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7
  • 1
  • 1
  • Tagged with
  • 19
  • 19
  • 19
  • 19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之分析

彭文賢, Peng, We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組織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觀察、解釋、預測、或控制組織現象的概念模式 。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透過對各種先系統組織理論的批判,來認 識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起源與發展,並對各種系統模式下的組織理論作一系列的討 論。二是透過對系統組織理論內涵的瞭解,進一步申論其對組織分析的影響,並對各 項系統特質的真實性及其實用性,作一評論性的分析。本此目標,本論文在架構上共 分八章,依次論述。 第一章為「先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精義」,乃是就幾個對於系統研究法之組織理論 的基本架構,具有啟迪作用之先系統研究法時期的組織理論,作一描述性的說明。 第二章為「先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檢討」,乃是就前章的論述,檢討其在現代組織 環境中的適用性,並從而影射出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時代需求性。 第三章為「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模式」,主要是論述社會的系統模式、社會─技術 的系統模式,以及整合性之系統模式的基本內涵。 第四章為「系統模式下組織理論的剖析」,主要是根據第三章的論述,試從輸入─轉 換─輸出和反饋的角度,作一剖析性的探討。 第五、第六及第七章,依次為「系統研究法與組織規劃」、「系統研究法與組織領導 」,和「系統研究法與組織控制」。 第八章為「系統研究法組織理論的評價與展望」,乃是綜合所有的討論,除了縱論系 統研究法之組織理論的優異性及其限制性之外,並對組織理論的未來展望作一提示性 的透視。
12

探索企業導入服務導向架構(SOA)影響因素之研究 /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in enterprises: an exploratory study

李盈儒, Lee, Ying-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略) /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paradigm is an emerging architectural blueprint which enables flexible process-oriented application systems. While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plan to adopt SOA to increase reus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eir business processes, the readiness of this technology becomes important to enterprises. However, previous SOA studies focus mainly on the technical issues but ignore the organizational or managerial issues. To fill this gap,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opting SOA. Developed upo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we not only consider the technical factors with SOA adop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factors related with organizations and IT innovations. Furthermore, a content analysis of online Webs, blogs, and forums is taken to verify our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e relative advantage of SOA, compatibility of SO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ision makers, culture, IT capability, and SOA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for SOA adoption. The contribution is summarized in two folds: (1) enterprises can use this framework as a reference to diagnose their organization conditions and then make a decision to adopting SOA; and (2) researchers can develop their study upon the constructs of this framework.
13

