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1895∼1931年) / Japanese Colonial Policy and Taiwan Peasant-Movement (1895∼1931)

筆者以「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 (1895∼1931年)」為題
,係以日據台灣農業經濟的歷史特質為主軸, 反映當時殖民政策下產業
結構變革的基本趨勢, 主題所關切的是土地耕作者對殖民政策的肆應性
問題,說明農民在殖民地爭取經濟利權的活動發展及其形成與衰退的原因
,同時對於移墾區居民性格經過殖民地化及資本主義化後之轉變與強化的
現象提出一些歷史性的解釋。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外,分為四章作細部分
析,第二章, 「日據台灣近代化殖民地的建立」:係以清末台灣的經營
為背景, 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經濟支配的外部活動,特別是農業政
策及資本主義化的意義, 其中對於外來力量對移墾社會的破壞及重建,
以及所殘存的移墾社會特質, 是論述的重點。第三章,「日據台灣農業
結構的基本問題」: 是從土地利用、農產商品化及佃作問題等三方面分
析農業結構問題, 同時對殖民政府的措施與農民肆應間的關係作內部的
討論, 俾說明帝國主義的外力介入是否改變台灣農業模式,如有改變,
則其改變的實質如何, 以及農民在耕作型態上所面臨的衝擊, 以及傳統
土地制度所引發的佃作問題是如何形成農民爭議的主題。第四章,「農民
性格的轉變與強化」: 農民特性是農業社會價值規範表現於農民生活和
生產上的身心行為特質。 台灣農民性格有明顯冒險趨利的移墾特質,對
財富、土地的熱愛更有強化的傾向, 民族運動所喚起利權意識促成農民
運動的形成,相對地, 外在帝國主義的政策性誘導因素亦加強農民對農
業經營的投注心力, 從性格角度觀察農民爭取經營利權運動的形成與帝
國主義的政策性反應是有對照性的; 另外由於農村結構受帝國主義的支
配,導致農民的階層的分化亦予以討論說明。第五章, 「農民運動的形
成與衰退」: 敘述在台灣產業發達及全球經濟恐慌的時代背景下,農民
爭取利權運動的形成,回映前述農民性格的特殊性, 以運動發生的特質
與區域說明農民對殖民政策的肆應。 同時結社團體在對農民運動的指導
與推動中,所作的政治訴求及其意識, 以及農民的支持程度如何?農民
關切的焦點所在?均需作深入的分析, 最後並提出對於農民運動的評價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232
Creators羅文國, Lo, Wen-g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