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懷舊圖像的消費——以小草藝術學院明信片為例

每個時代都有懷舊的情形,不同世代有各自的懷舊事物。由於商業及媒體科技的發達,圖像的大量聚集成為一種奇觀,視覺文化營造出懷舊商品的主要氛圍。物件做為一種溝通媒介,被賦予其所屬時代的文化目的,使得人與人之間建立某種社會關係,即社會文化群體的集體記憶活動。

因著集體記憶的中介,這些重現舊日事物的商品是聯繫到時代感覺的依據。在懷舊中獲得實在與延續感,滿足個人認同和歸屬的需要。個人消費受到環境脈絡的影響,表現出整體性消費型態的特徵,除了真實記憶的召喚外,另一種促力便來自於想像力的發揮,讓即使沒有經歷過去某些時代的人們,但因大眾媒體所放送傳佈各種懷舊文本,讓後來的人能夠共享、共感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建構出具備某個時空特色的異國情調。缺乏能夠具體指涉的經驗細節,反而使懷舊想像成為可能。

本研究以懷舊消費為主題,先探討懷舊的意義與本質,並援引詹明信、哈伯瓦克與布希亞的觀點,探索世代集體記憶,是如何影響懷舊產品相關的消費行為;在後現代與晚期資本主義的脈絡下,懷舊圖像符號的大量生產流通,又是如何被人們使用與解讀。

在文獻理論的耙梳之後,研究者採取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實際上各個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及認知態度。經過整理分析發現,消費不僅是單純的購買行為,而能具備反身性思考,依照人們的觀念產生各種社會及文化意義,亦為不同世代自我陳述的方式之一。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451019
Creators吳靖雯, Jing-Wen, W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