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組織理論發展之研究--從傳統、均衡到非均衡觀點的分析陳秋杏, CHEN, QIU-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瓦爾多(Waldo) 曾撰:「組織理論:瞎子摸象的問題」(Organization Theory: A
Elephantine Problem ; 1961) 、「組織理論:瞎子摸象的重遊」(Organization
Theory : Revising the Elephant ; PAR : 1978)二文,描述當時的組織研究充斥
著時代的流行性、異質性,不同的主張和反主張(counterclaims) ,其實,這種研
究的多元現象恰好說明了社會組織之行動由於變遷十分快速複雜,並非以經驗的法
則就可完全地預測、控制與解釋,故而組織研究不可能有一種研究途徑或理論能夠
涵蓋整個所欲探析的組織問題與現象,換言之,組織理論之領域沒有一統江湖的典
範,而是存在著多元典範並置的局面。近十年來探研組織理論的佳作,諸如:布瑞
爾及摩根(Burell & Morgon ,1979)合著之《社會學典範與組織分析》;丹哈特 (
Denhardt,1984) 的《公共組織理論》;哈門及梅爾(Harman & Mayer,1986)之《
公共行政的組織理論》;摩根(1986)之《組織影像》等均進一步地指出組織理論確
實存在著多元典範並置的局面,並揭示未來組織理論的研究必須具備實證的、解釋
的、批判的三種途徑才是健全的組織建構。
再者,二十(本)世紀初,由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的「相對論」(Rela-
tivity Theory)、海森堡(Werner Heisehberg)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
) 、和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所形成物理學新
典範,在基本預設上有下列變遷的趨勢:1.從物質是靜態的構造到物質是動態的存
在趨勢;2.從時空的絕對性到時空的相對性;3.從因果的決定論到因果的機率論;
4.從機械的化約主義到有機的全像圖;5.從強調理性思考的直線關係到重視直觀智
慧非性線的生態體悟;6.從心物二元的主客分離到心物一元的主客交融,此對今後
組織理論研究的影響必然是至深且鉅的,故以新物理典範觀從事動態的不穩定之非
均衡組織理論的分析,是組織理論研究應予以重視與開墾的新領域及新方向。
因此,本研究根據傑恩區(Jantsch) 就自然系統的科學觀所出現的三個變動型模劃
分成三個組織理論時期--傳統、均衡與非均衡,並運用新物理學典範的觀點來審
視傳統和均衡時期重要的組織理論之貢獻與限制,以及引介深受新物理學典範影響
之全像圖組織理論的研究內容與實際應用之結果,且從中發現或解決過去理論未能
見的盲點或缺失,最後,試圖採行饋恩(Quinn) 的演化循環圈和競對價值模式,為
傳統、均衡及非均衡時期的組織理論搭起互通與整合的參照途徑或橋樑。
PS. 本論文於口試時,承蒙口試老師指教以下諸項問題,實值得再深入討論及研究
:
1.不同典範間是否因具「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而不能也不該整合
?
2.「島嶼論」(Islands of theory) 中的「島嶼」間應如何搭起互通的橋樑,本論
文所引用的「競對價值模式」及「演化循環圈」是否能擔負此重任。
3.均衡與非均衡組織理論間的關係是否為:“抽刀斷水,水更流”呢?像均衡時期
的系統研究法與非均衡時期的全像圖組織理論間是否有許多雷同之所?
