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論「心」朱熹哲學中的地位與發展 /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in Chu Hsi's philosophy

無論從思想史或哲學觀點的進路研究宋明儒學的發展,愈深入研究,諸多線索無不顯示並指向於「心」這一重要概念。從最初「周孔」、「孔顏」至「孔孟」並稱,表明孔子由一位傳經承繼者,轉變成儒學成德之教的始者;另一方面,《孟子》的地位獲得擢昇,孟子乃是先秦儒學中首先確立心性的哲學課題,隨後在宋明儒學中視為正統,反之,荀子則被視為是別宗,但其在卻朱子思想卻扮演一重要地位。對於先秦儒學的理解有助於闡明宋明儒學內部各種不同型態的義理規模,通過孔孟之後的理學家,特別是朱子對心的詮釋,是一窺宋明儒學發展的適切入手處。

這不是意指瞭解某位理學家的哲學思想,單單掌握「心」的意義便可足夠,此「心」是指包含心及其相關概念的心性論研究,乃是宋明儒學整體的血脈精髓。勞思光先生曾經詳盡剖析「天道觀」、「本性觀」、「心性論」三者的理論效力與距孔孟原旨之遠近,這大體是無誤的。只是如果依據理論效力而判斷各家的隸屬層次和高低,這是未能深入了解宋明儒學的內部精神。借程子「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一語之衍義,心才是使天道性命貫通之落實處,性必須仰賴於心,才能明捱展現出理學中既內在又超越的特點。但若是祇言心性,缺少諸儒對天道觀、本性論的擴充,宋明理學便不可謂臻向完備圓滿。欠缺天道,性命亦無貫通的可能性。是故,正是那些致力於天道觀、本性論的儒者,擴充並豐富了聖學的不同面貌與多元性。

本文便是要進入理學家內部的思想剖析以展現此觀點,本文擇取一些有代表性儒者的立場,呈顯出「心」在不同儒者的哲學理論中之意指和地位,以及思想之間的過渡與轉變。本文主要透過哲學分析和思想史的互相參照與應用,並依據此領域中諸多當代重要學者如牟宗三、劉述先、勞思光、金春峰等人的觀點,加以進一步發展或改造,兼顧哲學和思想史的脈絡,期盼能建立一條通貫宋明儒學的線索、合理且無悖於史實的看法。我將集中討論於影響朱子思想的先秦諸子及北宋儒者,再進入朱子思想內部,最後連結到王陽明。要理解這些變化的發生,就必須把握心性之學這個通貫宋明儒學的線索,這是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154010
Creators黃聖傑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