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威權政治下臺灣中央行政體制的發展歷程( 1950-1993 ) /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Administration under authoritarianism in Taiwan (1950-1993)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後﹐在臺灣所實行的統治型態是介於民主與極
權之間的威權體制。它的特徵包括有限的政治參與、一黨支配、低度的政
治動員等。臺灣在國民黨的執政下﹐以三民主義為統治的意識型態基礎﹐
具備政治、軍事強人身份的兩位蔣總統為統治核心﹐而國家建構(na-
tion building )的終極目標則是:在國共鬥爭中重新奪回歷史正統的地
位。這樣的統治企圖影響了往後中央政府的組織架構﹐除了國會長期不改
選之外﹐行政體制的發展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扭曲:在官僚系統方面﹐黨政
關係的糾葛使行政無法中立;常任文官的考選違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另為外省籍人士與軍人開方便之門;政務官無法進入國民黨中央的決策核
心﹐重要政策的決定權仍由老一輩的革命菁英所把持( 唯一例外的是財政
、經濟政策﹐國民黨的威權控制此地便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具專業背景的
技術官僚得以獲得較大的自主權 )﹐使得決策品質粗糙且不符社會需求。
在政府組織方面﹐初期國民黨因為並無長久居留的打算﹐所以政府內出現
許多臨時性機構﹐而且以「委員會」型態出現的一級單位特多﹐疊床架屋
的情況非常嚴重﹐尤其組織規範多半是以行政命令取代法律﹐成為不折不
扣未法制化的「黑機關」;其次﹐因為經濟建設是國民黨政府進行國家建
構過程中的發展主軸﹐因此負責設計經濟建設計畫的機關成為政府組織中
最重要、權力最大的部門﹐其職權範圍甚至超過負責經濟行政事務的經濟
部與主管金融政策的財政部。從一九四九年成立的生管會起至目前的經建
會止﹐雖然今天其功能與地位已不如從前﹐但基本上它仍是政府組織之中
相當重要的機構。隨著強人已逝與威權體制的解體﹐轉型期中的中央行政
體系正面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唯有調整「大有為政府」的牧民心態﹐消
除行政權的篡奪性格﹐「國民政府」的民主行政才有實現的一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020
Creators許舜閔, Hsu, Shun Min Isaac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