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

作者長期服務軍旅從事台澎防衛作戰戰備整備工作,在國內外戰略環境急遽轉變的狀況下,台海兩岸難道一定要落入以戰爭來解決的歷史宿命嗎?台灣「有效嚇阻」軍事戰略能達成防止戰爭的目的嗎?
嚇阻是非零和賽局,必須藉助溝通、協商、妥協才能達成目的,問題是中共在領土主權上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兩岸在政治上若無法進行溝通、協商、妥協,則軍事上的信心建立措施幾乎是不可能達成,那就表示兩岸軍事關係仍將以零和賽局收場,以這樣的觀察角度對於台灣「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軍事安全政策更有必要深入檢討。
中華民國「有效嚇阻」軍事安全政策與國際安全研究領域中的「嚇阻理論」似乎有許多理論與實際相互矛盾的疑點,雖然過去的實證經驗顯示國際關係的理論不必然能夠解決現世的困難,但是透過理論邏輯思維程序與科學分析方法,可以釐清觀念上的偏差,檢驗政策的可行性與預期的效果。
不論從報復手段、決策思考、嚇阻對象層面、心理認知上,都可以很明顯的體認,核武嚇阻與傳統嚇阻的差異。由於這些差異將造成實際政策執行上的南轅北轍,為了不使政策執行產生偏差,更不要讓敵人誤解,所以在以嚇阻戰略作為國家安全政策時,一定要明確認定核武與傳統嚇阻的區別,否則模糊解釋空間增大,爆發危險爭議衝突的機會也相對增加。基本上傳統嚇阻缺乏大規模報復的可信度,然而並不表示傳統嚇阻就完全沒有機會。
從嚇阻方式上來看,核武嚇阻可信度較傳統嚇阻高;從成本上看,嚇阻戰略成本絕對比戰爭的成本要低。嚇阻的功效不是絕對值的問題,而是機率與可靠度的問題,以防止戰爭的出發點,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使嚇阻的可靠度提高,才是積極而正確的做法。
雖然嚇阻戰略充滿爭議,是一種預期失敗並準備反擊的戰略,但是以保險的觀念來看,任何對抗形勢中都有他的蹤跡,若是將之視為對抗關係中一種必經的過程,而嚇阻戰略又不是絕對有效,只是機率可信度的問題,則嚇阻戰略仍是一種充滿彈性與機會的選擇。
嚇阻的主要手段「第二擊」,也就是大舉報復,其實也是充滿彈性與不確定性。到底何時發動反擊?在什麼情況下發動?經過什麼程序發動?這樣的程序有安全的管制嗎?第二擊的規模是一次投入或逐次升高?第二擊能力的存活率如何確保?等等問題,都是嚇阻戰略必須深思熟慮的地方,因為稍一不慎就會萬千生靈塗炭。
嚇阻戰略是建立在理性的決策思考基礎上,而理性因素又不可捉摸,所以非理性因素是嚇阻戰略的隱形殺手。因此,在制定嚇阻戰略時必須兼顧保險與彈性,畢竟避免戰爭只是最高理想,並不是最終目的,確保生存與發展才是最終目的。
台灣獨立,就當前情勢言,中共對台「防獨」甚於「促統」,主要原因是基於對中國主權的堅持。兩岸之間在衝突利益與共同利益中間必須有一個共識點,就是相互都有意避免因開啟戰端而共同受傷害。從嚇阻戰略防止戰爭這個觀點來看,似乎兩岸的相互嚇阻是有積極的面向,問題是中共對台戰略的主軸會是嚇阻嗎?中華民國對中共的嚇阻又有多大的效果?因此,從中共所謂的「威懾」,來檢視臺海兩岸錯綜複雜的「利益」與「安全」問題,試圖尋求雙方最大的共同利益。
就美國而言,維持其霸權是首要工作,美國一慣的戰略思維就是「控制和領導」。因為此一觀念的作用,所以中共崛起與否對美國安全都是挑戰,關鍵在於美國一直想要以本身的價值觀,強制主導地區的情勢發展,矛盾自然就產生了。台海問題的錯綜複雜,大多數的研究報告都指出,不應去刺激中共最敏感的神經。台灣獨立在現階段是極危險的行為,中共威懾戰略是國家總體戰略,其對美、蘇是著重嚇阻的意味,對台灣卻以威懾為重。雖然如此,仍必須思考中共在面對強權時,尚且強調全面報復,更何況是對台灣。
台灣嚇阻戰略的內容,看不出報復的時機、方式與手段,反而比較符合危機管理,避免衝突情勢升高的原則。不論從軍事實力、國防預算結構、軍隊的組織結構、建軍構想叫咄支潛能、未來發展上,都看不到執行嚇阻軍事戰略的真實層面。或許台灣的嚇阻戰略只是語意上的表達方式,以及表現在戰術層次的作戰手段運用,而不是全方位軍事戰略作為。
以嚇阻理論的三要件來檢驗,「能力」上台灣目前還沒有嚇阻戰略所必須具備的大規模報復力量,軍隊組織架構及國防預算上,更看不出支持嚇阻戰略的明顯證據。「溝通」上基於保密的要求,不要說中共不了解台灣嚇阻戰略的實力與方式,恐怕台灣軍隊本身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具體內容,再加上沒有充分的溝通管道,嚇阻的訊息無法適當傳遞,如何達成嚇阻目的。「可信度」上除了前述能力與溝通均缺乏外,對於中共得不償失價值觀,恐怕也無法確實掌握。由此觀之,台灣「有效嚇阻」軍事戰略還在初始發展階段,談不上效果的展現。
中華民國「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軍事戰略,不論從制定的經過、層級或實質內容,仍脫離不了軍事專業的背景,並不完全屬於國家戰略的層級,也因此其手段就限定在軍事行動的思考模式。台灣軍事戰略一直延續防衛台灣的思維理則,因而將嚇阻與防衛的觀念混合使用,由於語意表達的認知差距,製造了學術討論上許多的誤解、迷思與陷阱。台灣的「有效嚇阻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學者所認定的「嚇阻理論」可說完全不同,他所強調的只是希望達成「嚇阻的效果」,並不是「嚇阻戰略」的內涵。
綜合考量全般情勢,結合理論邏輯基礎與實際能力,台灣軍事戰略,應以「積極防衛」為主,才能以有限的國防資源,達成防衛目的,滿足建軍需求。國家戰略,應結合整體資源,朝「有限嚇阻」方向努力,綜合運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科技、資訊,甚至文化、宗教、民族情感或是中共所謂的超限戰、不對稱戰爭等手段,營造有限嚇阻的全般架構,才可使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關鍵字:嚇阻 ,戰略 ,防衛 ,威懾 ,懲罰 ,阻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0070
Creators吳恩德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