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提要陳聰勝, DCHEN, C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洲開發銀行於其一九六八年的亞洲農業調查報告中強調: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的要
素雖是(一)、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統,(二)、良好的農田生產保證,(三)、積極
的農業推廣工作及(四)、有效的供銷設施等四項,但如何由農民組織團體予以運作
,則為上述四項要素的先決條件。我國農民團體多種,但如就對台灣農民生活、農業
發展、農村繁榮及國家建設之貢獻而言,似應以農會最為重要。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性質、組織及其對人員滿足與政治效果等
方面的影響。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及方法三部分。第
二節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由於光復前之農會係在不同政制下的農民組織,加上光復
前資料缺乏,搜集不易,故僅作溯源性的敘述,以明現今農會的前身及其背景。第三
節先就政治、法律及法會三方面探討其一般性質,次就較其他團體特殊之處,說明其
特徵。
第二章為農會的組織環境。組織理論的演展,系統論指出:任何團體組織均是大社會
中的一開放性次級系統,與外在的環境交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三章為農會的組織目標,共分三節,第一節析述農會的基本目標──農有、農治、
農享,乃是三民主義精神在農會的表現,也是農會改進發展的理想目標。第二節乃從
農會有關人員對營運目標的看法及現階段業務發展的重點兩角度,探討農會的業務營
運目標。第三節在瞭解農會二十項法定任務的執行情形,因為這是農會目標所由達成
的憑藉。
第四章為農會的組織結構,又分三節,第一節研析組織體制,第二節為組織形態,第
三節為農會的工作單位,探討其層級組織、控制幅度、農會內部單位的結構分化及其
職能專化,以及各單位現存問題的探討等事項。
第五章為農會人員,第一節研析會員的入會途徑、性質、未入會的原因,以及入會的
資格條件等事項。第二節乃分析農事小組長、會員代表、理事及監事的資格條件、任
期與限制,選舉的程序與選舉問題等。第三節為總幹事的遴聘,首述本制度的緣由及
內容,次言總幹事候聘人應具的積極、消極條件與有關限制,並對總幹事遴聘派代制
度的評價,作一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該制度獲得多數人的同意與支持。
第六章為農會的工作程序,旨在瞭解農會內部人員、單位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
以領導、溝通與決策等三方面作分析。第一節析述組織領導,第二節為溝通與決策,
第三節是領導分別與溝通、決策的關係,發現兩者間乃有極顯著的關聯。
第七章為農會對政治的影響,亦即農會的政治效果之分析。第一節乃根據利益團體理
論析述農會爭取權益的活動方式,包括爭取民意機關支時、利用報章雜誌宣傳、運用
選舉的手段、應邀參與立法、利用政府委辦事項之機會、向政府陳情與請願、接近政
府人員及透過黨部反應等八種。第二節析述農會政治參與的情形,第三節為農會在政
治溝通上的角色,除瞭解農會有關人員對法令的反應態度、陳情案的內容外,並探討
政令消息的宣導與溝通的效果,發現農會在政府與農民間乃具有承轉的功能,而可協
助政府防範農民問題的發生。第四節為農會與國家整合,農會因執行國家政令,使中
央政府權力藉農會深入基層的組織體制而達到地方,有助於地域上的整合,而國家利
農法令與政策施行的結果,使得農民感激政府,而收向心力之效,此農會亦與有功焉
!第五節為農會與政治穩定,自國選舉的參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對未來
前途的展望等方面,探討與政治穩定的關係,從問卷調查意見中,發現多數人認為土
地改革與農會是今日農村繁榮與安定的最大貢獻者。
第八章結論,第一節係將前述各章研究的結果,列述其重要者以為本文的結論,亦可
說是研究發現,部分似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設。第二節乃就當前農會比較重要的幾
項問題提出檢討,並試提原則性的改進建議,以供有關當局參考。 /
|
2 |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提要陳聰勝, DCHEN, C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洲開發銀行於其一九六八年的亞洲農業調查報告中強調: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的要
素雖是(一)、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統,(二)、良好的農田生產保證,(三)、積極
的農業推廣工作及(四)、有效的供銷設施等四項,但如何由農民組織團體予以運作
,則為上述四項要素的先決條件。我國農民團體多種,但如就對台灣農民生活、農業
發展、農村繁榮及國家建設之貢獻而言,似應以農會最為重要。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性質、組織及其對人員滿足與政治效果等
方面的影響。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及方法三部分。第
二節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由於光復前之農會係在不同政制下的農民組織,加上光復
前資料缺乏,搜集不易,故僅作溯源性的敘述,以明現今農會的前身及其背景。第三
節先就政治、法律及法會三方面探討其一般性質,次就較其他團體特殊之處,說明其
特徵。
第二章為農會的組織環境。組織理論的演展,系統論指出:任何團體組織均是大社會
中的一開放性次級系統,與外在的環境交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三章為農會的組織目標,共分三節,第一節析述農會的基本目標──農有、農治、
農享,乃是三民主義精神在農會的表現,也是農會改進發展的理想目標。第二節乃從
農會有關人員對營運目標的看法及現階段業務發展的重點兩角度,探討農會的業務營
運目標。第三節在瞭解農會二十項法定任務的執行情形,因為這是農會目標所由達成
的憑藉。
第四章為農會的組織結構,又分三節,第一節研析組織體制,第二節為組織形態,第
三節為農會的工作單位,探討其層級組織、控制幅度、農會內部單位的結構分化及其
職能專化,以及各單位現存問題的探討等事項。
第五章為農會人員,第一節研析會員的入會途徑、性質、未入會的原因,以及入會的
資格條件等事項。第二節乃分析農事小組長、會員代表、理事及監事的資格條件、任
期與限制,選舉的程序與選舉問題等。第三節為總幹事的遴聘,首述本制度的緣由及
內容,次言總幹事候聘人應具的積極、消極條件與有關限制,並對總幹事遴聘派代制
度的評價,作一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該制度獲得多數人的同意與支持。
第六章為農會的工作程序,旨在瞭解農會內部人員、單位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
以領導、溝通與決策等三方面作分析。第一節析述組織領導,第二節為溝通與決策,
第三節是領導分別與溝通、決策的關係,發現兩者間乃有極顯著的關聯。
第七章為農會對政治的影響,亦即農會的政治效果之分析。第一節乃根據利益團體理
論析述農會爭取權益的活動方式,包括爭取民意機關支時、利用報章雜誌宣傳、運用
選舉的手段、應邀參與立法、利用政府委辦事項之機會、向政府陳情與請願、接近政
府人員及透過黨部反應等八種。第二節析述農會政治參與的情形,第三節為農會在政
治溝通上的角色,除瞭解農會有關人員對法令的反應態度、陳情案的內容外,並探討
政令消息的宣導與溝通的效果,發現農會在政府與農民間乃具有承轉的功能,而可協
助政府防範農民問題的發生。第四節為農會與國家整合,農會因執行國家政令,使中
央政府權力藉農會深入基層的組織體制而達到地方,有助於地域上的整合,而國家利
農法令與政策施行的結果,使得農民感激政府,而收向心力之效,此農會亦與有功焉
!第五節為農會與政治穩定,自國選舉的參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對未來
前途的展望等方面,探討與政治穩定的關係,從問卷調查意見中,發現多數人認為土
地改革與農會是今日農村繁榮與安定的最大貢獻者。
第八章結論,第一節係將前述各章研究的結果,列述其重要者以為本文的結論,亦可
說是研究發現,部分似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設。第二節乃就當前農會比較重要的幾
項問題提出檢討,並試提原則性的改進建議,以供有關當局參考。 /
|
Page generated in 0.02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