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的表現,常是台灣民眾關心的焦點,由其產值之高和參與人數之多可見一斑。經由股價指數演變和經濟指標衡量可發現,台灣的股市是一「交易熱」、「價位高」、「結構脆」和「波動大」的場域,呈現出高風險、高投機、不穩定的特徵。如此的股市現象可解讀成是市場中充斥著高額交易成本的結果。
欲探究此種現象的成因,本文運用新制度主義的研究架構,以「交易成本」概念為分析的脈絡,檢視了七組和股票市場運作相關的制度安排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制度創設的初衷是為了降低場域中的交易成本,但分析的結果卻發現,七組制度安排中只有一組對交易成本的降低有正面貢獻,有三組則是負面的影響,而有三組則功能不確定。正是由於制度安排的功能沒有發揮,無怪乎股市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呈現出高風險、高投機、不穩定的現象特徵。
而為何這些制度安排的功能無法發揮,則要深入台灣更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環境中尋找原因。台灣的制度環境是由三個關鍵行動者-國家、國民黨、財團間的制度性關係所構成。從198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的影響,使得國民黨從黨國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和逐漸興起的財團聯盟向國家展開競租,運用國家內部的「政治領導」和「立法部門」來牽制「行政官僚」的作為,使國家有效治理的角色無法發揮,進一步也扭曲了台灣政治經濟場域中的資訊配置和誘因結構,這也就是股市現象的根本成因。
2000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已打破現今制度環境中的均衡,此一制度環境的變動會對台灣股市的制度安排和股市現象產生如何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發展與觀察。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183 |
Creators | 黃宗昊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