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夜店空間的社會生產:以信義計畫區為例

本文從台灣在地歷史經驗切入進行耙梳,首先試圖釐清當代台灣本地所謂的「夜店」文化邊界。進一步的,以信義計畫區為例,我將把夜店放進全球消費社會脈絡當中檢視,援引Lefebvre的空間分析架構,分別從從物質與符號生產過程面向,對夜店內外的地景進行考察;同時也從消費者的空間感知層次,以消費者在其空間內部的身體姿態為分析對象,藉以從Lefebvre所提出的空間三元架構,分別說明並統整台灣本地夜店的空間生產過程。
研究發現,自九〇年代以降,循著「亞太金融中心」的發展邏輯,信義計畫區被刻意發展為全球節點,其地景型構乃是一種專屬於中產階級之消費殿堂的刻意打造;輔之以晚近台北市文化政策的施為轉折,在消費社會的脈絡當中,地景型構與政策施行等來自於政治力量的具體社會實踐,成為信義計畫區中的夜店提供節慶式享樂活動的基礎。
而在信義計畫區的夜店當中,就音樂部分而言,其所提供的主流音樂品味至今電音與嘻哈並陳,乃是歷史推演的結果,夜店DJ藉由音樂的播放培養了消費者的次文化音樂資本,對消費者來說,其音樂知識的累積也多僅在此一空間內進行,離開夜店之後則未必會提昇自己相關的音樂素養。

在夜店空間的視覺呈現方面,其透過通道的安排、酒精飲料的販賣,以及其整體裝潢風格所欲型塑的不同於日常生活想像的非日常性,作為遮掩其理性空間安排的表徵,實際上,為避免在此一空間發生過度失序的行為,除了服務生之外,夜店空間內尚有安管人員與監視器的配置,防止諸如性、暴力、偷竊,即使用禁藥等等逾越行為,目的在於維繫消費者在消費過程當中的安全,同時也創立並維護店家的聲譽。而對消費者來說,其多順從信義計畫區夜店的空間要求,以企圖在高級豪華的信義計畫區夜店空間當中,扮演一個稱職合宜的消費者。
就此而言,透過其內部空間的理性安置與空間氛圍的刻意型塑,夜店空間乃是一個由政經力量及消費者共構之專業化娛樂休閒場域,從而失去了Lefebve所希冀的成為嘉年華式差異地點的潛能。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451018
Creators劉倚帆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