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都市原住民居住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

台灣自民國五十年代開始進入都市化,都市勞力需求大量增加,鄉村人口大量擁入都市,原住民亦紛紛的遷往都市尋求機會,成為都市最基層的勞力貢獻,隨著時空的轉變,原住民的在整體社會結構中的經濟地位並沒有顯著的改變,更可時常在都市空間上,發現屬於都市原住民特有的違建聚落,這樣的明顯印記,也反應了都市原住民對於都市之中居住問題解決的無奈與無力。
本研究首先以推拉理論的觀點分析都市原住民遷移至都市之原因,並從都市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基礎,分析及瞭解都市原住民之居住問題,以及居住問題的發生原因,以便從歷史背景、社會結構、經濟層面中釐清都市原住民之居住問題。其次,運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方式探求都市原住民對於居住上的偏好及需求,最後則運用公平性、效率性、回應性、效能性與適當性等指標來檢討政府相關都市原住民住宅政策與方案,分析是否尚有改進之空間及能否實際回應都市原住民居住上之需求,並據此提出都市原住民未來之住宅政策方向,以供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
經由上述之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本研究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都市原住民的遷移原因方面,原住民受到都市拉力與原鄉推力之影響,本研究認為隨時空轉變,近來原住民的遷移受都市拉力影響較大。都市拉力方面,以都市就業、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及生活便利較吸引原住民。原鄉推力方面,則以原鄉就業、謀生不易等具較大的影響。
二、在都市原住民居住問題方面,可從下列幾個面向說明
(一)經濟面向
山地社會在光復後並無法面臨平地經濟之衝擊,原鄉經濟環境欠佳,使原住民紛紛遷至都市地區,不過由於上述歷史背景及原住民之就業結構,使原住民在經濟上無力面對都市居住成本,而導致嚴重之居住問題。
(二)社會面向
從都市社會學來看,都市原住民的空間分佈逐漸向都市外圍集中並有隔離的傾向,而都市原住民由於其特殊的人口組成、家庭因素、社會階級及文化價值,常容易在居住上需要同族群的親友給予慰藉與照顧,而漢人異樣的眼光亦使得原住民在居住上容易與大社會產生隔離的現象,而寧願選擇搭蓋違建與同族的朋友共同居住,形成空間上的居住情況。
(三)綜合面向
在面臨經濟上的居住困境及社會文化上的適應問題後,部分的都市原住民選擇於都市外圍地區搭蓋違建,過去的都市外圍地區常可看到這種在空間上的明顯印記,而違建社區常常是衛生及安全堪慮,都市原住民在面臨高昂的居住成本及陌生的都市環境,常無奈的再次發生上述的現象,值得注意。
三、在都市原住民住宅政策方面,都市原住民住宅政策應站在原住民政策、國家整體住宅政策及社會福利政策的立場來考量,故應將原住民或是都市原住民視為一需要在住宅政策上扶植之特殊團體,並建立其補貼及引導之機制,使都市原住民在遷移都市之後皆能「住者有屋住」,而在一定時間之後,促使其自立以達成「住者有屋住」之目標。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316
Creators吳宏霖, Wu, Hong-L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