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

本論文所謂的「家族書寫」是在文學範疇中透過家族歷史現實與群體活動的記錄,加上文字敘述、記憶回溯、虛構想像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書寫策略與筆法,透過經營、追溯家族史的書寫形式而成的作品,它們的特點是融合了歷史與想像,在時空交錯的網狀結構下進行,經由書寫家族史的過程,及其內容、結構以實踐認同,重構歷史。而在此之中,個人自我認同與性別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仍在不斷地被書寫著。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當中,女性不存在於祖譜當中,女性在家族歷史裡沒有名字。女性從書寫中確立自我認同,從女性的觀點追索自我的身世,從女性群體當中的「自己」到「異己」,無論是內在血緣、情感或外在社會關係所組成的人際網絡,都可以透過回憶、想像、書寫來建立女性的自我認同。
本文欲從「女性家族書寫」的範疇當中,探討三大命題:一是歷史定義的開放與女性敘事的特點,二是記憶與書寫,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辯證關係,第三則是透過女性書寫所建構的女性主體。
第一章共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篇章架構」簡要說明各章的論述重點。
第二章主要是探討「書寫策略」的部分,如女性書寫策略當中的「瑣碎敘事」,或是女性家族中的「姊妹情誼」,筆者認為這是女性書寫中建構記憶的「利器」,皆援引女性主義加以申論,同時也輔助主題核心論點的確立。
第三章則引用西方後結構女性主義學者西蒙‧波娃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寇多洛對於女性的研究論述,從「社會關係建構」與「精神分析」雙方面同時探究兩性構成的家庭關係、母女關係和母職等議題,以突顯九○年代之後,家族重要成員形象的轉變和家庭關係的呈現。
第四章引用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以及後殖民理論,析論家族與國族史交疊之下的女性書寫,進而追問女性主體在書寫過程中所展現的面貌。關於「女性主體」的部分,則援引法國女性主義學者伊瑞葛來(Luce Irigagy)的「流體力學」理論,及台灣中文學界學者劉人鵬所提出的「罔兩問景」的女性閱讀法,從流動與曖昧的角度,建構女性主體的特質。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將各章的結果綜合彙整,集結各章的分析成果,以獨立各章結論結合後,做較為宏觀的整體性析論。一方面針對本論文的分析成果所作的結論,另一方面則是從文本考察的結果中,所延伸的看法與期待。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1510111
Creators楊心怡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