|
2 |
OEM廠商轉型OBM之挑戰(以網通產業為例)雷德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通的契機應該由1990年代以後,歐、美大廠開始全面給予台灣廠商代工的機會,也就是說當十多年前網通市場的主流還是國際大廠的時代中,而當時台灣IT產業幾乎也都集中於PC以及周邊的產品,所以當時創造出PC代工的頂峰,直到近年因為競爭加劇且毛利下滑的因素,外加上大陸廠商的急起直追,引使PC代工條件更加惡劣,另一方面網通產業也隨著使用者對頻寬要求的趨勢與網路基礎建設的佈建中,在短短的時間中成為代工的主力產業之一。
OEM廠商面對市場價格競爭與毛利低落的競爭環境時,絕對必須思考新的方法去改善劣勢與開創新局,轉型為OBM的生意模式固然可以避開目前種種代工所衍生出的問題,然而轉型之間卻會產生許多困難,是所有公司轉型卻無法避免的,甚至在OEM領域十分成功的廠商也必須克服林林總總的轉型障礙,所以筆者試圖找出原因與障礙的根源,唯有理解根源之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並且有效的達成轉型的目標。
本研究之目的,就是來分析OEM轉型OBM時的困難與障礙,包含對於組織、人員、文化、工作定義、品質概念以及創新能力…等因素的探討,以及為何會產生問題還有問題的成因之分析,而面對以上轉型而產生出的種種轉型困難之因素,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構面,分別是a、過去成功模式不適用b、轉型的阻力c、新能力待養成,對這三個構面筆者將分別加以說明,並且整理出每一個構面下的各項因素之成因,供讀者有系統的理解成因及背景與克服其挑戰的過程。
本研究經過訪談後,可發現兩家廠商轉型的過程、組織、策略、國際化管理的程度…等的處理方式,並探討目前在代工與品牌並存的情況下,當面對市場削價競爭與微利的問題中,代工客戶又主導訂單之穩定度而產生不良影響時,兩家廠商如何試圖找尋出解決之道,而今轉型品牌已成為公司的重大方向之考量時,究竟要克服何種困難,而轉型中又會遇到何種阻力,又如何避開過去成功的模式,而不會流於以OEM的思維去轉型OBM,其後那些新能力又是必須培養建立的,這些皆為OEM轉型為OBM需要注意的重要方向。
|
3 |
公民合營公司行政管理研究蔡淑美, CAI,SHU-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理論向來假設組織之成立是基於成員間的共同利益,但事實不然,公民合營公司
成立時股東間即具有不同且不相容的利益。公民合營公司的出現主因公營事業的無效
率,與民營公司的外部不經濟。在公司控制權上,官股未過半,民股高度分散,而官
股追求公益實現,民股希冀獲利最大,導致政府無法獨力決定公司經營策略,須與民
股咨商,釀成公益與私利之目標衝突。另一方面,管理者績效難以衡量,又與報酬無
關,使管理者追求個人目標最大,組織目標次適現象,形成股東目標與管理者自利目
標不一致之管理目標衝突。
因此,本文乃就組織衝突的現象,以公共選擇途徑對人類行為的假設作為分析基礎,
探討策略層與管理層之組織礎突現象,以及公民合營公司與政府機關的關係。全文共
分六章,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概念架構。概念架構包括公民合營公司的定義,公共選
擇理論之行為假設,以及組織衝突的概念。
第二章分析公民合營公司的成立背景。先由市場失靈和非市場失靈探究公民合營公司
成立之外的環境,繼之分析其績效和成立方式。
第三章以財產權主張分析股東目標衝突現象,和解決之道。
第四章分析管理階層的自利行為與組織目標間的衝突。首先描述自利行為與組織目標
次適現象,然後描述股東與管理者之委托一代現關係對管理者行為策略之影響,及組
織目標與自利目標之融合。
第五章說明公民合營公司、議會與主管機關間的關係。
第六章結論。本文研究顯示,公益與私利之融合必須激發個人之自利動機,並配合政
策管制政策和監督措施。
|
4 |
組織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之衝擊蕭慶華, XIAO, GI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論文提要:研究使用技術及研究限制。
二、管理會計之演進:探討管理會計之發展歷史,明瞭其演變趨勢。
三、管理會計理論之架構分析:瞭解管理會計之觀念,內涵與範圍。
四、組織理論之演進:探討組織理論之發展歷史,明瞭其演變趨勢。
五、古典組織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之衝擊。
六、人群關係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之衝擊。
七、決策組織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之衝擊。
八、系統及權變組織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之衝擊。
九、結論與未來研究建議。
共一冊,八萬餘字,分成九章二十節。
|
5 |
管理會計之權變理論--探索性研究金成隆, JIN, CHENG-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採歷史研究法,探討管理會計與組織理論之關係,冀能助於管理會計理論之
建立。
本文之主要內容如次:
第一章:緒論。概論本研究之背景、問題、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管理會計之目的及理論基礎。
第三章:組織理論其評述。
第四章:管理會計、行為科學與組織理論之關係。
第五章:管理會計的權變理論。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6 |
市場競爭與對外投資-- 台灣製造業之對外投資洪琇瑩, HONG, XI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七十年代以來,由於新進工業化國家之直接對外投資數量激增,以及跨國企業之快
速成長,國際間之直接對外投資問題,遂引起許多學者們之注意。台灣之對外貿易依
