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1
  • Tagged with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早期墨家的道德心理學. / Early Mohist moral psychology / Zao qi Mo jia de dao de xin li xue.

January 2008 (has links)
李國威. / "2008年11月". / "2008 nian 11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64-168).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 Guowei. / 摘要 --- p.3 / Abstract --- p.3 / 導論 --- p.8 / Chapter 甲、 --- 寫作背景 --- p.8 / Chapter 乙、 --- 論旨細節 --- p.12 / Chapter 丙、 --- 論文佈局 --- p.19 / Chapter 甲部: --- 早期墨家的人性論 --- p.21 / Chapter 甲、 --- 要旨回顧 --- p.21 / Chapter 乙、 --- 理路鋪陳 --- p.21 / Chapter 一、 --- 墨家如無人性論所弓丨發的問題 --- p.22 / Chapter 二、 --- 「自利假說」如爲真所弓丨發的問題 --- p.23 / Chapter 三、 --- 「先前性向說」如爲真所弓丨發的問題 --- p.23 / Chapter 第一章: --- 墨家無人性論? --- p.26 / Chapter 甲、 --- 徐氏的觀點;「人性」的歧義 --- p.26 / Chapter 乙、 --- 蔡氏的觀點;「根據」的歧義 --- p.28 / Chapter 丙、 --- 萬氏的觀點;斷言的轉變 --- p.30 / Chapter 一、 --- 「人性」意義的釐清 --- p.31 / Chapter 二、 --- 萬氏斷言的漏洞 --- p.32 / Chapter 三、 --- 斷言內涵的轉變 --- p.34 / Chapter 四、 --- 人類道德性向的性質 --- p.35 / Chapter 五、 --- 道德性向的作用 --- p.39 / Chapter 六、 --- 道德性向的補充:道德客觀主義的傾向 --- p.40 / Chapter 七、 --- 其他性向的作用 --- p.46 / Chapter 八、 --- 反駁萬氏斷言的破壞性論果 --- p.47 / Chapter 九、 --- 德福一致的世界觀 --- p.48 / Chapter 十、 --- 各種性向在社會轉變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 p.50 / Chapter 丁、 --- 結語:可塑性的限制及必要 --- p.51 / Chapter 第二章: --- 墨家認爲自利是人類主要的推動力來源? --- p.53 / Chapter 甲、 --- 「自利假說」的內涵 --- p.53 / Chapter 乙、 --- 「自利假說」的證據之一:早期墨家的政治理論 --- p.54 / Chapter 一、 --- 「自利假說」於此不能成立的表面理由 --- p.55 / Chapter 二、 --- 「以利訓義」的還原主義式退守方法及其限制 --- p.56 / Chapter 三、 --- 對於方氏第一道問題的回應 --- p.58 / Chapter 四、 --- 對於方氏第二道問題的回應 --- p.63 / Chapter 丙、 --- 「自利假說」的證據之二 :「兼愛」「難而不可」的回應 --- p.64 / Chapter 一、 --- 「難而不可」的反駁之內容回顧及解說 --- p.64 / Chapter 二、 --- 「自利假說」在上述四項斷言中的位置 --- p.66 / Chapter 三、 --- 「難而不可」之論的核心 --- p.67 / Chapter 四、 --- 小結 --- p.70 / Chapter 丁、 --- 「自利假說」的證據之三:「託友論證」 --- p.72 / Chapter 一、 --- 「託友論證」的回顧 --- p.72 / Chapter 二、 --- 「託友論證」的要旨 --- p.73 / Chapter 三、 --- 「託友論證」的效力 --- p.74 / Chapter 四、 --- 「自利假說」以外的詮釋選項 --- p.75 / Chapter 戊、 --- 結語:「自利」在《墨子》中的地位 --- p.75 / Chapter 第三章: --- 墨子不相信人類共有一些先前的性向用以實踐「兼愛」? --- p.77 / Chapter 甲、 --- 「先前性向說」的論據 --- p.77 / Chapter 一、 --- 反面證據 --- p.77 / Chapter 二、 --- 正面證據 --- p.78 / Chapter 乙、 --- 對於「先前性向說」的論據之反駁 --- p.78 / Chapter 一、 --- 「自利」這種先前性向的作用 --- p.78 / Chapter 二、 --- 先前已有的道德性向之作用 --- p.79 / Chapter 三、 --- 正面證據中最後兩點的比喻之解說 --- p.82 / Chapter 四、 --- 「親疏有序」的情感性向與「兼愛」的實踐 --- p.83 / Chapter 丙、 --- 「先前性向說」所構成的問題之癥結所在 --- p.84 / Chapter 一、 --- 基於心理狀態不同的行爲區分 --- p.85 / Chapter 二、 --- 兼愛」實踐的歸類及當中蘊含的問題 --- p.85 / Chapter 丁、 --- 各家對於「兼愛」的詮釋 --- p.86 / Chapter 戊、 --- 「先前性向說」所構成的破壞力 --- p.88 / Chapter 一、 --- 由自利性向所發動的「兼愛」所蘊含的問題 --- p.89 / Chapter 二、 --- 由道德性向所發動的「兼愛」所蕴含的問題 --- p.90 / Chapter 三、 --- 對於上述問題的可能回應及由此弓丨伸的後果 --- p.91 / Chapter 己、 --- 回應的第一步:「兼愛」的本義 --- p.92 / Chapter 一、 --- 「兼愛」的新詮釋 --- p.92 / Chapter 二、 --- 與新詮釋相左的文句所構成的問題 --- p.93 / Chapter 三、 --- 以上問題的回應 --- p.94 / Chapter 四、 --- 節約風¯‘ة與新詮釋之間的張力 --- p.95 / Chapter 五、 --- 「孝子」之義與「孝子」之事 --- p.97 / Chapter 六、 --- 「託友論證」與新詮釋之間的張力 --- p.101 / Chapter 七、 --- 「朋友」之義與「朋友」之事 --- p.101 / Chapter 八、 --- 家庭在「兼愛」的實踐當中所處的地位 --- p.103 / Chapter 九、 --- 與新詮釋相左的文句之新解:一種思考模式 --- p.104 / Chapter 十、 --- 「兼愛」與情感的關係 --- p.105 / Chapter 十一、 --- 「交相利」的意義 --- p.108 / Chapter 庚、 --- 回應的第二步:道德判斷、行爲與動機三者的關係 --- p.109 / Chapter 一、 --- 早期墨家所謂的道德欲求之性質 --- p.110 / Chapter 二、 --- 從倪氏思路發展下來的攻擊所要面對的兩難 --- p.111 / Chapter 三、 --- 對倪式攻擊所作的修補 --- p.113 / Chapter 四、 --- 可能回應之一:推翻上文的詮釋 --- p.114 / Chapter 五、 --- 可能回應之二:採取道德判斷的「非認知主義」 --- p.115 / Chapter 六、 --- 可能回應之三:承認「反休謨主義」 --- p.117 / Chapter 七、 --- 支持「反休謨主義」的理據 --- p.118 / Chapter 八、 --- 早期墨家對於道德判斷、行爲及動機關係的立場 --- p.119 / Chapter 辛、 --- 回應的第三步:關於工夫的觀點 --- p.120 / Chapter 一、 --- 餘下的兩點問題 --- p.121 / Chapter 二、 --- 對於第一點的回應:情感性向的調度 --- p.121 / Chapter 三、 --- 對於第二點的回應:「依法練習」的重要性 --- p.122 / Chapter 壬、 --- 結語:「一本」與「二本」 --- p.126 / Chapter 乙部: --- 早期墨家的工夫論 --- p.129 / Chapter 甲、 --- 「工夫」意義的限定 --- p.129 / Chapter 乙、 --- 背景淺介 --- p.130 / Chapter 第四章: --- 早期墨家所提倡之工夫的性質及內容 --- p.131 / Chapter 甲、 --- 外在型工夫的推動效力 --- p.131 / Chapter 一、 --- 傳統的觀點 --- p.131 / Chapter 二、 --- 支持外在型工夫具有推動效力的理由 --- p.132 / Chapter 乙、 --- 外在型工夫的道德價値 --- p.134 / Chapter 一、 --- 傳統的觀點 --- p.134 / Chapter 二、 --- 支持外在型工夫具有道德價値的理由 --- p.135 / Chapter 丙、 --- 早期墨家所建議的工夫之一 :「賞罰毀譽」 --- p.138 / Chapter 一、 --- 「賞罰毀譽」在早期墨家工夫論中的位置及作用 --- p.140 / Chapter 二、 --- 節約風¯‘ة對「賞罰毀譽」所構成的問題 --- p.141 / Chapter 丁、 --- 早期墨家所建議的工夫之二 :「¯‘ة同制度」 --- p.144 / Chapter 一、 --- 「¯‘ة同制度」的新詮釋 --- p.147 / Chapter 二、 --- 「集體學習」可能潛在的問題 --- p.149 / Chapter 三、 --- 「¯‘ة同制度」的具體操作 --- p.152 / Chapter 四、 --- 「¯‘ة同制度」對於人類性向的影響 --- p.153 / Chapter 五、 --- 人民在「¯‘ة同制度」中所起的作用 --- p.155 / Chapter 六、 --- 小結 --- p.156 / Chapter 戊、 --- 結語:終極「法儀」所可能弓丨伸的問題 --- p.157 / 結論 --- p.159 / Chapter 甲、 --- 人性論、工夫論及規範理論的關係 --- p.159 / Chapter 乙、 --- 「合理性」的意義 --- p.160 / Chapter 丙、 --- 早期墨家的人性論、工夫論及主要規範的槪要回顧 --- p.161 / Chapter 丁、 --- 三道假然句式的真確性 --- p.162 / 附錄 / 參考文獻目錄 --- p.164 / 外文著作之學者的中外文姓名對照表 --- p.167 / 鳴謝 --- p.168
2

