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功能及其運用之研究黃振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六章、十七節,計約十萬餘字,各章之要旨如次:
第一章:緒論 首在說明委員會的基本涵義,指出其一般特性和基本假定;次對委員會的各種類型作一闡述,藉供後列各章之參攷。
第二章:委員會的傳統與背景 旨在對委員會之傳統及其發展背景作一概述,以明其來龍去脈。
第三章:委員會的功能 首言委員會的功能,次言委員會的反功能,復次,委員會功能的整合。
第四章:委員會的運用 本章旨在析論委員會實際運用上所應攷慮諸因素:(一)團體的大小;(二)隱形的角色;(三)委員的特性;(四)主席的角色;(五)運用的時機與原則;(六)混合制的配備方法。最後並舉一個例說明之。
第五章:我國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檢討與建議 本章分就:(一)名實不符;(二)過多過濫;(三)溝通困難;(四)恩惠任用;(五)議而不決諸端,檢討我國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缺點,進而提出嘗試性建議。章末以總統府行政改革委員會作一個案分析。
第六章:委員會的未來 對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粗淺的看法,並指出「組織人」在激烈的環境變遷下,觀念上應何去何從的問題。
|
2 |
我國中央勞工行機關的發展倪素慎, NI, SU-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勞工佔人口數四分之一強,但中央勞工行政機關卻侷限於內政部勞工司,在人少
、經費少,業務量多情況之下,無法適時解決勞工問題。目政府宣佈解嚴以來,勞工
「自力救濟」的事件愈來愈多。勞資爭議事件也愈來愈烈。這些都需要強而有力的中
央勞工行機關來解決。當局將勞工司提升為勞工局決議之後,在各界不斷請願要求下
再由勞工局→勞工署→勞工委員會→勞工部。為何在短時內,中央勞工行政機關的轉
變會如此大?這可由我國所處內外社會環境來探討。再將每個階段中央勞工行政機關
的發展作有系統的探討,且針對其組織功能逐步分析研究。全文共五章七萬字,各章
要點如下:
第一章:諸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並闡述相關理論基礎,及關
於勞工行政概念釐清。
第二章:各國中央勞工行政機關的發展∼由美、英、日三個國家,其中央勞工行政機
關的發展情形為何,可為我國所借鏡的。
第三章:我國中央勞工行政機關的發展背景∼從內、外社會環境的因素及勞工問題性
質轉變來探討我國中央勞工行政機關為何在短時間內有如此大變化。
第四章:我國發展歷程∼我國中央勞工行政機關從大陸時期,遷台以後勞工司,勞工
局及勞工置建議,勞委會成立、勞工部決定,這一發展的情形。
第五章:檢討及建議∼先檢討勞工司與勞委員的缺失,再探討勞工部構想,說明成立
勞工部不一定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必須政、資、勞三方心態上也需調整方可。最後提
出建議。
|
3 |
行政機關實施再造工程之研究--美國「國家績效評估報告」的啟示莫永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4 |
行政機關生活資訊發布行為之研究湯偉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5 |
我國行政機關事務管理電腦化之研究段懿真, DUAN, Y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事務管理之產能對政府機關整體之服務品質有重大的影響,多年來我國行政機關事務
管理工作問題叢生,面對變遷、發展迅速的社會,要求行政機關革新、進步,首應落
實事務管理工作。電腦是資訊社會中最佳之管理輔助工具,欲改進事務管理,應先使
其“電腦化”,進而提高生產力、品質,從而改善陳年沉痾。
本文主要研究目前行政機關事務管理缺失之所在,及運用電腦科技所可能面對之問題
,並研究建立事務管理電腦化系統,以解決事務管理問題瓶頸,同時亦可供行政機關
事務管理現在或未來進行電腦化作業之參考。
文共分六章,其要旨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描述本研究之目的、範圍,主要探討之問題、研究現狀、研究方法、
以及分析架構。
第二章為事務管理電腦化之緣起,描述因傳統事務管理有缺失,而在資訊社會中以重
要性及未來趨勢言,惟有使用電腦才是改善其缺失之最佳途徑。
第三章為事務管理電腦化之功用,藉助電腦來輔助事務工作,可獲得生產力之提升、
作業流程缺失之改善、節省人力…等效益,有助於事務管理工作目標之達成。
第四章為事務管理電腦化系統之建立,就現行作業流程、方式加以分析、歸納,而建
立事務管理電腦化作業系統,依系統概要、系統範圍、系統功能、系統架構及系統效
益等分項敘述之。
第五章為事務管理電腦化之問題,分從經費、人機及管理等三個面向來討論其電腦化
所可能遭受之問題。
第六章為結論,最後進行檢討,並提出展望及建議。
|
6 |
我國行政機關建立公務人員申訴制度之研究林進盛, LIN, JI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政院俞院長於七十三年六月一日就任後,曾指示人事行政主管機關要以前瞻性的計
畫,開創性的作法與積極有效的行動,力求行政工作之再革新,並且要強化制度、提