組織綠化之研究 /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greening

王鎮煙, Wang, Jenn-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與國際化,以及民眾環境意識的提升,國際環保公約以及國際環保標準陸續的被制定與公佈,以因應環境問題。有鑑於此,領先約企業也逐步發展同時嘉惠企業、消費者、環境的三贏策略,期望「綠色創新」能夠成為另一種企業競爭力的來源。 本研究將環境管理理論做一回顧,也對 Piasecki 及溫肇東的「企業環境策略與管理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強化,並輔以相關的組織理論,包括組織演化論、轉型領導論、組織學習論、策略選擇論、自然選擇(生態)論、及機構論等。並藉由個案分析,期望能夠對組織綠化提供一些田野實證研究,並嘗試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組織綠化的啟始動機為何? 2.組織推動了哪些綠化的行動? 3.組織綠化會對組織造成何種影響? 4.組織綠化過程中有哪些組織理論是可以應用得上的?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次級資料個案內容分析,蒐集他人直接間接對於國內外組織綠化的研究個案;第二部份則是重要組織個案實地訪查,本研究選取了三個單位,分別是企業界的永豐餘造紙、科技研究發展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媒體天下雜誌。 本研究在經過文獻回顧與探討,蒐集多家國內外企業組織在組織綠化上做法的相關次級資料,以及實地訪談永豐餘造紙、工研院以及天下雜誌推動組織綠化的情況之後,針對研究問題歸納出下列 13 個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 1 組織型態不同,綠化壓力來源不同 研究發現 2 組織在推動綠化時,都會訂定環境政策 研究發現 3 推動綠化的組織,其高階管理者多是組織的綠色領袖 研究發現 4 組織推動綠化時多設有環保專責組織、人員,或由任務編組成立環境委員會。主要的職責多為訂定政策、目標,以及注意法規的發展 研究發現 5 推動組織綠化會引進新的知識或管理工具 研究發現 6 有些組織是以透過技術提升來推動綠化工作 研究發現 7 組織的綠化會透過獎勵來鼓勵員工推動綠化工作 研究發現 8 企業仍可透過傳統組織溝通的方式傳達綠色訊息 研究發現 9 透過組織綠化行動可塑造出綠色企業文化 研究發現 10 國外企業組織較重視對外環保溝通,尤其是與社區的關係 研究發現 11 組織綠化也會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進行 研究發現 12 組織推動綠化獲得的效益最明顯的是成本的節省、銷售量提升以及增強競爭力 研究發現13 組織對於環保的回應是處於被動/反應與接納性/參與之間 / Because of the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global badly pollution enents, the wave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conven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 undoubtedlyhas become the unavoidable issue to run an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is, theleading enterprises start to gradually develop the three-win strategy which can benefit the enterprise, the consumer, and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three-win strategy, we hope that environmentalists will not be illagainst the enterprises and that greening can become another sourc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The dissertataion not only widely review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ory, but also reinforce Piasecki and Chao-Tung Wen'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study of related organizational theoryby case analysis. We expect to provide organizational greening with positiveresearches and try to answer the raised questions below.1.What is the motivation of organizational greening?2.What greening actions have the organizations taken?3.What impact on organizations does the organizational greening have?4.Which organizational theory can be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greening have? The dissertation take the five elements form Piasecki and Chao-Tung Wen's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as five analysis dimensions, which are strategic recognition and commitment, new title and functions, newmanagement tools, einvor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 After reviewing the papers and case analysis physically, the dissertationhas thirteen research findings.
14

從政策分析探討我國公營事業團體協商結果之研究 / The Outcome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Taiwan Public Enterprise: Policy Analysis Perspective

任可怡, Jen,K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分別以訪問法、問卷調查法及文獻文件分析法,描述我國公營事業團 體協商過程、結果;從體制因素、環境因素、協商者特性及關係因素等四 方面解釋其對團體協商結果之影響;進而探討當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後,團 體協商結果可能有什麼變化。全文共分七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導 論:分別說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分析架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為文獻 評述:分別從檢視過去理論、國內所做相關研究、美國所做實證研究;並 說明過去研究之空隙。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設計、 資料蒐集方法、抽樣設計、資料分析方法及研究檢核。第四章為團體協商 之描述:分別介紹團體協商當事人、協商過程與結果。第五章為團體協商 結果之解釋:分別從體制因素、環境因素、協商者特性及關係因素探討其 對公營事業團體協商結果之影響。第六章為前瞻性評估:分別從代理理論 、體制論、交易成本途徑等組織理論說明公營事業民營化後團體協商結果 可能的變化。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別從團體協商之描述面、解釋面及 前瞻性評估面歸納出數項研究發現,並針對勞工行政主管機關、雇方、工 會、後續研究者及勞動關係政策制定者分別提出建議。
15

