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咫尺天涯:大陸80後與台灣人的社會接觸 / So near and yet so far: social contacts between the post-80 Chinese and Taiwanese

兩岸自開放以來,對於交流政策及相關議題,始終爭論不休。為何大陸方面積極邀訪台灣人士,希望「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台灣內部則有諸多疑慮?兩者的考量實為同一出發點,即接觸和交流勢必改變雙方對彼此的態度及立場,不得不慎。若兩岸問題是一長久戰,是雙贏還是兩敗俱傷就必須時刻檢視合作戰略。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對中國大陸80後新生代白領族群與台灣人的社會互動觀察,來檢視兩岸緊密而頻繁的交流及接觸,是否對兩岸和平發展有實質上的幫助,軟化兩方對立態度,幫助建立理解及互信機制;抑或是白忙一場,在雙方不斷釋出利多的情形下,不僅沒有從根本解決兩岸根深蒂固的認同差異,反引發更大的不理解和厭惡感,實為本研究計畫欲探究的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隨著兩岸交流擴大,中國大陸的80世代對台的接觸管道也更加多元。但從江澤民時期一直到胡錦濤世代,中國都未改變一個中國的兩岸關係原則,加上大陸80世代獨特的成長背景和發展軌跡,相較於前幾世代所強調的政治正確態度,大陸80後的黨國意識相對淡薄,尤以畢業於名牌高校的大陸80後白領,更是將生活重心和關注焦點放在追求利益的務實道路上。這些都使得其對台態度產生變化,大部分的大陸80後白領除了對中國本土的政治感到漠然,對於爭論不休的台灣統獨問題更是有些意興闌珊。政治問題的擱置和無奈,也使他們對於台灣產生一種文化上的情感投射,更多地認同台灣方面對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其他的合作機會。可以說是從一個中國的強硬態度轉變成一條務實且相對友好的道路發展。
  透過長期交流,雖能拉近距離,但對於政治態度的改變仍是徒勞。從想像建構逐步親身接觸台灣人文歷史,都讓大陸80世代對台灣有了更多的認識與喜愛。而不同程度的接觸經驗確實產生不同的交流成果,但是透過質性調查發現,接觸的關鍵並不在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在建立在某些制約條件上。換言之,若無法達到某些關鍵前提條件,兩岸的交流經驗不論如何頻密,都無法從根本消弭差距和隔閡。另外,中國大陸與台灣二十年來不同的發展道路或制度上的差別,讓兩岸心理在根本產生落差。在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之下,兩岸隔閡仍難補平。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82600201
Creators蔡宜靜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