高效率、端肅政風,以建立廉能的政府。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貫徹院長指示,乃於同
年先後兩度召開人事主管會報,設立中心議題,研討如何建立公務人員申訴制度。
筆者忝為人事人員之一份子,不宜藏拙,爰敢不揣愚昧固陋,師法野人獻曝之忱,謹
以我國行政機關如何建立公務人員申訴制度為研究主題,用特提出鄙見,以供主管機
關建制研究之參考。本文共分六章,約廿萬言。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計分三節,分別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
法與過程等逐一說明。
第二章申訴制度之緣起與功能:計分三節,分別就申訴之基本概念;申訴制度之緣起
;申訴制度之功能略述梗概,俾對此項制度之原理原則及其與實用得一初步的認識。
第三章美國與日本之公務員申訴制度:計分二節,分別介紹美國聯邦公務員和日本國
家公務員申訴制度之沿革、主要內涵及制度特點。
第四章我國公務人員權利救濟現況與檢討:計分四節,首先就特別權力關係之行政爭
訟、現行人事法規之權利救濟以及各機關訂頒之單行申訴規章分別予以剖析,最後則
對現行法制下公務人員權利救濟實況加以檢討。
第五章我國行政機關建立申訴制度之基本構想:計分四節,分別就申訴制度之建制需
要;建制目的;建制原則與內涵;建制程序等提出個人淺見。
第六章結論:探討本項制度之可行性與將來付諸實施後可能遭遇的困難及其應對措施
。
|
7 |
我國中央行政機關諮詢制度之研究曹中興, CHAO, ZHONG-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係以我國現行中央行政機關諮詢制度為研究對象,并參酌我國歷代及各國
諮詢制度之沿革發展運作情形,從結構與功能兩方面對現行諮詢制度作分析與檢討。
全文共一冊,分五章十九節,約十二萬餘言,各章要旨如次:
第一章緒論:首先在說明諮詢之需要及其意義,并對研究諮詢制度的理由略加闡述,
及指出本研究的範圍、架構、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沿革與發展:除探討嬗述我國歷代及現行諮詢制度的演進情形外,并兼論及各
國諮詢制度,相互比較以期對未來諮詢制度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第三章結構分析:對諮詢制度的組織類型、地位、成員角色及其運作等方面,分從靜
態與動態的觀點,加以探述。
第四章功能探討:分別探討諮詢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產生的負功能。
第五章檢討與建議:乃綜合各章的分析和討論,對我國現行諮詢制度的缺失加以檢討
,并提出嘗試性的建議,以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所助益。
|
8 |
行政機關運用非典型勞工之研究 / On the Utilization of Atypical Workers in Public Organization鄭淑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零年代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掀起了公部門改革的巨大漣漪,為了解決不斷成長的政府支出,各國政府多透過降低預算、調整政府組織與公務人力彈性化方式作為回應之道。以我國為例,早期雖以永業公務人員為主要人力,但為了避免用人經費的無限成長,並且回應接踵而至的人民期待與需求,所以開始運用其他各種臨時性人力,從最初的約聘僱人員,直到現在的臨時人員、承攬與勞動派遣等,這些非典型勞工的運用,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除了對人力運用與人事管理產生變化,甚至,對於所進用的非典型勞工本身,由於各種人員權益間的差異,以及部分人員缺乏法制保障的問題,使得行政機關運用非典型勞工時多遭詬病。本研究從行政機關運用非典型勞工的原因,探究行政機關運用非典型勞工,對行政機關與勞工所造成的問題與影響,最後再以政府人力運用、管理角度為主軸,以期能與非典型勞工權益維護取得平衡,並希望提出建言及未來因應方向。
|
9 |
建立我國行政機關職務普查制度之研究-從員額管制角度探討 / The Research of Establishing Position Census System in the R.O. C.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甘雯, Ka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健全組織,精簡員額,使職務編制合理,以達成機關目標,不只為人事行政之鵠的,亦為政府多年來的一貫政策。是以,組織職務如何根據機關特性及業務繁簡作適當的配置,並隨著客觀環境的變遷發展,經透過職務普查制度之實施,適時作機動調整適應,以達組織職務配置合理化之理想,為民眾提供最好服務,係為亟待研究檢討之課題。
本研究所稱的「職務普查制度」(Position Survey System),其研究範圍主要係由員額管制角度加以探討--即指因應內外在環境變遷,並參酌機關目標及任務,透過一套標準化的評量技術,對機關內全部職務的職掌、工作項目、工作量與其人力運用等情形,均予客觀而理性之評估後,從而發現缺失,進而提出具體職務調整的改進辦法,以謀求機關人力合理調配運用。