新產品快速研發之組織配合 / Organizational Design for Fas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李文豪, Lee, Wen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科技的快速革新、消費者的喜好快速變遷、與競爭程度日趨激烈等產業環境趨勢演進,快速的推出新產品這項議題,已是愈來愈重要,甚至攸關廠商的獲利與存續與否。因此為求快速的推出新產品,廠商必須在組織各方面予以適當的配合因應,才能達成此目的,本研究就在探討這些重要的組織因應措施。本研究首先在不考慮情境因素之情形下,探討何種組織因應措施可有效加速研發;其次觀察情境因素與組織因應措施的相對重要性;再者研究在同時考慮所有情境時,當採取何種措施較為適當;最後,則指出單獨考慮個別情境之適用措施。本研究將組織的因應措施分為六類,分別為:研發單位的結構、與外界群體的連結、新產品開發團隊的運作方式、效率性、開發團隊的氣氛、與支援的措施。同時本研究考慮了當組織在採行上述因應措施時,會受到哪些情境因素作用,而影響新產品研發速度。這些情境因素為:新產品研發策略、組織內部的風格、與公司資源 。而在本研究的最後,在管理的含意方面可獲致下列的結論:一、若廠商為求超越競爭廠商的研發速度或符合公司內部所設定之進度,應加強有利情境的塑造。二、台灣的大部份廠商所面臨的情境為:較具開拓性與中度創新的策略、以及較為開創的公司文化、較積極的高階管理風格與較為充裕的公司資源。而若為加速研發,最重要之處在於減少運作上的延遲。三、較為開創積極的公司應當加強掌握外界群體的資訊;較為保守穩健的公司則應當加強開發團隊成員的有關時間概念。
16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提要

陳聰勝, DCHEN, C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洲開發銀行於其一九六八年的亞洲農業調查報告中強調: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的要 素雖是(一)、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統,(二)、良好的農田生產保證,(三)、積極 的農業推廣工作及(四)、有效的供銷設施等四項,但如何由農民組織團體予以運作 ,則為上述四項要素的先決條件。我國農民團體多種,但如就對台灣農民生活、農業 發展、農村繁榮及國家建設之貢獻而言,似應以農會最為重要。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性質、組織及其對人員滿足與政治效果等 方面的影響。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及方法三部分。第 二節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由於光復前之農會係在不同政制下的農民組織,加上光復 前資料缺乏,搜集不易,故僅作溯源性的敘述,以明現今農會的前身及其背景。第三 節先就政治、法律及法會三方面探討其一般性質,次就較其他團體特殊之處,說明其 特徵。 第二章為農會的組織環境。組織理論的演展,系統論指出:任何團體組織均是大社會 中的一開放性次級系統,與外在的環境交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三章為農會的組織目標,共分三節,第一節析述農會的基本目標──農有、農治、 農享,乃是三民主義精神在農會的表現,也是農會改進發展的理想目標。第二節乃從 農會有關人員對營運目標的看法及現階段業務發展的重點兩角度,探討農會的業務營 運目標。第三節在瞭解農會二十項法定任務的執行情形,因為這是農會目標所由達成 的憑藉。 第四章為農會的組織結構,又分三節,第一節研析組織體制,第二節為組織形態,第 三節為農會的工作單位,探討其層級組織、控制幅度、農會內部單位的結構分化及其 職能專化,以及各單位現存問題的探討等事項。 第五章為農會人員,第一節研析會員的入會途徑、性質、未入會的原因,以及入會的 資格條件等事項。第二節乃分析農事小組長、會員代表、理事及監事的資格條件、任 期與限制,選舉的程序與選舉問題等。第三節為總幹事的遴聘,首述本制度的緣由及 內容,次言總幹事候聘人應具的積極、消極條件與有關限制,並對總幹事遴聘派代制 度的評價,作一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該制度獲得多數人的同意與支持。 第六章為農會的工作程序,旨在瞭解農會內部人員、單位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 以領導、溝通與決策等三方面作分析。第一節析述組織領導,第二節為溝通與決策, 第三節是領導分別與溝通、決策的關係,發現兩者間乃有極顯著的關聯。 第七章為農會對政治的影響,亦即農會的政治效果之分析。第一節乃根據利益團體理 論析述農會爭取權益的活動方式,包括爭取民意機關支時、利用報章雜誌宣傳、運用 選舉的手段、應邀參與立法、利用政府委辦事項之機會、向政府陳情與請願、接近政 府人員及透過黨部反應等八種。第二節析述農會政治參與的情形,第三節為農會在政 治溝通上的角色,除瞭解農會有關人員對法令的反應態度、陳情案的內容外,並探討 政令消息的宣導與溝通的效果,發現農會在政府與農民間乃具有承轉的功能,而可協 助政府防範農民問題的發生。第四節為農會與國家整合,農會因執行國家政令,使中 央政府權力藉農會深入基層的組織體制而達到地方,有助於地域上的整合,而國家利 農法令與政策施行的結果,使得農民感激政府,而收向心力之效,此農會亦與有功焉 !第五節為農會與政治穩定,自國選舉的參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對未來 前途的展望等方面,探討與政治穩定的關係,從問卷調查意見中,發現多數人認為土 地改革與農會是今日農村繁榮與安定的最大貢獻者。 第八章結論,第一節係將前述各章研究的結果,列述其重要者以為本文的結論,亦可 說是研究發現,部分似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設。第二節乃就當前農會比較重要的幾 項問題提出檢討,並試提原則性的改進建議,以供有關當局參考。 /
17

