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族群音樂與認同 以花蓮高寮部落阿美族為例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音樂到底為我們記憶了什麼?音樂又如何的顯示認同的意義?」 是本篇重要探討以及論述的核心概念。 研究對象takoliyaw,即是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部落。論文的起點從一個阿美族的部落為主,探究部落裡的阿美族人音樂與認同之間的關係,並試著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為主體,理解這群人如何歷經政權、宗教、環境的強勢與長期主導之下,仍持續扮演著記憶的核心與族群認同的一種標誌,族人也不斷能透過歌謠傳唱的方式來進行歷史的建構、維持其族群辨識範圍與邊界,其過程不斷影響內部整合與族群意識的凝聚。 而這個行動包括積極地重新恢復傳統上的部落祭典;以及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透過生活中的各項聚會模式來進行;如此,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才能在生活當中的各項活動系統內擁有一體感與歸屬感,並宣稱自己與別的部落或族群所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制度。筆者不斷在論文中論述的問題是,這群阿美族人從聚會活動中,如何地建構或重組過去的歷史,形塑集體記憶,同時在遺忘一些舊記憶之後也建立出新的記憶共同體。而這種「集體歷史記憶」(collective momory)與「結構性的健忘」(stuctural amnesia)的過程反映了族群的變遷狀態。循著這個概念,當研究高寮阿美族人共同創造歷史成了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時,應付現實環境的變遷時,集體的創造或溯源共同記憶,經常也是形成認同的重要過程。 這是一個從音樂看見歷史;也是一個從音樂建構歷史的研究。從takoliyaw’ay a pangcah(高寮的阿美族人)音樂的傳唱、記載與行動記述了高寮的部落歷史、生活變遷、祭典的復振;進而看見自我認同及族群界線的討論。「作為認同建構的有效語言,音樂在此可視為一種過程。透過研究的各種現象例子,我們將觀察音樂如何積極地參與各種不同層次認同(如:性別的、民族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之建構。音樂與權力之間相關性的問題,經常與認同問題緊密地結合。這仍是相當吸引著我且相當有價值的一種面向與發展,啟發了我許多的反省與思考;將音樂看作一種社會活動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手段與工具;藉由對音樂活動的考察,瞭解阿美族人如何透過音樂來達成不同層次的認同。 音樂除了可以記憶過去也可以反映持續發生變動的過程,同時也紀錄了自身認同持續的改變與適應。這樣的紀錄是當我們無法從文字的載述中尋求的時候,它早就已記取的部分,並作為族群認同重要的基礎與延續的依據。此外,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集體的認同上,也是透過傳唱之中的內聚力得到了驗證。儘管是族人在社會上或是生活上的處境為何,是因為透過歌唱的場景將共同體的概念注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這樣的場景中,並不只是僅僅只是一種慰藉,而是每一個參與者用音樂的記憶來對自身文化的一種體認與追尋。 takuliyaw部落歷經時間、空間的改變,自教會進入、人口外流、漸漸又受到本土意識的重視、復振豐年祭等等。在這之間,音樂始終扮演著族人共生的關係,對於民族、社會、文化的認同也表現在音樂之中。成員間的凝聚力,是靠著日常生活的密集互動,更清楚的說,應是藉由音樂聚會的活動中從傳達共同的語言、文化,而建立出成員間的關係。使用這樣的傳唱機制,是一種具體在時間、空間轉換過程中,表現出族群內部主動性建構的主體意識。 因此,在形塑、凝聚族群、部落的集體認同上,族群文化的價值與規範是透過ilisin的展演而進行的,並且希望透過文化活動再度將部落的集體認同凝聚起來,於是在場內的所共有的規範制度,都可以說是一個在參與者與另一個參與者的彼此溝通、確認的場域,在每一段音樂的展演中就是一個連結的過程。同時,音樂當中所表現出的即是“部落一體”所代表的凝聚意含,因而年齡階級組織與老人權威在此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族群文化的持續力。這樣認同所產生的共識,是一個共同營造的關係,而且是一種較能展現族人自主性的方式。從音樂活動中很容易讓參與者勾起許多共同的回憶、對於生命的相似感受,甚至激起集體性的認同,如同認同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族群、自身所處的位置、應該如何與他人之間形成共同的力量等等。這樣凝聚出來的集體認同,同時也是在一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下所產生的,所以在場景裡的集體認同不僅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的,在面對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音樂傳唱中營造的集體認同更能夠成為族人面對社會的力量。 音樂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媒介,作為族群內部不斷自我認同自我累積的一種文化傳承,這樣的力量成為族人主動凝聚彼此的關鍵基礎,作為更為有力、準確的切入點與施力點。音樂與族群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關係,是一種認同過程所形成的產物,而對於音樂中所隱藏的記憶、或者是意識,更是難以抹滅的,儘管社會變遷,在族人心中,這些音樂扣連著的,依然是當年的情景、情境與共同的期盼。音樂過程中所被訂定的規範來達到彼此間認同上的意義,我們可以說幾乎就是連結「過去」與「現在」可以將部落族人緊密結合的一種方式,並且產生共同的行動,建立一個共同理想的認同途徑。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