存度很高,經濟之成長主要靠對外貿易,然目前國際間保護主義又漸抬頭,對外貿易
之擴展愈見困難,為確保海外之市場並提高國際間之競爭力,拓展直接對外投資,不
失為一突破瓶頸之法,此為吸引作者研究台灣之直接對外投資問題之所在。
本文係以產業組織理論之觀點來探討台灣之直接對外投資。環顧國內有關此方面之論
文,大部份皆著重在個別廠商或是廠商間之比較,本文則注重在比較不同產業之間,
不同市場結構下對該等產業或隸屬於該產業之廠商其對外投資行為有何不同﹖依產業
組織理論,寡占性或壟斷性愈強或是大廠商愈容易對外投資,台灣之情況是否如此﹖
即為本文之主要精神所在。
本文共一冊,約三萬餘字,共分五章來討論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檢討
第三章 理論模型
第四章 實證研究
第五章 結論
|
7 |
台灣大型出版社之數位出版策略與發展模式 / Digital-publishing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major publishers in Taiwan林立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7年美國亞馬遜正式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第一年就提供30萬本電子書目供讀者付費下載閱讀,到了2010年增加到將近100萬本,在銷售量上,暢銷書的電子書版本銷量已經超過紙本精裝書,開啟了E(電子)P(紙本)同步的出版銷售模式。此外還有蘋果公司推出的平板電腦iPad,廣大的使用者族群吸引軟體開發者與內容提供者的注目。
臺灣的出版產業界成立台灣數位出版聯盟,行政院通過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試圖朝著數位出版的方向轉型,其中遠流與城邦兩間大型出版社積極投入數位出版的開發,然而為數眾多的小型出版社卻抱持保留或拒斥數位出版發展的態度,使得臺灣目前形成空有電子書硬體,而電子書目缺乏的現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解釋出版社投入數位出版的原因與發展的模式,面對內容缺乏的現況,多數的出版社尚未投入,率先投入的出版社是如何建立起數位出版的發展模式。
以遠流與城邦兩間出版社為主要研究對象,投入數位出版的目標是與電信業者、資訊業者競爭,競爭數位出版產業鏈當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中介位置,然而出版社投入數位出版之後,必須與電信業者、資訊業者有所區隔,差異在於出版社的定位是以「內容」的經營為主,而且收益也是直接來自於內容的銷售,因此必須思考內容在數位時代的銷售機制如何建立,如何突顯內容在數位時代的價值。本研究以新制度學派的組織理論探討組織面臨的環境變遷,組織如何發展應對策略,並進一步影響其他組織的態度,塑造有利的環境。目前數位出版這項議題無論是從市場層面或技術層面都無法合理解釋出版社的動態,對於數位出版的未來眾說紛紜,本研究從觀察台灣出版產業的現況開始,試圖為數位出版找到在地的意義與推動出版社投入開發的原因。 / In 2007, the U.S. Amazon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e-book reader, Kindle. In the first year, Amazon provided 300,000 volumes of electronic books for readers to pay for download. Until 2010, Amazon had provided nearly 1 million volumes of electronic books for readers, and the sales volume of best-selling books in electronic versions outnumbered their counterparts in hardcover versions, creating a selling model of simultaneous E (electronic) P (paper) public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pple's Tablet PC iPad. The majority of user groups have drawn the attentions of software developers and content providers.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established Taiwan Digital-Publishing Forum, and the Executive Yuan implem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for the digital-publishing industry, trying to make a transition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igital-publishing. Two of the major publishers, Yuan-Liou Publisher and the Cite Publishers, we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publishing. However many small publishers held back or rejected in terms of developing the digital- publishing, resulting in a situation that Taiwan has had plenty of e-book hardwares with little electronic book content.
