本色論為基礎,開展出的議題包括對審美特性的深掘,如王國維「境界說」或葉嘉瑩先生「雙重意蘊說」等等,以及「以詩為詞」和「別是一家」的辨體之爭等等;另外又與風格論相關,如婉約/豪放之爭等等。然而,不論是審美特性或風格,此二部份如何統合形成「詞以婉約為本色」這樣的觀念,卻是少見有一圓滿的探討、詮釋,此實由於婉約一方面被視為單純的風格而遭到窄化,另一方面對本色的發展又沒有回到歷史的動態脈絡下觀察所致。   基此,本文採取文體論與觀念史的角度重新探討此一後設的命題,第一章先探討本色術語在文體論範疇運用之深義,認為其應指向文體本質,為一具有規範、區別性的主特徵;接著從觀念史的方法入手,考究「婉約」之所以能承擔詞體本色,是由最初的陰性風格定調,經過雅化而達至抒情詩化的美典高度,此為觀念興起的前階段,在這個階段,不僅要以追源溯流之法探究陰性風格定調之因,還要觀察《花間集》到南唐、宋初詞之間的細部差異;接著,蘇軾「以人為詞」的作法打破主流而引起本色的思索,為觀念興起的磨合階段,在這個階段批評家們確立了聲律為詞體基礎,並開始在作者個性本色與詞體主流間尋求調和,而周邦彥的創作在聲律、詩化及雅化三方面皆給了著重辨體的詞學家們一個很好的典範,遭後代推為婉約之宗,婉約於是在周邦彥「合」與「新」的創作態度下提升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而能真正碰觸到本色的高度;到了南宋為觀念興起的確立階段,此時因時代變革,作者個性本色有足夠的本錢張揚,是以產生辛棄疾那般破體為詞的作法,但同時,部分流於叫囂的辛派末流卻也引起著重辨體的詞學家的不滿,恰逢姜夔出,同樣採取了「合」與「新」的創作態度,以與周邦彥不同的路數寫出了具有自我風格又能巧妙地包容於婉約之下的創作,成為宋末為人標舉的本色第二典範,婉約本色的建構至此終告穩固。   如上所說,婉約本色其實經歷了唐末到宋末三個階段方建構完成,在作家的作品表現與批評家的評論中可以看出它們共同塑造文體本色的痕跡,是以本文站在以文體論為橫軸,觀念史為縱軸的研究方法上,以對本色影響較深遠的代表作家作品為主,再輔以批評家的評論,並借助現代相對具邏輯性的後設分析,分析此一歷史動態發展進程,期望能在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之下開展出更深入的內涵。
3

馬建忠馬氏文通之研究

張皓得, ZHANG,HAO-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馬氏文通》,其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馬建忠《馬氏文通》的語法理論,以及《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研究的影響。 本論文凡六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兩節。第一節略述筆者撰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二節略述《馬氏文通》以前的語法研究概況。 第二章為《馬氏文通》的概說,敘述《馬氏文通》的作者、撰述動機、體例和用例,并且分析馬氏所用的主要語法術語,以作為研究《馬氏文通》的基礎。 第三章論《馬氏文通》的詞法理論,分為實字和虛字兩節來探討《馬氏文通》對名字、代字、動字、靜字、象字、介字、連字、助字、歎字各詞類的界說、分類、用法及用例。 第四章論《馬氏文通》的句法理論。第五節以起詞、語詞、止詞、轉詞、加詞、司詞句子成分及頓、讀、句為研究對象,探討馬建忠的句法理論。第二節以主次、實次、偏次、正次、前次、同次和平比、差比、極比為研究對象,探討《馬氏文通》的「次」和「比」語法範疇論。 第五章論述「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研究的影響。主要陳述「馬氏文通」對后來語法術語、詞類體系及分類、各詞類的小分類、句子分析、句子分類和語法範疇研究的影響。 第六章為結論。先將本論的內容扼要整理,再論《馬氏文通》在語法理論上的特色,探究《馬氏文通》中國語法文學史上的地位,并予以評價。
4

滿語構詞法比較研究

陳怡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滿語是滿族所使用的語言,在清代又被稱為清語或國語。滿語在語言上被分類為阿爾泰語系,在本論文中提及滿語的研究主要分為清代的滿語研究以及近代的滿語研究,清代的滿語研究著重自身的觀察或是承襲部分前人的作品,當時的虛字,有時指的是構詞的範圍,但也有屬於句法或是語音的部分,即使如此,清代滿語語法的珍貴在於能充分表現出當時人的想法。近代的研究者,學習了語言學當中,以印歐語言為研究主體的邏輯概念,試圖以他種語言建立出的理論,與滿語這個研究載體進行對話,然而滿語不一定完全符合由印歐語言建立出來的語言學架構,因此在這些架構之間,滿語的研究者進行各自滿語理論的表述,因為每個研究者切入的角度與點的不同,讓滿語研究的結果更加多元。本論文的貢獻與價值在於,將各種清代傳統滿語語法書的語法描述重新加以研究比對,過去的研究中大多只針對單一著作進行研究,而本論文將各種能尋得之語法著作全面蒐錄,並參酌中、日、韓、美、德、俄等國的滿語重要研究經典,互相參酌比較,並與當代滿語語言學研究進行比較,進行初步的比對分析,嘗試將傳統語法的內容,提出一個方便解釋且容易理解的體系性研究。
5

《蒙語老乞大》研究 / A STUDY OF THE MONGOLIAN LAO KIDA

宋義敏, Song, Eui Me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七章十六節,全篇計十二萬餘言。第一章「緒論」申明本論文研究的對象、目的及方法。第二章「朝鮮時代蒙古學的演變」分為三節;第一節略述朝鮮時代譯學的發展過程;第二節敘述朝鮮時代蒙古學的設立與變遷過程;第三節探討朝鮮時代有關蒙古學的書籍概況。第三章「《蒙語老乞大》的相關問題」分為三節;第一節探察《蒙語老乞大》的版本及刊行年代;第二節探討《蒙語老乞大》的書名來源、諸學者對該書的看法,並提出筆者的看法;第三節略述關於該書的研究概況。第四章「《蒙語老乞大》中蒙古語的詞法考察」分為三節;第一節略述本章探討的範圍及詞法概念;第二節比較分析名詞的變格;第三節比較分析動詞的詞形變化。第五章「《蒙語老乞大》中蒙古語的句法考察」分為四節;第一節略述本章探討的範圍及句法概念;第二節探討《蒙語老乞大》中出現的句子成分;第三節討論不同句子類型中的疑問句;第四節歸納《蒙語老乞大》中出現的句子結構。第六章「《蒙語老乞大》中蒙古語的語音考察」分為三節;第一節略述蒙古語的語音變遷過程及特色;第二節探討《蒙語老乞大》中出現的母音特徵;第三節探討該書中出現的子音特徵。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加以評述。
6

合成詞的內部構造和詞的語法屬性的相關性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and the grammatical feature of the compounds in Chinese /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s of compounds and the grammatical feature of the compounds in Chinese

陳麗萍 January 2004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1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