台灣農會組織之研究提要

陳聰勝, DCHEN, C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洲開發銀行於其一九六八年的亞洲農業調查報告中強調: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的要 素雖是(一)、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統,(二)、良好的農田生產保證,(三)、積極 的農業推廣工作及(四)、有效的供銷設施等四項,但如何由農民組織團體予以運作 ,則為上述四項要素的先決條件。我國農民團體多種,但如就對台灣農民生活、農業 發展、農村繁榮及國家建設之貢獻而言,似應以農會最為重要。 本文共分八章,主要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性質、組織及其對人員滿足與政治效果等 方面的影響。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及方法三部分。第 二節探討台灣農會的沿革,由於光復前之農會係在不同政制下的農民組織,加上光復 前資料缺乏,搜集不易,故僅作溯源性的敘述,以明現今農會的前身及其背景。第三 節先就政治、法律及法會三方面探討其一般性質,次就較其他團體特殊之處,說明其 特徵。 第二章為農會的組織環境。組織理論的演展,系統論指出:任何團體組織均是大社會 中的一開放性次級系統,與外在的環境交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三章為農會的組織目標,共分三節,第一節析述農會的基本目標──農有、農治、 農享,乃是三民主義精神在農會的表現,也是農會改進發展的理想目標。第二節乃從 農會有關人員對營運目標的看法及現階段業務發展的重點兩角度,探討農會的業務營 運目標。第三節在瞭解農會二十項法定任務的執行情形,因為這是農會目標所由達成 的憑藉。 第四章為農會的組織結構,又分三節,第一節研析組織體制,第二節為組織形態,第 三節為農會的工作單位,探討其層級組織、控制幅度、農會內部單位的結構分化及其 職能專化,以及各單位現存問題的探討等事項。 第五章為農會人員,第一節研析會員的入會途徑、性質、未入會的原因,以及入會的 資格條件等事項。第二節乃分析農事小組長、會員代表、理事及監事的資格條件、任 期與限制,選舉的程序與選舉問題等。第三節為總幹事的遴聘,首述本制度的緣由及 內容,次言總幹事候聘人應具的積極、消極條件與有關限制,並對總幹事遴聘派代制 度的評價,作一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該制度獲得多數人的同意與支持。 第六章為農會的工作程序,旨在瞭解農會內部人員、單位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 以領導、溝通與決策等三方面作分析。第一節析述組織領導,第二節為溝通與決策, 第三節是領導分別與溝通、決策的關係,發現兩者間乃有極顯著的關聯。 第七章為農會對政治的影響,亦即農會的政治效果之分析。第一節乃根據利益團體理 論析述農會爭取權益的活動方式,包括爭取民意機關支時、利用報章雜誌宣傳、運用 選舉的手段、應邀參與立法、利用政府委辦事項之機會、向政府陳情與請願、接近政 府人員及透過黨部反應等八種。第二節析述農會政治參與的情形,第三節為農會在政 治溝通上的角色,除瞭解農會有關人員對法令的反應態度、陳情案的內容外,並探討 政令消息的宣導與溝通的效果,發現農會在政府與農民間乃具有承轉的功能,而可協 助政府防範農民問題的發生。第四節為農會與國家整合,農會因執行國家政令,使中 央政府權力藉農會深入基層的組織體制而達到地方,有助於地域上的整合,而國家利 農法令與政策施行的結果,使得農民感激政府,而收向心力之效,此農會亦與有功焉 !第五節為農會與政治穩定,自國選舉的參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對未來 前途的展望等方面,探討與政治穩定的關係,從問卷調查意見中,發現多數人認為土 地改革與農會是今日農村繁榮與安定的最大貢獻者。 第八章結論,第一節係將前述各章研究的結果,列述其重要者以為本文的結論,亦可 說是研究發現,部分似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設。第二節乃就當前農會比較重要的幾 項問題提出檢討,並試提原則性的改進建議,以供有關當局參考。 /
18