This study i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publishers engaged in digital- publishing and adopted certain development patterns.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how the first-involved publishers buil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digital-publishing in face of the lack of content and few publishers engaged in the field.
The two publishing houses, Yuan-Liou Publisher and the Cite Publishers, serve as the main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The objective of investing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s to compete with the IT industry and to occupy an intermediary posi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in the value chain of communication industry . However the publishers investing in digital-publishing must make distinction from IT industry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the difference is in publisher’s content-based business model; the benefits are directly from content sales. So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marketing mechanisms of content in the digital age.
Following the concerns of the neo-institutional school, this study explor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confronted by the organizations, how the organizations developed strategies, and the further effects on the attitude of other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an advantageous environment by. Presently, this issue are unable to reasonably explain the publishers’ movement.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trying to find local significances of digital-publishers and to give the reasons of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
|
8 |
制度ロジック多元性下におけるイノベーションマネジメント-科学知識の事業化を題材とした定性研究-舟津, 昌平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甲第21527号 / 経博第595号 / 新制||経||28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椙山 泰生, 教授 若林 直樹, 准教授 山内 裕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9 |
組織文化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探討吳焰修, WU, YAN-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經濟的奇蹟,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力競爭,引起了美國的震撼,美國管理界乃紛紛
去探討其原因所在,並思謀本身的檢討改進。他們認為文化的差異會造成管理思想與
經營理念的不同,而組織本身是社會環境的次級系統,一方面受外界文化的影響,另
一方面由於組織內部成員的互動,及因應外界挑戰的措施,長期下來會形成組織本身
獨有的文化,故研究組織文化,更能了解組織行為的根本原因,予組織較妥善管理。
本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四節,計約八萬字
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限制的說明。及對基本概念的釐清
。
第二章:組織文化之理論基礎。為從組織理論上探討組織文化的形成,內容及變革。
第三章:組織文化對組織成長過程之影響。為探討組織文化在組織每個成長階段所發
生之功能及與變革之關係。
第四章:我國行政機關組織文化之分析,為探討我國行政機關之生態環境、組織行為
及變革之道。
第五章:結論。為對組織文化的檢討與展望。
|
10 |
臺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之研究--由組織體系及管理法規探討張沛華, ZHANG, PE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垃圾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維繫生存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近年來台灣地區
經濟快速成長,國民生活水準提高,造成了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社會,人口集中都
市以及高度工業化,使得台灣地區固體廢棄物不僅在量的方面大幅度增加,且在質的
方面亦較以往為複雜,因此固體廢棄物處理已由以往的病媒問題轉變成公害問題。
自七十一年五月中旬以來,台灣地區曾發生多起民眾反對固體廢棄物處理事件,甚至
演變成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因此近幾年來,政府乃陸續對行政體制、經費、法規
、計畫等做了一連串的改進,此種改進使得固體廢棄物處理從過去比較偏重技術層面
,轉變成比較傾向整個的考慮,本文即是從行政機構與管理法規的面向,對台灣省固
體廢棄物處理作一分析,全文一冊共分六章,約七萬餘言,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簡述台灣地區固體廢棄物處理現況與本文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台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之法令依據,旨在探討台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各時期之
法令依據與制度沿革。
第三章台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機構之組織體系,計分五節,首先述明台灣省固體廢棄
物處理機構之組織體系,再就此一體系中個別機構按其組織功能與職掌之不同分別加
以敘述。
第四章台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機構之人力運用與人員管理,主要在探究固體廢棄物處
理的最基層單位--清潔管理所與清潔隊之人力運用與人事管理制度。
第五章組織理論與人事管理原則之運用,旨在提出有關理論與原則以作為來討與改進
現況的依據。
第六章結論--檢討與改進,分別就前述各章主要內容,對台灣省固體廢棄物之處理
加以分析檢討,並指出缺失及改進之道。
|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