The impact of automatic and deliberative processing on ingroup-outgroup biases in moral judgments.

Usoof, Ramila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La moralité des autres: déterminants symboliques et matériels du jugement moral et des attitudes dans le conflit intergroupe / Symbolic and material determinants of moral judgment and attitudes in intergroup conflict

Mercy, Aurelie 06 October 2012 (has links)
Déterminants symboliques et matériels du jugement moral dans le conflit intergroupe<p><p>Les causes du conflit intergroupe sont habituellement envisagées selon deux axes. Selon le premier axe, matériel, le conflit serait causé par une incompatibilité entre les groupes dans leur poursuite d’intérêts liés à des ressources (Sherif & Sherif, 1969 ;Bobo, 1988). Selon une seconde approche, symbolique, le conflit naîtrait de préoccupations identitaires (Tajfel & Turner, 1986). Cette dissertation évalue l’hypothèse selon laquelle ces deux axes sont tous deux sous-tendus par une dimension morale. En effet, les préoccupations matérielles et identitaires influenceraient le jugement moral des membres de l’exogroupe et des membres de l’endogroupe. Ce jugement, à son tour, déterminerait les attitudes intergroupes (Leach, Ellemers, & Barreto, 2007 ;Ginger-Sorolla, 2012). <p>Nous mettons cette hypothèse générale à l’épreuve à travers six études. Les deux premières études investiguent l’influence des principes moraux et des émotions morales sur les attitudes intergroupes dans le cadre du conflit linguistique belge. Ce conflit actuel, opposant Flamands et Francophones, comprend des composantes tant matérielles que symboliques. Ensuite, nous proposons une analyse spécifique des jugements moraux intervenant dans le cadre de conflits essentiellement symboliques. À travers deux études, nous étudions le lien entre identité sociale et jugement moral. La première identifie les déterminants des prises de positions, par des personnes non impliquées dans le conflit israélo-palestinien, en faveur de l’une ou l’autre des deux parties. La seconde étudie la dimension morale des représentations, émotions et attitudes concernant la collaboration en Belgique dur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Enfin, les deux dernières études investiguent les jugements moraux intergroupes liés à la dimension matérielle du conflit. À travers deux études expérimentales, l’une en situation réelle, l’autre basée sur des scénarios fictifs, nous étudions dans quelle mesure une répartition (égale ou inégale) de ressources peut influencer les jugements moraux, et déterminer, à travers ceux-ci, les attitudes envers les groupes concernés.<p>Pour conclure, nous discutons de la notion même de jugement moral appliquée aux relations intergroupes, en proposant une modélisation hiérarchisée des notions morales le sous-tendant. <p><p> / Doctorat en Sciences Psychologiques et de l'éducation / info:eu-repo/semantics/nonPublished

Page generated in 0.09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