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

文學觀念的發展,每一個朝代皆有他的特色。在北宋,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法與理等觀念以外,「平淡」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觀念。這篇論文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平淡」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觀念?它的產生背景如何?它的發展過程又如何?在當時的一些文壇領袖,他們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像這樣的安排,希望對「平淡」這一觀念,能夠獲得一個清楚而全面的了解。
北宋開國以后,「平淡」觀念并不是立刻便出現,它足足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后,才被大家所熟悉和定型下來。宋初的白體詩人是屬於第一階段,他們在文學上學習白居易的風格,以平易的手法創作詩文,然而,平易的風格容易造成淺陋和缺乏余味。所以,白體詩人的主張,至后來便被西昆體的華麗與含蓄所取代,這是「平淡」觀念的第二個階段,而西昆體的缺點,正在於它的過份華麗與含蓄上,所以,兩者都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創作理想。而經過了這兩個階段以后,積累了其中的優點與揚棄不必要的
缺點,一種經過反省和修正的觀念正蘊釀而生。梅堯臣首次提出「平淡」一詞,正好為這種新觀念加以命名。到了蘇軾,更以「平淡」為「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為大家所接受,并一直相沿下來,這是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宋人又加入了重意、重韻、反俗和重拙輕巧的喜好,支持了「平淡」的發展。經過蘇軾以后,到了黃庭堅更加入了法、讀書和修養,并橫向伸入藝術中,影響文人畫的發展,這種情形,是在「平淡」觀念被蘇軾定型下來以后,再進一步的深化。而「平淡」觀念,到了以蘇軾為首的元祐文人身上,是發展到最高峰。總結一句,「平淡」觀念有六種含意:質樸、含蓄、鍛煉、自然、真切與余味。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761
Creators蕭淳鏵, Xiao, Chun-Hua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