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台灣紡織業的外移與轉型論國家角色

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是台灣紡織業在外移與轉型的過程中,國家機關所扮演的角色,並探究在過去與現在不同的階段中國家的角色是否有所變化,研究範圍是台灣的上市紡織公司。而本文所指的外移是在國外擁有生產線;而轉型則包括了紡織業的轉業或轉投資,以及進行產業升級與提昇產品競爭力。
紡織業是國民政府遷台後,首先發展的重要產業,而紡織業之所以能夠發展,除了大陸來台的紡織資本外,因為紡織業具有創匯快的特性,因此政府提供了保護與優惠的措施,加上美援的因素都使得台灣紡織業在1950年代之後得以發展,而這也是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由國家機關帶短產業發展的實例。
但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紡織業面臨了各項生產成本的提高與工時減少,及資金不易取得等不利因素,國外的保護主義亦使得出口受到阻礙,使得台灣紡織業的獲利空間和競爭力逐漸遭到壓縮,面臨這樣的困境,台灣紡織業選擇的是將生產線外移或從事於轉業或轉投資,以及產業升級與提昇產品競爭力,藉以增加獲利空間。而本文所討論的重點即是在於面對台灣紡織業的困境、外移以及轉型的過程當中,國家機關所提出的輔導與協助措施,探究這些措施對於台灣紡織業的發展是否有所助益,以及給予正面的效果?在目前紡織業的發展上國家是否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研究發現:面臨紡織業發展上的困境,以及外移轉型的選擇,國家機關即使提供了若干的政策及計畫,可是成效卻是有限。本文認為,紡織業外移轉型的選擇與國家角色的式微是全球化趨勢的表徵,因為全球化使得國家能力與國家自主性減弱,無法如過去以強國家(Strong State)的型態保護與協助產業的成長;相較於廠商經過了國家機關過去的保護與協助以及資本積累的過程,可以運用比較利益尋求低廉的生產成本,或開拓市場等因素進行跨國的投資;進行轉業或轉投資也是廠商為尋求獲利而進行的自發性策略,並不需要國家機關的協助;在產業升級與提昇產品競爭力方面,雖然國家提供了諸多輔導與協助計畫和措施,亦有部分成效,但仍無法徹底改變台灣紡織業偏重製造但研發能力薄弱的生產結構。對照於過去台灣國家機關的角色,發現目前國家機關的角色在產業發展中有弱化的現象。
最後,本文將針對研究出的結果,提出研究發現及研究建議,認為在目前的國家機關不可能再扮演領導產業發展的角色,也無法扮演管制者的角色,而是作為輔導者與支持者的角色,提供產業發展良好的投資環境,協助方式上則是在不違反市場原則下,協助業者提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196
Creators楊炯洋, Yang, Chiung-Ya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27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