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 2004 ~ 2006 / 從韓國電影市場解析台灣現況

游士賢, Yu, Shih-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原名是「台灣電影產業的競爭策略2004~2006」,訂定時限是因為在三年內實施,可能會有效,超過時限就不敢奢言了。最後更名為「台灣電影產業的生存策略2004~2006」,把「競爭」(Competitive) 改成「生存」(Survival) 的理由是因為台灣電影根本沒有國際競爭的條件。從1998年進入WTO談判,台灣全面棄守電影產業之後,現在提出來的任何方案幾乎都只能勉強求生存。副標題的原名是「從韓國和中國大陸電影市場解析台灣電影產業現況」,因為對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動態難以掌握和取得原始資料的困難,故更正副標題為「從韓國電影市場解析台灣現況」。 本研究在結構上分為幾個部分: 首先是台灣電影相關研究的整理,對過去近三十年有關台灣電影研究之文獻與發展作一釐清,並且將電影產業相關之研究匯整制表,除了勾勒出有關台灣電影產業主題研究之脈動外,也希望避免未來有太多研究人才耗用在相同的題目上。因為在台灣國產電影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相關電影產業研究的數量卻反向的大幅增加,顯示有太多對電影有興趣的人找不到適當的事情做。 其次是韓國電影產業近年的崛起,從1998年韓國電影工業復興以來,政府的幾項重要決策和民間群策群力的表現,讓韓國取代香港成為亞洲成長最快的商業電影重鎮。另外是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和從2000年開始,台灣的電視「偶像劇」蓬勃發展:外銷亞洲,並快速且大量吸納電影人才的現象,對照台灣電影業的頹圮,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於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本研究只簡述1895年台灣有電影以來到1980年的簡史,因為重點在於八O年代以後的發展,特別是針對1983年開始的「台灣新電影」至今對國片的影響;以及目前亞洲電影市場的現況、和根據市場情報,以迴歸分析和預測模型來作2004年以後未來三年的台灣電影市場預測。 電影產業的重要性 (包括在文化上、經濟上),前人已有相當多的論述,因此這篇論文想探討的問題主要是在政府政策上、以及產業策略上,台灣電影能夠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法。政府政策上,包括:現行「國片輔導金」發放標準的檢討、國片票房獎勵辦法、「國片」認定標準修正、企業投資抵稅方案、「國片」專映戲院……等方案;以及產業策略方面,與中國大陸合資開拓新市場的可能性、援引台灣「偶像劇」的行銷通路發展亞洲區域市場、引進好萊塢資金的幾種模式……等等。這些可行方案的研究,目的在於從市場現況研判當中,找到確實可行的方法。其適用有效的時間應該在三年以內,也就是說,2004年如果實施這些方案的話,到2006年應該就會看到效果。因為超過三年以上,亞洲市場的變化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影響只會加劇,不會減少。 另外,本研究以「全球化」和「都會化」作為台灣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的結論。在實際的作為上,台灣電影圈從政府、產業界、創作者和工作者,都必須撇開枝枝節節的內部爭鬥,平心靜氣的看清楚國際潮流的無情和現實。「全球化」和「都會化」的內容,才是台灣電影工作者、甚至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有機會走向亞洲的生存之道。絕對不是現在眾口鑠金的「本土化」、或綠色思維的「在地化」,能夠讓內容產業工作者有機會在亞洲立足。 具體一點的說明「全球化」和「都會化」的意函。從內容產業、或創意產業的角度分析,以「全球化」和「都會化」為指標,在亞洲排名的先後順序分別是:東京、漢城、香港、台北、上海或北京。這一點可以從觀察電影、偶像劇、甚至音樂……等文化內容商品的出口流向得到證明。拍攝上海、北京的都會上班族故事,這樣的內容拿到前面四個地區放映不會有票房;相反的,東京偶像劇拿到後面四個地區播放,沒有任何人敢質疑它的現代感,韓國偶像到中國大陸、香港或台灣完全可以暢行無阻。這也非常具體的解釋了,為什麼台灣的「流星花園」、「幾米」、「周杰倫」、「張惠妹」、甚至「王文華」……等流行現象可以行銷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而同一時期的《鐵獅玉玲瓏》、《台灣霹靂火》、《流氓教授》、《鄭成功》、甚至「明華園」……只能夠在台灣行銷,市場也只有台灣,最多不會超過福建、廣東。 如果捨此而就佊,還是強調「本土化」的話,那麼台灣未來面臨競爭的對手就不會是東京、漢城、香港、上海和北京;而是杭州、長沙、成都、青島、瀋陽、安徽和新疆……;更悲慘的話,會是曼谷、河內和新加坡。 其他所有本研究所討論的,都只是技術問題而已。
2

高雄市 埕區都市更新可行性分析之研究

謝俊傑, XIE,JU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雄市 埕區曾長期據有中心商業區之地位,然近年來本區的商業機能大幅衰退沒落 ,新近崛起的商業地帶迅速取得優勢,以致本區的商業地位日益滑落;但在面對高雄 市朝向都會化發展的趨勢中,許多規畫報告和法定計畫卻仍冀望本區扮演中心性商業 機能,漠視本區內有衰退外有強大競爭的雙重壓力,且對本區之未來發展亦缺乏具體 對策,此種規畫與現實有所歧異的矛盾必須加以修正,又為挽救本區之機能免於頹敗 之命運,則本區需要一套完整的復甦計畫,於是引發了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希望能對 埕區之更新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 本論文先檢討各階層法定計畫的內涵,以知曉本區之定位;透過現況發展資料之分析 並配合問卷調查以瞭解本區之特性;再由都會區之整體觀點對本區未來發展潛力進行 評估,綜合歸納出本區衰退的原因,並掌握本區實施更新將面臨的課題。而後根據“ 機能置換”的更新理論,以“強化土地使用強度”、“改善土地利用效益”為更新之 基本原則,期望在不損傷現有商業機能之前提下,加強本區其他都市機能活動,尤其 是住宅機能之重整,以建立高品質住宅區域,促使本區經由機能之更新轉換,避免沒 落之命運。 本論文共計六章,主要分為理論回顧、實證研究和更新規畫三部分,玆分述如下: ※第壹章為緒論,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界定研究範圍、內容,說明研究方法和程序 。 ※第貳章對更新理論作回顧檢討,含更新之意義與內涵,實施之型態與方式,並討論 更新方式之選擇。 ※第參章進入實證研究之部分,先自 埕區之沿革探討其變遷過程,後檢討各法定計 畫之規畫內容,以明確掌握本區在都市發展歷程中所扮演之角色;再根據現況資料, 對本區人口、產業經濟活動、土地使用、居住環境等發展現況加以分析。 ※第肆章則以整體性觀點對 埕區之未來進行評估,在這一章中以高雄市的發展趨勢 、現代化產業之傾向、土地利用效益和本市各商業中心競爭力之分析為主要內容,藉 以評估本區機能之發展途徑,由此而掌握本區的特性和課題。 ※第伍章進行更新之規畫,首先藉前途二章之分析對本區之更新提出基本構想,在參 考本區重大公共投資活動的影響程序後,擬定本區初步的更新內容,再依據理論和實 際狀況擇定恰當的更新方式,而後進行可行性分析。 ※第陸章提出本論文之結論和建議事項。

Page generated in 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