另就系統研究途徑--即視行政機關組織只是整個社會系統內之一個次級系統,設定組織結構設計與職務普查措施,必受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及生態等環境因素之影響,及心理研究途徑著重該制度執行者的意向問題,以二者作為選擇問題及資料的準則,期能增加解釋現象的狀況,有助問題的解決;亦透過文獻研究法、實地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蒐集資料作為研究參者。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計二十五五節。各章節安排之目的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計有四節,分別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另將本文的三個主要概念:行政機關、職務普查及制度加以界定;然後說明研究範圍;並敘述本文的研究方法與限制;最後再建構本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計五節,透過「巨視」(macro)觀點來探討職務普查組織設計層面理論基礎,並就組織如何因應環境變遷的「情境面」(situation side)、以整體組織結構外貌為主的「結構面」(structure side)、及在既定機關組織結構中,其成員如何實際運作為主的「過程面」(process side)等三個要素加以探討,並參酌其重點列入職務普查制度實施之範圍,以資肆應。
第三章計三節,首先係透過「微視」(micro)觀點來探討職務普查員額配置層面理論,其涵蓋範疇包括工作分析、職務設置、機關的人力規劃和用人標準等理論;另參酌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外國政府行政機關員額管理精神及措施,以為借鏡。
第四章是實證狀況分析,計四節,主要在分析討論分類職位普 (抽)查措施之沿革、實施情形及其檢討;另借重組織員額評鑑(行政院)及職位普查 (內政部)之經驗;並就其三者之實施缺失,提出批判性之看法,以作為改進之參考。
第五章計六節,是實施職務普查所面臨問題與現象的分析,首先釐清建立職務普查制度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為該制度執行的步驟為何;另一方面為該制度有無一套具體可行的辦法。並透過愛德華三世(George C. Edward III)之政策執行力模式所論之「溝通」、「資源」、「執行者意向」、「機關結構」四種主要變數;及筆者結合前述組織設計與人事管理等理論而成之「理想化政策」等面向來探討職務普查工作執行應注意面臨之問題。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有三節。第一節為結論,亦即研究之心得及發現。有關研究發現略述如下:
一、職務普查結果與組織設計具不可分割性。
二、工作分析等理論為職務設置之基礎。
三、外國員額管理措施確值職務普查辦理之借鏡。
第二、三節為建議,亦即對策的提出。係針對上述問題,嘗試結合有關公共政策及人事管理等理論;另參酌外國行政機關員額管理制度之精神及方法;借重分類職位普(抽)查措施、行政院組織員額評鑑及內政部職位普查之經驗,提出改進建議,並嘗試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案,俾供有司者參者。
|
10 |
行政機關效能評量之理論建構呂育誠, LU,Y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是人類活動有意識協調之系統,因此如何引導組織正確順利的運作,一直是組織研究者之中心問題。
早期學者認為效率原則,即以最低成本獲致最大產出是組織運作最高準則。然而隨著組織日趨開放以及時代環境之變遷,如何在效率原則外使組織更能回應內外環境要求,或是取得成長、生存的能力等問題逐漸受到學者重視。而這些問題的綜合就是組織效能(Effectiveness) 問題。
效能觀念雖然普遍受到肯定,但效能所指為何?性質為何?學者各根據不同理論背景而產生許多不同界定,連帶的,對於人們如何判斷某一組織是否具有效能,即效能評量方法,亦有互異的取向與重心。
對於行政機關而言,效能雖然呈現上述狀況,但卻仍具有特殊之意義,由於自六○年代開始的一連串新公共行政運動中,行政機關不僅被要求符合「廉」的原則,更要具備「能」的潛力;除了不浪費公帑,更要用之所當用。這些問題都是組織效能研究的重大論題。
本論文基於上述背景,嘗試找出一套適合行政機關組織範圍之效能評量方法。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敘述本文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與全文架構,並釐清效能與相關名詞的意義。第二章則將學者各種效能概念加以比較,並據以說明效能具備之特性與重要程度。第三章則針對行政機關所處之環境,分別自系統各面向討論其與效能之關係,並在章末提出本文對行政機關之效能定義。第四章自三種途徑討論現有之效能評量方式並分別評論其中優劣。第五章是承接三、四章之討論,審視在行政機關特有環境下進行效能評量可能須加以考慮之因素,這些因素並在第六章中加以整合,以形成本文嘗試性的理論假定。第七章則對全文作一回顧與展望。
本文希望藉由連貫的討論與分析,一方面能協助行政機關脫離效能概念混淆的困擾,另一方面亦提供機關更適當、可行之效能評量方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2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