虛擬組織之信任問題-以個人理性、社會及倫理的觀點

蔡雅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9

生產者服務業區位特性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王憶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產者服務業其有創新與改變技術的功能,亦有調節勞力分工擴張、加強組織內部關聯的作用,由於該等功能與作用對於生產力的提昇、就業機會的創造與貿易出口量的增加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它被視為現代生產系統中重要的部門。本研究首先以Gemmell產業成長理論探討各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的變遷,證明服務業已然成為現代生產系統中重要的部門;再以產業感應度(sensibility)、影響度(dispersion)分析生產者服務業的產業關聯,證明生產者服務業以服務生產部門為主;爾後再以組織理論(organization theory)中彈性生產(flexible production)及勞力分工(labor division)兩個向度分析生產者服務業的成長及原因,證實生產者服務業能自我創造就業及創新技術獲致成長。其後再以區位商數及成長商數交叉分析生產者服務業在台北都會區的成熟度,顯示台北縣生產者服務業呈顯著的成長然未具輸出性,成熟度較台北市弱,但因接收台北市的廠商而擴張。繼之假設生產者服務業於空間分布受到其所服務的產業影響而分布,利用兩產業間密度斜率(density gradient)的牽動關係分析生產者服務業在空間移動的現象,藉以瞭解我國在生產者服務業所應有的產業區位政策。所得的結論有二:其一,生產者服務業興製造業分布呈現互斥的情況。另外,生產者服務業與人口分布呈現移動一致的現象,亦即生產者服務業與人口的分布,呈互補性顯著的情形。最後以生產者服務業內的國際貿易業為例,分析其路網結構(network concept)後證明該業的集中與台北都會區通訊便利性及聚集經濟不可分。 /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and reformation skills, and the functions to regulate the extens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correlation. Since these functions are important for upgrading productivity, creating job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ing quantity of export, they are regarded as a vital sector of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Firs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make use of Gemmell's Theor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es. It shows that Services Sect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ector of the whole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Second,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se industrial sensbility and dispersion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It has proved that Service Sector is a major par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Third, this research employs two kinds of vector, such as flexible production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ivision of labor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factors of emerge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It has proved that Producer Services Inustries can bring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ills.   Fourth, this research uses Location Quotient and Growth Quotient to crossexamine the degree of maturity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in Taipei Urban District. It has shown that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in Taipei Hsian bears a distinct development but not in an output manner. The degree of maturity in Taipei Hsian is lesser than that of Taipei City. And Taipei Hsian can be expanded because of absorbing or attracting the holders of factories from Taipei City.   Fifth, this research assumes that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ar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es served by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By means of the linking and relations of density gradients among industries, the phenomenon spatial movement can be illustrated.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per industrial district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Two points of conclusion can be made: 1) there is a repulsion for distribu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2)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oncurrent movemen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and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t means that they have a distinct condition of mutual compenstaion.   Sixth, this research tries to make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n examp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to analyze the network concept and prove that there are no any separations among concentration of this Industry, convenience of communication in Taipei Urban District and aggregate economy.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